APP下载

全域旅游视角下成都地域文化研究※

2019-02-13郭益盈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茶馆成都生活

郭益盈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作为一座闻名遐迩的休闲城市,成都人悠闲的生活方式、生活氛围作为一道别样的文化景观,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审美意境,也为这座城市的品位打下了只属于自己的深刻烙印。“慢生活”,正是建立在这种成都地域文化基础之上的、从成都那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的角度去发掘这座充满独特魅力的城市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1],让五湖四海的朋友全方位了解成都、认识成都、品味成都,使所有的客人都领悟“慢”的本质,从而深深地眷恋上这座来了就不想再走的“慢”城市。

1 全域纵深的历史文化资源渊薮

1.1 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延续“慢”成都的前世

众所周知,金沙遗址是成都城市史的开端,那些被小心翼翼存放在博物馆展厅内的珍贵国宝,是三千年前蜀地富庶、安逸的物证。农耕和渔猎外的大量闲暇时间使蜀人的音律技艺和制造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玉器和青铜器的精致的造型更凸显手艺的亲切和时间的悠扬。尤其是那只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太阳神鸟鬼斧神工般的设计,激情澎湃,轻盈飞扬,一路穿越迤逦而来,让时间几乎停滞下来,以三千年前的眼光逼视着现代人的心灵。在成都人的心目中,金沙永远不会消亡,因为它寄托着成都人最朴素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认知。蜀地如此舒适,资源如此丰盈,文明如此卓绝,自古以降,先先人、先人、后人、后来人全都懒得再去折腾了。如果说成都人现在的安逸闲适和慢生活是一种基因,那多半是金沙的老祖先馈赠的——正宗的成都人总如是说。

1.2 茶馆文化是“慢”成都根深蒂固的印象

因为慢,成都成为写作、写诗的理想之地,所以成都一直盛产感性的诗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成都是当之无愧的诗都,一个诗歌文化悠久传承的城市。而诗歌好像也特别眷顾这片土地的宽厚与朴实,任细嚼生活的田园诗人们挥洒才情,而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或公园正是诗人们风情流转的舞台。“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漫步成都街头,随便走到府南河边的茶馆和公园茶摊小憩,眼前流连忘返的人群,就是诗人们的忠实拥趸,吟风诵月间哪一个不是痴痴地掂望着巴山蜀水的风土人情。为什么独独茶馆在成都能独领风骚地存在数百年并兴盛延续至今?

俗话说,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民间也有“头上阴天多,眼前茶馆多”的说法。泡茶馆,历来是成都人最典型的休闲生活方式之一,代表了成都人与生俱来的从容气度和沁入骨子里的悠闲。如果说成都的茶馆是解读成都的一把钥匙,代表着一种另类的城市形象,那通过茶馆我们可以品味出成都人的慢生活方式。在那不期而遇的邂逅中,游客总能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炕、紫铜壶,还有那跑堂的老堂倌[2],徜徉其间,一切都如电影蒙太奇般美得恍若隔世,完美诠释出成都慢生活的实质——自由、随性、真实、崇尚自然,具有迷人的美学意味和研究价值。

成都星罗棋布的茶馆跟成都人闲暇的生活分不开,更直接的原因当归于自然资源的先天禀赋。成都盆地高山环视,地势低洼;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潮湿的气候需要辛辣之物除湿润脾,但多食易上火,而喝茶正好可以清热怡神。加之盆地风调雨顺,农业发达,出产丰富,稍事劳作可保衣食无虞,不用出门讨生计,因此能有大把的农闲时光。种种因素因缘际会,茶馆也就水到渠成应运而生。

成都茶馆之所以引人注目,蜚声中外,俨然城市品牌的特色之一,除了自然的禀赋外,还在于成都人的慢生活赋予了茶馆多元丰富的社交功能。休闲、交友、聚会、娱乐、谈生意,甚至看书学习,大到国家事务,小到家长里短,都是辩驳是非的话题,甚至还可以开始一场悠闲地不需要多余的对话,又能将彼此的心神思绪拿捏在一张方桌上的极品休闲且是成都休闲文化的代表——麻将上。这就是“成都时间”的概念,到茶馆饮什么、做什么倒在其次,需要体会的是“独慢慢莫若众慢慢”的气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成都茶馆超越了消费场所的角色,成为城市的公共客厅,被贴上了慢生活的标签。

1.3 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源造就“慢”川菜的无穷韵味

熟悉川菜的老饕都知道,爆炒和现炸并非川菜的精华,麻辣也不是川味的代名词,真正的功力好比太极神功,需要慢磨慢炼慢火慢品慢享。当顾客举箸品尝的时候,相比眼睛和感觉,味蕾无疑是最容易慢下来回味的。作为川菜慢饮食的代表,首推堪称四川“慢食”的鼻祖——灯影牛肉。一头数百斤的川中黄牛,只选用腿腱、里脊等二三十斤筋道十足的上等牛肉作为制作的原料。先用长刀切成薄如透明的片状,辅以十多味香料拌匀,经暴晒去除水分,再放进特制的烤炉中,慢火烘烤至熟后,装入用油纸衬里的竹筒或纸罐里,掺满纯香麻油密封制成,整个制作工序长则四五天。这一方面是技艺的冗繁,另一方面也是对食客耐性的考验。

当然,要品味成都的慢饮食,不一定非要等上几天。成都人非常钟爱的火锅同样深得慢文化的熏陶。发源于重庆的重口味火锅传到成都后得到创新性改良,被聪明的成都人因地制宜的发扬光大,在传承并发展火锅文化的同时把它推向了极致,更使蓉城慢饮食的风情溢满神州大地。三五好友围成一圈,细细品鉴底料乾坤,等到锅中逐渐混沌起来,嗅觉悠悠地被馥郁的香气所裹挟,谈笑间滚烫的火锅盆涌动着多种口味,各色菜蔬和肉类事先分门别类的绕锅摆放,边烫边食,海阔天空。五色杂陈在味蕾里慢慢酝酿,推杯换盏间天南海北地胡侃神聊,时间似乎弹指一挥间,不亦乐乎!那份蕴含着亲情、温情、友情,传递出浓浓人文气息和生活质感的闲情雅致、快活淋漓,岂是什么快餐所能比拟的!

2 辐射全域的自然资源是成都地域文化的根基

2.1 自然资源是成都“慢”性情的源泉

成都的慢性情,是和川西平原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的。打开地势图,可以看到,巍巍秦岭是成都的院墙,一马平川的汉中充任前厅,峨眉犹如一道弯曲的绿色城郭,甘孜阿坝成群的牛羊等着我们去放牧。但四面环山的盆地地形并非坐井观天,而是大自然造化出的一座莫大的院落供悠闲的成都人打望风月,任由自在的忘情岁月悠悠流逝。

有人把成都的慢情调看作一种可以比拟“宅文化”的氛围,但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成都的慢生活是对“宅文化”的一种现实嘲讽。因为对于生活情趣本身来说,成都人向来不会偷懒,而是倍加珍视。当外地人习惯用“宅男宅女”来借喻在家闲居时,成都人却在纯粹的蜀山蜀水间慢慢享闲暇的时光。

要感知成都慢情调的生活意境,首先我们可以放松行脚到成都北郊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去观摩大熊猫生活的氛围,了解生物活化石熊猫那耐人寻味、不为常人所知的习性。那憨态可掬、慢慢悠悠的熊猫,天造地设的选择定居在自然资源如此慷慨的蜀地似乎也不是偶然,而是缘分所至——熊猫的生活方式,套用外国人的理解方式,真的很成都。与此相呼应,成都也把熊猫定为城市形象代言者,也是对成都这座城市慢性情的默契共鸣。

其次,成都人的心中还有个慢城新梦,那就是居游,一种更彻底的慢生活规划。那推窗即是湖光山色,散步可闻鸟语花香,生活像一杯浸润了诗歌辞赋的飘香老茶,这才是追求巴适安逸的成都人的终极目标。作为全国闻名的汽车第二城,成都人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觅心目中的最佳居所。难怪成都人把未来慢生活的眼光瞄准了成都东南的一汪自然别致浑然天成的宝湖——三岔湖上。

2.2 自然资源的先天禀赋是成都“慢”基因的渊源

不仅如此,慢成都的演绎,还离不开山水文化的长期熏染。古老的都江堰与青城山鬼斧神工般比邻而居,相互映衬,彼此佐证,成就了慢成都的哲学韵味。成都人的闲散安逸,有赖都江堰的分流造就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农业奇迹,也在很大程度上和青城山的道家思想是一脉相承,这也是土生土长的道教汲取老子和庄子“无为而下”的思想[3],最终选择把水作为本教教义象征的原因所在。对水文化的先知先觉,成都人领先全世界长达1 000年之久。曾有诗家纵情山水后留下了这样形象的概括:正是有了都江堰的存在、青城山的庇荫才使岷江源头雪山之巅径流下来的清澈雪水,径直流到成都人的茶碗里。有了都江堰这碗水的底气,滋养了成都人一千多年的闲适心性。拜水都江堰,是对蜀汉文明的感恩,是对历史文化的景仰,也是成都之所以能慢下来的根本保障。而问道青城山,其实就是回归一种天人合一、无我无私、自然悠缓的生活节奏。成都的慢生活,并不是说赶路要刻意放慢脚步,说话要故意慢条斯理,做事始终有条不紊,而是说要寡欲少求,找回一种简单纯粹的忘我状态,使自己真正变成自然的一部分,像云一样飘逸、像松一样脱俗、像流水一样不羁。所谓问道,就是涤荡自己的心性。当浑身上下感觉轻盈、优游自得,乐得逍遥,彻底与青城山气脉相通时,成都人的内心是愉悦和淡然的,才不会为物欲所扰,能心定气闲静静地慢下来。

如果说金沙是成都慢基因的渊薮,那讲究平和随性、循自然之流的青城山和都江堰,一个是推崇清静无为的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圣地,一个不疾不徐至今仍在灌溉天府之国的水文化中心,一山一水之间,自然生发出水之道。山之道。生之道。慢之道,此即老子所谓的道法自然,顺应天时。人世间的道无所不在,冥冥中却在成都作了一次集中呈现,这似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一种偶然,然细细思量,成都的交集何尝不更是一种必然,因为它不仅承继着慢成都的今生今世,更汇聚着慢成都的精神源泉。

3 成都地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

3.1 旅游资源体现哲学追求上的诗意传承

作为中国知名的宜居城市,成都已经荣获多项联合国人居大奖,这既是对成都慢生活态度的认可,也是对成都生态价值的肯定。而成都的生态价值除了城市环境匠心独具的改造外,主要体现在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上。成都的旅游资源不只是自然风光的绮丽多姿,更具有鲜明的地域人文色彩,当之无愧地成为成都人慢享受哲学的栖身之地,也熏染着每年到成都体验休闲的数千万国内外游客,奠定了一线旅游城市不可动摇的地位。

成都的旅游资源以其人文景观多、自然景观全、名胜古迹分布相对集中和地理位置优越而驰名中外,其特有的高价值人文景观无疑最能代表成都这座城市的特色,而杜甫草堂作为成都慢生活的典型意义,诗意地传达出成都人的品位和格调。草堂是诗圣的故居,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也是最温暖的几年。一生颠沛流寓的诗人晚年选择定居成都不是偶然,一定是某种和诗人契合的气质留驻了诗人匆匆的脚步。成都人世代感恩、怀念诗人,不只是因为诗人如椽之笔对成都的赞美,“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如江风半入云”,还因为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悲悯情怀和忧民郁结。在这样的人文圣地,唯有沉下心性,缓步轻移,低吟默念,虔诚地感受心灵的洗礼和心智的提升。蜀山水碧蜀山青,成都人的精神追求和诗意生存则更多的寄托在了草堂和蜀中的灵山秀水上。

3.2 源远流长的诗歌魅力和人文气质独树一帜

“自古诗人例到蜀”,司马相如、李白、白居易、陆游、薛涛……,锦江、青羊宫、浣花溪、望江楼、武侯祠……,诗人与成都灵犀相通、飞扬泉涌之际,几乎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流淌着诗文的悠扬韵律,诗情画意中无不寄托着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凝结了成都的灵魂和气质。即使在今天,中国至少四分之一的现当代诗人仍活跃在成都宽窄曲直的街衢巷子里。在这块久远而丰盈的后花园,以诗歌为代表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成都慢生活的载体和依托,将长久地为成都人文繁盛的生命力不断奏响新的华章。这是这座城市的幸运和荣耀,更是成都人享受不尽的福祉。

3.3 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

这就是“既崇且丽,实号成都”的地域文化让生活本身越慢越快活的内蕴所在。表面上看起来慢,不像别的城市来来往往匆匆忙忙风风火火熙熙攘攘,却是最能让游客体会到个中滋味的一座城市,更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对远方的游子来说,其实不是走不了,而是要尽量放松行脚走得足够慢一些而已。心态慢下来,脚步慢一些,身心就会不自觉地徐徐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中去——这就是这座城市永恒不变的基因禀赋,它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切包容万方的天然力量。慢成都背后的自信、乐观、和谐的支撑正是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理念所致。因此对和谐和闲适生活的理解,成都人有深刻的领悟,进而洞悉人生那难得的逍遥境界。所以成都的慢,并不是要刻意消磨人的心志,而是一种因地而宜的主动选择和适应,并忠实的遵循慢生活的唯一一条圭臬。在这个最简朴也最生动的认知下,成都人充分利用和调度各项资源,最大限度地规避生存的恶性竞争,游刃有余地与大自然和平共处,闲而不懒,悠而不散,慢而不憨,透露着成都人特有的精明和智慧。

一座城市的魅力从来不在于那些庞大、豪华的人造景观上,也不在漂浮于半空中的喧嚣、嘈杂里,而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将生活变为享受、将享受升华为艺术的过程之中。以此观之,成都,未来作为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双重身份,其地域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那种气定神闲、浪漫自在又有所追求的诗歌般的生活方式的确不同凡响。在崇尚高速、效率、成功的滚滚红尘中,无休止地打拼和对名利的汲汲博取构成当代主流城市文化的当下,成都以其清静、舒缓、随性成为一个令人诧异的、具有反叛性的姿态傲然独立,在后现代的文化逻辑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既是一个未来国家中心城市影响力的体现,更是一方地域文化领导力转型与创新取之不竭的历史传承和智慧源泉。无论从全域旅游还是面向未来的角度,这才是对古人“既丽且崇”赞誉的最大延伸,既代表着慢成都地域文化千载崇丽的终极内涵,更代表着成都人对所谓“财富”和“成功”定位的另类诠释。

猜你喜欢

茶馆成都生活
《茶馆》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清雅茶馆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