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新时代乡村旅游研究》评介

2019-02-13曾为志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乡土四川理论

曾为志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国外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轨迹显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传统的乡村日渐衰退。尤其在我国,传统小农经济模式的瓦解,加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驱动,必然会促使乡村衰退。从全球经验来看,当农业占GDP10%以下时,乡村的经济意义减弱,乡村主义开始复兴,或者说是乡村价值开始重塑。[1]我国自2014年以来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开始低于10%,此后逐年递减。这意味着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中转移出来,农村需要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意味着农业政策和乡村发展模式需要作出调整。

就成都而言,21世纪伊始,成都就开始调整乡村发展政策,从市郊盛行的“农家乐”开始,大力推广乡村旅游,形成了锦江区三圣花乡、龙泉驿山泉镇的桃花、金堂县白果镇的荷花等乡村旅游品牌,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成都模式”。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实施这一战略的总要求,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军先生的专著《新时代乡村旅游研究》应时出版。李军长期从事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研究,多年来足迹遍布全川,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运用乡村治理理论、生态资本理论、旅游生态足迹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旅游地理学理论、旅游人类学理论、目标设定理论、行为意向理论,采用严谨的研究技术路线,考察四川丰富的乡村自然风光、人文资源、农业资源、民族风情,最终形成本书,旨在建构乡村旅游振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旅游+”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1 本书的出版契合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需要,是四川乡村旅游发展在理论建设上的一场及时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经济收入增加,生活品质提高,用于满足精神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旅游业的规模也随之扩大,旅游消费的范围不断延伸扩展,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势必促使乡村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势必促使乡村旅游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需摈弃自发、盲目、无序的乱象,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

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农村供给侧改革的需求。从四川省政府网所得数据显示,2017年,四川旅游总收入超过8 900亿元。2018年,第四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上发布的《四川省旅游投资白皮书(2018年)》显示,四川省2017年全年实现投资总额1 377.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成为吸金最多且数量最多的旅游投资项目,投资项目数量304个,投资金额高达231.1亿元,在各类型项目投资数量与金额排行中均位列第一。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乡村旅游将成为未来四川旅游业的新增长点。《新时代乡村旅游研究》恰似一场及时雨,以四川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乡村旅游过去发展的经验,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解决了未来发展的部分理论性问题,具有可操作性。

2 尤其重视将保护、发展、传承乡土文化与发展乡村旅游紧密结合

乡村是中国自然人文资源的基础,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不能脱离乡村。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传统文化是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古代社会,历朝历代都重视乡村治理,相继建立了乡里制、保甲制等基本制度,延续千年,创造了灿烂的乡村文化。乡村成为传统乡土文化的根据地,是古代精英文化的基础。四川的乡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涉及民间传说、民俗风情、古建遗存、地方文献、名人传记、传统技艺、地方风物等诸多方面,乡村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

据住建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消失1.6个传统村落。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村落,2010年只有270万个村落。消失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村落,还有村落承载的乡土文化和情感记忆。自2012年开始,国家多部委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程。为此,作者强调,四川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要发掘和用好乡土文化资源,也要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不仅要考虑本与末的位置关系,更要考虑根与脉的文化绵延。

3 将传统的生态观与现代资本运营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蝶变

儒家生态观主要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和“顺时节用”,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强调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道家生态观“三才相盗”“不违时”“不违俗”“不违我之长”“不违物之长”。佛家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包括无情有性、众生平等、追求净土。总体而言,传统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要求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要将旅游需求和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作者在书中写道:“在向消费者提供生态休闲产品服务,实现生态资本价值转换、生态补偿激励时,必须注重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和服务功能增强的平衡中,推动乡村旅游生产、物流、分配、消费、市场和投资的绿色转型发展。”例如传统的“农家乐”经营内容单一,服务设施较差,卫生状况堪忧,有些经营管理也不规范,这些“农家乐”不具有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2]作者由此根据已有范例,提出从农家乐转型发展到生态园,让生态康养与乡村游深度融合的科学发展的观点,结合正在实施的生态扶贫,可以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往纵深发展。这无疑是具有创建性和指导意义的。

4 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这部新著的亮点

四川各地的乡村旅游资源、特色、规模、客源等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四川省旅游投资白皮书》也显示:2017年,四川省旅游投资结构呈现出“主干引领,多支竞相发展”特点。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势头良好,乡村旅游、景区与基础设施投资活跃,与环成都经济圈的投资规模差距不断缩小,已成并驾齐驱的态势。因此,作者从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生态性、空间格局、基本类型、组织模式、动力机制入手,在阐发理论的同时,结合川西林盘、传统村落、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的乡村旅游实践探索,结合川西、川东、川南、川北的地域特点、文化特色、经济规模,归纳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成都市推动开展保护“川西林盘”,重构乡土景观,留住乡愁。作者就此入手,归纳出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旅游综合体等五种旅游发展模式,这些模式是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能辐射推广,有利于四川乡村旅游的打造。

当然,诚如李军先生在后记里谈到的,近四年来,他大约调查了200余村镇,搜集整理的文字图片不计其数,但囿于篇幅、经费等现实困难,部分内容展开不够。因此部分案例仅仅只能提及,未能详尽呈现,在这个读图的时代,没有直观的图片展示,不免遗憾。另外,四川幅员广阔,东西南北风情各异,加之地处藏彝文化走廊,文化类型多姿多彩。所以,理论在不同的地方践行还会遇到新的问题,还需得到补充修正。

猜你喜欢

乡土四川理论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乡土中国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