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并发禽霍乱的综合防治
2019-02-13薛永宪
薛永宪
(重庆市垫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重庆 408300)
1 发病情况
该养殖专业户共饲养番鸭4群,分别为12、32、60、75日龄,每群1500只,分别饲养于3个水塘,12日龄、32日龄两群同一个水塘饲养,60日龄、75日龄各一个水塘饲养。32日龄、60日龄、75日龄3群鸭均于15日龄时注射禽流感疫苗,12日龄鸭苗未注射禽流感疫苗,但4群鸭都未曾注射鸭瘟疫苗。12月28日,75日龄鸭群首先发病,29日,60日龄鸭群相继发病,12日龄和32日龄的鸭群不发病。鸭发病后,曾向当地民间兽医求治,用禽泰克、恩诺沙星等药物无效。2018年1月2日,笔者到现场,60日龄、75日龄鸭群分别仅剩900只、700只,1月3日,两群鸭又死亡近400只。
2 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体温升高,渴感增加,食欲下降,继而废绝,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不愿戏水,也不愿走动,强行驱赶步态不稳。腹泻,有轻度下痢、拉黄绿色稀粪并混有红色血液。病鸭口、鼻、咽有积液,部分病鸭头颈部有不同程度水肿。部分病鸭出现神经症状,头、脚、翅麻痹,动作失调,呈半瘫痪状态,最后死亡。
3 解剖症状
解剖2只刚死亡头肿的病鸭和2只濒死的病鸭。解剖可见病鸭的皮肤、粘膜和浆膜出血,皮下组织出血水肿,消化道粘膜出血、炎症和坏死。切开头部肿大的病鸭,头部流出淡黄色透明液体。咽部和上鄂部粘膜有淡黄色假膜,剥离后留下不规则的出血面。食道粘膜出现与纵壁平行的条索状灰黄色或绿色的坏死假膜,同时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块,腺胃粘膜有出血斑或出血点,肌胃角质膜下充血、出血。肠系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尤为严重。泄殖腔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水肿和坏死,坏死部呈灰绿色。肝脏充血、出血,有大小不一的坏死点,胆囊肿大,充满绿色胆汁,脾脏颜色较深,表面和切面也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点,心包内有少量黄色积液,心包膜有针尖状的出血点。
4 实验室检验
4.1 细菌检验
(1)取解剖鸭心包液涂片,用瑞氏染色,镜检,见有两极着色的杆菌。
(2)采集解剖鸭的肝脏进行细菌分离,在血琼脂斜面上可见有细小、半透明、圆形、湿润的菌落生长。挑取菌落涂片,瑞氏染色,可见有两极着色与病料相同的杆菌。
(3)取解剖鸭肝脏一小块与0.11mol/L pH为7.2的磷酸盐缓冲液配成1:5悬液,以3000转/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接种于4只小白鼠作试验组,每只皮下注射0.2ml;另设2只小白鼠为对照组,每只注射0.11mol/L pH为7.2的磷酸盐缓冲液0.2ml。结果表明,试验组小白鼠在16h内全部死亡,对照小白鼠均健活。取试验组死亡小白鼠的肝组织接种鲜血琼脂试管培养基,37℃下培养24h,见有细小、湿润、圆形、微隆起的菌落生长,取菌落涂片,瑞氏染色,可见有两极着色与病料相同的杆菌。
4.2 病毒检验
(1)无菌操作取病鸭的肝脏组织病料,用生理盐水作1:5稀释,充分研磨后制成悬液,反复冻融3次,经3000转/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加入青霉素、链霉素,于37℃下作用1h;将上清液以0.2ml/胚接种11d非免疫鸭胚,置于37℃孵化,弃去24h内死亡的鸭胚,收集24~120h内死亡的鸭胚尿囊液。取致死的鸭胚,可见胚体明显出血,将收集的鸭胚尿囊液作细菌分离培养,未发现有细菌污染。
(2)取鸭胚尿囊液按1:10稀释,与等量鸭瘟阳性血清1:10稀释液混合,经37℃作用1h,以0.2ml/胚接种于11d非免疫鸭胚10只,另接种10只以1:10稀释的鸭胚尿囊液作对照。结果于120h内对照组的鸭胚全部死亡,而实验组则没有死亡。
(3)取1:10稀释的鸭胚尿囊液、鸭胚尿囊液与鸭瘟阳性血清混合液、生理盐水,分别各接种20d雏鸭各5只,每只肌注1ml,口服2ml。结果接种鸭胚尿囊液的试验组在3d后相继全部死亡,其他两组则未见死亡,而且死亡鸭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现场病例十分相似。
5 防控措施
12日龄、32日龄两群鸭紧急用鸭瘟弱毒疫苗2倍量注射。用喹乙醇10g拌饲料50kg,连喂3d。60日龄、75日龄两群病鸭用青霉素15万国际单位/只、链霉素10万国际单位/只,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d;黄芪多糖0.3ml/只,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2d。停药7d后用鸭瘟弱毒疫苗3倍量注射。
6 小结
(1)经过治疗处理,病鸭第2天死亡数下降,至第5天没有死亡现象。
(2)经过临床诊断、解剖诊断和实验室检验,本次为鸭瘟并发禽霍乱,两病同时并发引起鸭群的死亡率很高,因此养殖户必须要高度重视。
(3)养殖场应根据实际情况,在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切莫心存侥幸地认为不注射疫苗也不会发病,并且要做好免疫监测,这样才能有效预防恶性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