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癌卵巢转移一例
2019-02-13曲晶磊曲秀娟张敬东刘静刘云鹏
曲晶磊 曲秀娟 张敬东 刘静 刘云鹏
作者单位:11000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辽宁省肿瘤药物与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1;110042 沈阳,辽宁省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内科2
曲晶磊, 曲秀娟, 张敬东, 等. 乙状结肠癌卵巢转移一例[J/CD].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9, 8(1): 85-87.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导致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复发和转移。在女性患者中,卵巢转移是大肠癌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发生率约为3%~14%[1]。乙状结肠、直肠与盲肠在解剖上最邻近卵巢,所以卵巢转移较多见。发生卵巢转移的患者预后不良,手术治疗后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6~18个月。本病例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团队对乙状结肠癌卵巢转移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较成功的案例,现将诊疗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63岁。2013年1月因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就诊于当地医院,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距肛缘15 cm见一环2/3周不规则溃疡性病变,活检病理为腺癌。2013年1月7日行乙状结肠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乙状结肠,侵及浆膜外,大小约3 cm×3 cm×3 cm,占3/4周;溃疡型。术后病理示:(乙状结肠)溃疡型高-中分化腺癌,侵浆膜,见脉管内癌,切缘净,淋巴结见转移癌(2/8)。术后分期:pT4aN1M0,ⅢB期。术后行FOLFOX方案辅助化疗6个周期,希罗达单药辅助化疗2个周期。末次化疗结束时间为2013年10月。
2013年12月17日复查全腹CT示:右侧盆腔见最大层面约7.3 cm×8.0 cm不规则性囊实性肿块影,其内见分隔,与子宫分界欠清,增强扫描肿块实性及分隔可见强化(图1A、1B)。CEA升高(36.59 ng/mL)。考虑疾病进展,术后无病生存期1(disease free survival,DFS)为11个月。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道MDT团队讨论,考虑病变范围较大,建议先行内科治疗后再考虑手术切除。2013年12月27日始行FOLFIRI方案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2个周期,化疗后复查腹部CT示肿块明显缩小(图1C,1D),疗效评价部分显示症状缓解。经MDT讨论,考虑患者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技术上可切,建议停用贝伐珠单抗,继续行FOLFIRI方案化疗1个周期。经充分术前准备后于2014年3月10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开腹探查,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右卵巢触及囊实相间7 cm×5 cm×4 cm大小肿物。术后病理卵巢内腺癌组织,免疫组化提示:CK(+)、Vimentin(-)、CA125(-)、CDX2(+)、CA19-9(+)、CK7(-)、CK20(弱+)、WT1(-)、ER(-)、PR(-)。病理诊断:(双侧卵巢)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结肠癌转移。术后经MDT讨论,考虑患者术前行FOLFIRI方案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有效,故术后继续予贝伐珠单抗单药维持治疗20个周期。
2015年7月患者自觉腹壁顿痛。查体:腹壁可触及大小3 cm×2 cm质韧结节,触痛(+)。腹部彩超:脐下方约10.0 cm处切口下方腹壁深层见低回声,大小约:2.89 cm×1.34 cm,形态欠规整,内回声不均匀,前部边缘处可见彩色血流。脐下包块穿刺病理示:(腹壁)转移腺癌。腹部CT示:前腹部瘢痕处强化结节,右腹局部大网膜增厚伴小结节,子宫术后改变,阴道残端旁可疑结节。考虑疾病进展,术后无进展生存1(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时间为16个月。因患者体能欠佳,于2015年8月7日始行伊立替康单药化疗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11个周期。化疗后腹痛减轻,期间疗效评价为稳定。
2016年4月患者自觉腹痛加重,复查全腹增强CT提示前腹壁瘢痕处强化结节;子宫术后改变,阴道残端可疑结节;肝右叶下缘低密度灶,转移可能性大。提示疾病进展,PFS2时间为8个月。2016年4月15日行超声引导下腹部包块穿刺病理示:(腹部)转移性腺癌,结合免疫组化及病史符合肠癌转移。进一步完善基因检测示KRAS、NRAS、BRAF均为野生型。2016年5月9日采用单药雷替曲塞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靶向治疗8个周期,治疗后患者腹痛明显减轻,最佳疗效达部分缓解。
2016年12月患者自觉腹胀,复查腹部增强CT示肝脏多发低密度结节,转移可能性大;右腹局部大网膜增厚伴小结节、肠系膜小结节;直肠、结肠扩张,内容物较多。提示疾病进展,PFS3时间为7个月,给予最佳支持治疗。2017年3月8日复查腹部增强CT提示腹腔积液,肝脏多发低密度结节,较前增大;右侧盆壁淋巴结增大;肠系膜、腹膜不均匀增厚;腹腔内小肠扩张积液,不全肠梗阻待除外。继续给予最佳支持治疗。
图1 盆腔CT检查。1A、1B:治疗前卵巢转移灶的CT表现;1C、1D:治疗后卵巢转移灶的CT表现
二、讨论
本病例是MDT对结肠癌卵巢转移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较成功的案例,患者目前生存期已达51个月。患者在局部进展期乙状结肠癌术后11个月出现卵巢转移,经积极的内科治疗(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肿块明显缩小后给予手术切除,术后继续贝伐珠单抗靶向维持治疗,疾病稳定达16个月。后期出现疾病进展,在继续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基础上联合之前有效的化疗方案,疾病控制达8个月。疾病再次进展后,针对进展病灶行病理活检,同时完善基因检测,提示KRAS、NRAS、BRAF均为野生型。在化疗基础上联合西妥昔单抗靶向治疗,疾病稳定达7个月。该病例是对于结肠癌卵巢转移实施手术切除后,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比较成功的案例。
卵巢转移是大肠癌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机制尚不明确,通常认为可能有以下途径[2]。(1)直接侵犯:邻近卵巢的肠管如升结肠、乙状结肠癌,可直接侵犯卵巢形成转移;(2)淋巴转移:卵巢富含网状组织的淋巴管,约8%的卵巢转移伴淋巴管癌栓;(3)血行转移:血液循环是卵巢转移的重要途径;(4)种植转移:有一种设想认为肿瘤细胞穿透肠壁后侵入腹腔,借助重力和肠蠕动的作用到达卵巢,当绝经前的卵巢适值排卵,滤泡裂开给癌细胞的植入打开门户形成转移。黄深等[3]研究结果显示经期关系、首发症状、浸润肠腔周径、组织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血清CEA是大肠癌发生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相关因素。
大肠癌卵巢转移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配合术前、术后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生存率[4-5]。赵晓明[6]研究结果显示治愈性切除者中位生存时间为970 d;姑息性切除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70 d;不能切除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62 d。该研究还提示卵巢恶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对预后有明显影响。因此,外科手术应尽可能广泛地切除转移灶及受累器官和组织,以争取根治性切除。对不能根治的患者应积极争取切除肿瘤,以达到减瘤甚至再次根治,进而达到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综上所述,大肠癌术后发生卵巢转移常是腹腔内或全身转移的一部分,外科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提高疗效有赖于MDT的实施,任何单一学科都不能单独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因此,大肠癌术后发生卵巢转移时,应积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