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工科院校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分析
2019-02-12余霞张云淼周琪黄婷张庆成刘余阳
余霞 张云淼 周琪 黄婷 张庆成 刘余阳
[摘要]青年大学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是繁荣中华文化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建立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特别是工科类院校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着建设祖国的重要工作,因此拥有文化自信对于工科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然而受社会经济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个人因素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神被青年大学生逐渐忽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跟风情况广泛存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了解工科类院校文化自信的认知情况,找到影响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因素,并通过数据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从教师层面将课堂案例围绕传统文化展开,创新第二课堂形式,开展文化自信专题讲座,举办文化传播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工科院校;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综述
沙蕙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延续并经久不衰的重要象征。文化自信则是中国公民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信心,它不仅是指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追求和实践展开;陈一收将文化包含的内容概括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即对上述文化内容的自信;刘林涛认为文化自信是拥有文化的主体确信自身文化的稳定心理状态;对于文化自信的概念,当前学术界普遍赞同云杉的观点,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青年大学生是价值观正趋形成、认同不够稳定但参与意愿强烈的独特群体,他们在学习方式、意识形态、未来规划等方面都呈现出个性、开放的特点,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科性大学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意识性以及突出的功利性。由此就可以看出我国现有人才队伍要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还存在较为明显的文化自信不足问题,而具有正确文化自信的工科类人才对于提高我国人才储备量、企业竞争力、国家综合实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青年大学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动者,肩负着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和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然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大学生逐渐忽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精神,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却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目前我国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
2.1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认可
在世界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盲目喜爱和崇拜许多非主流文化,却忽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部分大学生虽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表示认同,但无法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就造成了其行动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认可。
2.2 对我国优良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我国的应试教育侧重学习专业课本知识,因而忽视了青年大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出现文化修养不足的问题。比如,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让我国传统文化逐渐被西方文化渗透,一些大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等如蚁附膻,但对中国传统节日却表示兴致缺缺。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大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寓意,更有甚者,对花朝节、中元节、上巳节等传统节日闻所未闻。
2.3 对西方文化入侵现象认知不足
当前,部分青年大学生在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分析也不够全面的情况下,表现出盲目追捧、盲目跟风的倾向。就曾有大学生为了买一部苹果手机而割肾,为了买一台iPad而对父母大打出手。一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全盘接受,对国内产品产生偏见,认为只要是外国产品就一定比国内好,甚至还出现“外国空气更香甜”、“外国月亮比较圆”的言论和思想。
3 影响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因素
文化自信的内涵,不仅涵盖政治、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还涵盖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追求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我们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从文化自信的来源入手,探讨影响当代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因素。
3.1 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话语权也不断增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买国货的人越来于人多,说明国家实力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也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碎片化信息进入人们的视线,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成为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根据调查结果,70.2%的受调查者认為“当某种产品被很多博主推荐时,会产生一定认同感。”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体对于文化传播存在一定宣传、诱导作用,也对学生的“从众心理”有一定刺激作用。证明了: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对于增强我国学生文化自信的一大障碍。新媒体的这些影响会使得很多学生盲目跟风,追逐自己以为的时尚。学生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接受程度对他们文化自信的影响极大。
3.2 学校因素
如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学校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甚大。西南石油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工科性大学,文理科比例基本上为2:5,因此学校的建设重点主要放在工科性的学院。也由于工科院校的文化背景,文化理论基本涵盖在中国近代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些思政课程中,而根据我们对学生在思政课上收获的历史知识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仅9.27%的同学通过开设的思政课对我国的历史非常了解,表明目前思政课教育,在内容上缺失了传统文化教育部分,在形式上不够新颖,学生吸收程度有限。通过整理2018年西南石油大学文化素质选修课表,课程类别100种,教学班次460个,与传统文化教育直接、间接相关的课程仅19种,教学班次仅83个。课堂教学是传播文化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缺失会导致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从而影响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
3.3 家庭因素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家庭文化氛围对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现在很多家长会以自己社会阅历丰富为由,为孩子做打算,家里具备良好经济条件的很多家长都认为出国是孩子的一个很好选择。根据“对在有条件出国的情况下,是否会听取父母意见”的调查结果中,发现“不会听取父母意见出国留学,坚持自己想法”的学生仅占6.62%,而根据37.09%的“会听取父母意见”以及56.29%的“适当采纳”结果来看,我国家长对于学生的选择具有普遍引导力和影响力,其思想与行为选择也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表明家庭教育观念对文化自信的影响特别大。
3.4 自身因素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忙于应对学校考试,没有太多时间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是在高中文理分科以后,许多理工科学生接触历史的机会变得寥寥无几,直到大学思政课的开设。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很少,自然也就没有深入学习的兴趣。也正由于学业的繁忙,学生社会经历较缺乏,同时,自身心理不成熟,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造成在文化选择上的困难。学生在文化上相对缺乏的辨别能力会导致其对我国的先进文化不能有正确的认识。
4 解决方案
4.1 培养爱国思想及民族自信心
西南石油大学应加强对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文化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了解、重视、热爱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西南石油大学作为中国“石油大会战”时期应运而生的学校,生来就具有“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学校更要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4.1.1 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的思想观念。首先在校史馆建立文化自信的主题展览,以学校历史为主线,从石油技术发展初期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世界一流的艰苦历程的方面,加强学生们对校史校情的深入学习,以石油领域的发展反映出我国整体科学技术的进步,深化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同学们对“中国技术”的认同感。
4.1.2 开展文化自信的专题讲座。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为同学们讲解中国历史、传统节日的由来等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并使用网络为同学们播放关于中国的纪录片,由此来深化同学们对中国5000年历史的变化与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4.1.3 鼓励学生组织举办传统文化传播活动,建设文化类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4.1.4 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增加政治类课程、形式与政策课程、文化素质类课程的学分比重,从思想上培养大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方面的认识,有助于大学生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4.1.5 注重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同等重要性,组织学生积极走进博物馆、纪念馆,这是培养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之一。
4.1.6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的导向者。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文社科类专业为例,教师们可将课堂案例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展开,寓教于学。这种教学方式既可增强同学们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又能使他们在思考中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渲染,由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水到渠成;教师可以创新第二课堂形式,重视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以及重大纪念日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此为契机,创新、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把传统民族文化逐渐融入大学生课堂当中,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新时代文化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也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在这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和革命精神的崇拜中,树立文化自信。
该建议虽基于西南石油大学提出,但也适用于同等水平的其他工科院校。
4.2 注重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及引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社会新媒体作为文化传播媒介,作为青年大学生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输入新文化的阵地,更应要明确自身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应明确自身肩负着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担,防止不当的文化输入,输出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在电视电影媒体领域,应继续发展“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新兴文化传播类节目,大力创作“流浪地球”等经典影视剧作,既能为青年大学生营造了解文化、接触文化、热爱文化的社会风潮,又能有助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输出,助力文化自信;社交媒体领域,在保证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客观对待外来文化,要加强监管,甄别出不当的西方文化输入现象,并推出各类传统文化自信的软文及公益广告,维护良好、和谐的网络氛围。
4.3 注重家庭传统文化氛围的培养
头上有屋瓦,地上养猪豕,这便是家。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住所就无法定居,便不能称之为家。对于家庭而言,猪是财富的象征,是家庭富足的重要体现,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小康生活。由此来看,中国人自古就重视家庭的物质基础,有房住,有肉吃,便是理想的家庭生活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家庭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但传统文化教育却逐渐缺失。作为新时代的每一位青年大学生,都应明晰自身在家庭文化传播中的责任意识和重要性,都应重拾家庭传统文化氛围,注重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在茶余饭后引经据典,带领全家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文化,让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重回家庭。
4.4 青年大学生树立以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为导向的价值观
大学生是未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生力军,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增强其文化自信,必须先树立起以党为中心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为导向的价值观,积极参加各类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活动;在思想政治方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系列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这是大学生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髓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生活中,应主动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多与家人、朋友探讨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问题,理智对待外国节假日的风潮,加强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运用网络手段,观看各类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视书籍。另外,要加强自身对国外输入文化的甄别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避免盲目跟风、追捧西方文化,从自身做起,杜绝不当的文化输入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沙蕙.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J].红旗文稿,2017(13):23-26.
[2] 陈一收.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7):51-54.
[3] 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24.
[4] 刘燕,吴强,高沁翔,等.社会转型期工科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特点及其管理策略[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60-62.
[5] 王帅.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变化的特点与规律[J].思想理论教育,2018(09):102-107.
[6] 刘燕,吴强,高沁翔,等.社会转型期工科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特点及其管理策略[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60-62.
[7] 秦剑军.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8] 方宁.浅谈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以不良“校园贷”现象叢生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08):33-34+41.
[9] 郝桂荣,贾博.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缺失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02):98-100.
[10] 徐向阳,岳柏冰.试论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之策略[J].理论观察,2018(06):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