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2019-02-12刘文强
刘文强
[摘 要] 随着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给水排水技术也在其中得到了愈加广泛的应用,这也对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主要对高职院校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能够提升其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的建筑类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实践教学
建筑给水排水课程本身实践性特征较强,同时其还具备涵盖面广、知识内容烦琐、发展变化速度快以及规范与标准图集数量较多等特点,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课程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高职建筑专业教师所密切关注的话题,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本身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可以通过日常的练习来实现。通过练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还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加直观的经验,从而加深对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比如说在引导学生进行室内给水的水力计算时,在满足给水压力和供给水量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其社会经济价值,促使其能够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来对室内水管网中各管段的管径数值以及所产生的压力损失值进行明确,从而计算出正确的给水系统所需水压,确定其是否能够满足室内实际用水的需求,决定是否调整给水方式或者是实施增压等措施。该计算过程是室内给水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由于该知识涉及大量的公式、数据以及表格等要素,学生如果只是听教师的讲解,很难做到熟练地掌握。因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练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为学生列举本校办公楼或者是学生宿舍,要求其正确计算出给水水力数值。学生首先会查表计算水力,然后再进行实际情况的核对,探究是否存在出入,并且计算出最经济合理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练习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计算技巧与方法,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二、课堂教学与实习教学相结合
实习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能够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加以有效地锻炼与提升,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课程能够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习环节二者加以密切结合,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建筑给水排水专业作为重要的专业课程,通常情况下会在学生参与实习之前就开展教学,因此在时间上能够保证二者之间的连贯性。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时可以有计划地将与实习相关的内容与问题为学生进行讲授,并且在具体实习过程中为学生安排好专业的指导教师,从而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实习问题,促使实际工程与课堂理论知识能够得以密切结合。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建筑专业给水排水课程的教学能够从课堂上直接延伸到实习中,借助实习来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以此来巩固与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技能。
三、教學参观与实训相结合
教学参观与实训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对课堂演示内容加以深化。高职建筑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如果遇到比较抽象化的课程内容,无法为学生提供实物展示,就可以带领学生在建筑工地或者是建筑物内进行参观,同时也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到实训场地,要求其开展现场操作,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参观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发表自身的体会,将本次参与实训活动的内容、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加以明确,最后由教师做归纳总结。学生在教学参观与实训过程中能够直接接触到生产现象,加深对自身专业的了解,调动其参与课程学习的兴趣。
四、加强课程设计的训练
课程设计作为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课程设计的帮助下,能够实现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提升,即:将所学的课程知识在实际中加以灵活运用,同时还能够将原本零散的知识转换为系统化的整体知识,这对于学生识图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组织学生对某住宅或者是综合楼的建筑给排水系统进行设计,或者是将给水与排水按照期中、期末时间段分批进行设计。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程设计时,只需要为学生指明设计要求即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设计出最优化的方案,以此来促进学生独立性以及创造性等品质的养成。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建筑专业给水排水课程本身具备显著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因此必须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此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际接触参与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参与锻炼,巩固与提升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最终实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者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张良波,毛治博,万东锦,等.基于执业能力培养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新思路探讨[J].才智,2017(33):21-22.
[2]曹建平,刘金辉,李寻,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85-187.
[作者单位]
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