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
2019-02-12谢滤
谢滤
关键词:技工院校 企业 学徒制
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技工学校要探索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人社部制定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北京等12个省(区、市)首批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2016年在湖北等10个省(区、市)开展第二批试点。
荆门技师学院(以下称“笔者学校”)作为湖北省第二批五个试点地区之一的培养机构,在近三年的探索中,积极与市人社局、发改委、财政局进行沟通,促使市委市政府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写入《荆门市促进招商引资推动创新发展十项政策清单(2017)版的通知》,为顺利推进实施这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试点经验正日臻完善已进入总结阶段。
一、实践与成果
1.深入调研,优选培养对象
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主体是企业,技工院校能否选择好合作企业和培养对象是试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之一。笔者学校首先对本市20多家规模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精准对接调研活动,重点了解企业技能人才的层次、数量、年龄和学历分布情况。首批试点五个企业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班注册学员(非全日制二年制)566名,专科学历以上学员占25%,大多是企业的技术骨干、车间班组的管理人员和企业人才重点培养对象;年龄结构50岁以上占2%,40~49岁占37%,30~39岁占41%,20~29岁占20%。然后再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发现企业对一线技术骨干进行学历、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而顺利实现转岗、稳岗有很大的需求,这些都非常符合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的条件。因此在选择企业、培养对象和师资上重点突出“三优”, 一是选择优质企业即合作试点的企业必须是上市公司或大中型企业,必须有成熟的教育培训机构和专业团队;二是筛选优质学员即参学学员必须是技术骨干、车间管理人员和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对象,且能够长期为企业服务;三是选派优质教师即参与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学校专业骨干老师和企业技术能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带徒经验。
2.据实谋划,优化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确保试点顺利实施的基础,要接地气,不同的企业、专业和培养对象要因企施教、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笔者学校首先做到“三个共同”,一是根据企业生产和学员实际,企校共同设置课程和选定教材,由企校双方成立教研团队,结合岗位生产工艺反复研究教学内容,开发培训教材;二是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组织实训实习,学校教师必须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与生产和技术攻关、指导生产实习,企业师傅要走进课堂传授核心生产工艺;三是企校共同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对学员的成绩考核侧重于企业的应用,课堂讲授的专业理论考核服从于企业生产的实际。其次在实施教学工作中突出“三个对接”,一是专业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根据企业需求而定,重点考虑企业和岗位的实际,不能一个专业通吃;二是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根据企业岗位与职业素养要求来确定,开什么课程、教什么内容由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来定,必要时企校联合开发教材进行施教;三是教学与生产对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产,学校在教学中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让专业理论与生产工艺结合、实习实训场所与生产场所结合、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相适应。
3.创新模式,破解培养难题
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借鉴的经验不多,笔者学校既深入研究扎实稳步推进,又大胆创新解决问题,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培养体系。
一是在教学上破解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参学员工都是利用工余时间学习,部分员工由于工作或家庭事务不能正常参加学习,对听课率影响较大,对此笔者学校采取“工余授课+AB班授课+网上互动授课”三种形式进行有效解决。工余授课就是避开工作和学习的时间矛盾,利用业余时间、设备大修期间、生产淡季进行集中授课学习;AB班授课就是避开学习时间不统一的矛盾,对二班倒或三班倒企业学员进行同一内容授课两次(AB班),学员根據自己的倒班情况可选择参加A、B班任何一次学习即可;网上互动授课就是解决因公外勤造成长时间误课的矛盾,建立班级QQ群和微信群,将教师的授课课件、作业和实践课题在群上发布供学员自学,在群中进行交流探讨和解惑答疑。
二是破解教学推进难的矛盾。学员的学历、技能等基础参差不齐,用统一的教学手段、教学进度和理论深度进行教学,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又感到吃力,笔者学校采取“课前预习+分层教学+辅导两头”进行有效解决。课前预习就是将讲授课题和要点提前公布,让基础差的学员课前进行预习,不懂的可预先在网上查阅资料和向他人请教,达到提前补差的目的;分层教学就是将有关内容拓展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适当展开教学,让基础好的学员开阔眼界和思路,让基础差的学员提高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尖”的目的;辅导两头就是利用大师工作室对拔尖学员进行个别指导,带领他们参与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把他们培养成企业的技能领军人物,对基础差学员利用网络平台点对点答疑和课外单独辅导,让他们夯实理论基础,快速提升技能。
三是破解学以致用的矛盾。技工院校的教学和企业的生产应用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必须进行有效对接才能达到培训的实际效果,笔者学校采取“教材与生产工艺结合+实训与生产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进行有效解决。教材与生产工艺结合就是理论授课不完全依赖教材,而是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根据生产工艺开发具有针对性极强的实用型培训校本教材,让理论教学与生产工艺高度融合;实训与生产结合就是将岗位生产直接作为实训进行考核,也就是说生产岗位就是实习岗位,岗位技能、职业品格、生产绩效和职业素养直接纳入学习考核的重要内容,岗位不胜任即实习实训考核不合格,让上班与实训高度融合;教师与师傅结合就是岗位生产实训由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以企业师傅为主学校指导老师为辅,让师傅主要承担一线生产技能的带徒指导和考核,让双师共同培养高度融合。
4.强化管理,严格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体系是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的质量保障,笔者学校考核体系的建立和执行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采取“共定标准、共管过程、共同考核”三原则。共定标准就是将专业理论和技能的考核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和岗位技能要求,由企业专家和学校老师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共同出题、制定考核标准和要求,不同的企业、专业和培养对象要区别对待,突出企业特点;共管过程就是企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课程设置、共同选定培养教材、共同进行班级管理,让整个培养过程贴近企业的实际和需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共同考核就是由企校成立联合考核小组对学员进行学业成绩考核评定,考核的过程注重实效,突出企业生产的实际应用。
经过两年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实践,笔者学校与2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在福耀玻璃、凯龙股份等七家企业开展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参加学习人员近700人,成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有关领导和专家多次到荆门进行实地调研并给予高度肯定,并在荆门召开全省企业新型学徒制现场会和试点促进会进行经验推广。
二、问题与思考
1.企业的主动性不强
首先,工学矛盾对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在工作和学习上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生产优先,当学习对生产产生一定影响时企业的重视高度就不够了;其次,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需要企业承担40%的培养费用,虽然最终的受益者是企业,但由于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其三,参加学习员工的学历和技能层次都得到提高后,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将它与工资晋升挂钩,也影响员工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经费补贴申报不灵活
按照人社部和省政府的试点方案要求,培养费用先由企业支付给培养机构,然后向政府按60%申请补贴。这种补贴申报方法首先不利于企业减负,与各级政府的为企业减负政策相悖,建议应免去企业自负部分,由培養机构直接按规定向政府申报;其次培养机构风险较大,一期培养时间为6个月、1年、2年,方案要求“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培训补贴实行先支后补、按年度事后结算的办法”,因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大,结业前流失的学员就无法申报补贴经费,这个损失将由培养机构承担,如笔者学校2016年5月开班的两个企业参学人员314人,2018年6月结业只有191人,经济损失近200万元,如分期按每半年申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培养风险。
3.人才培养范围有局限
人社部和省试点方案要求“企业新型学徒制以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为培养对象”,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企业更注重在产能技术升级、智能制造升级过程中,对在岗老员工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和学历提升,因此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培养对象应放宽,以企业的发展需要来确定。
(作者单位:荆门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