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新蛔虫病的流行与综合诊治研究
2019-02-12邱中原
邱中原
(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日照 276821)
1 犊牛新蛔虫病的流行
1.1 病原体特点
犊牛新蛔虫病是一种由于感染牛新蛔虫而发生不良现象的寄生虫病,作为寄生虫的新蛔虫通常呈现黄白色,其外皮透明而光滑,虫体为蚯蚓状。新蛔虫分为雌雄两类,虽然虫体直径均为5mm,但雌虫长度一般在220至300mm,雄虫长度则在150至250mm。与部分寄生虫类似,牛新蛔虫的虫卵也会被阳光直射及其产生的高温所杀死。但其虫卵的抗药性较强,在2%福尔马林溶液中仍能正常存活,即便是在2%来苏儿溶液中其虫软尚能存活20h左右。当虫卵在犊牛体内孵化成幼虫后,会通过其在血液中的移动,导致犊牛出现主要为肝、肺处病变等的不良症状。而幼虫继续成长为成虫时,由于发育处一般为小肠,会出现卡他性炎症、机体下痢等症状,甚至会因为小肠处寄生虫数量过多而造成机械性阻塞。而对于犊牛来说,最致命的往往是寄生虫体所产生的的毒素,在肠粘膜吸收虫体所产生的毒素后,随着中毒情况的加深,病犊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神经症状,并且出现体质衰弱的情况,最后死于体内器官的极度衰竭。犊牛新蛔虫病对于犊牛的健康成长有着较大的危害,对于犊牛新蛔虫病进行综合诊治将能更好保障犊牛的成长发育,为牛场的经济效益乃至于畜牧业发展均有着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
1.2 感染途径
感染寄生的途径较多,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环境感染,一种是母体感染。环境干扰一般是犊牛出生后,通过吮食、饮水、食草或舔舐泥土、污物等过程中食入了寄生虫卵。母体感染一般是母牛体内的幼虫移动到乳腺,经由母乳导致犊牛感染寄生虫病,或在母牛妊娠期幼虫直接移动至犊牛体内,也有寄生虫在寄生体肠道内产卵,经由粪便排到体外等待对新宿主进行感染。
2 病情症状
犊牛新蛔虫病病症较轻时,犊牛呈现精力降低、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现象,会经常环首视腹、卧地休息,偶有发出呻吟的动作特征,此时病牛排出粪便为不正常的灰白色膏泥样。随着新蛔虫病病症加重,犊牛会出现食欲不振,停止进食、鼻镜干燥、腹围膨大、背毛粗刚、不爱活动等现象,随着病牛腹痛的加重,其会经常出现仰卧动作,同时还有下痢症状的发生,排出粪便将掺杂血液并带有腐臭气味,表面浮有油状物。当病症极为严重时,病牛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严重腹泻、呼吸喘粗、剧烈腹痛、四肢无力等,这一时期的病牛基本失去了站立行走的精神与力气。此外,当寄生蛔虫在体内移动到胆道内,病牛下颌将发生水肿的现象并常将该部位浸入水中,其眼瞳角膜染黄,并经常吐出舌头。
3 综合诊治的研究
3.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往往在驱除寄生虫外还拥有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等滋补效果。而驱虫药则更加要求毒性低、效果强、适用广的特点,在对犊牛新蛔虫病的药物治疗中常使用阿苯达唑、精制敌百虫、多拉菌素、阿维菌素等药物,而在使用时也要注意单独使用与联合使用的不同剂量。如阿维菌素与阿苯达唑一起使用时,阿维菌素剂量应为10mg/kg.bw,阿苯达唑剂量应为0.2mg/kg.bw,每天仅进行一次喂服,使用两天完成驱虫后对病牛投喂30g剂量的人工盐,用于润肠通便的滋补作用,也能利于排出虫体。而根据犊牛病症的严重程度,也可运用多种滋补药物进行注射,若犊牛病症较为严重,可在静脉注射由250mL0.9%氯化钠和30至50mL碳酸氢钠混合构成的注射液,先对犊牛体内的酸中毒进行中和,再进行注射由葡萄糖、Vc等液体亦或喂食香莲化滞片等药品进行滋补。
3.2 注重卫生
对于寄生虫病的防治环境卫生往往占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犊牛新蛔虫病时要注重牛场和牛舍的卫生,勤加更换牛舍中的垫草,保持干净的环境,在清除粪便时要注意杀死虫卵,可采取如堆沤发酵的处理方法,确保完全杀死粪尿中的虫卵。同时牛场内的病死牛尸体、流产死亡牛胎等相关污染物需要进行无害化的处理如深埋、焚烧或利用干化机进行化制等。此外,牛场产生的废弃物要和粪便一同进行微生物发酵处理,保证牛场环境卫生符合要求,减少犊牛新蛔虫病的患病几率。
3.3 驱虫预防
进行驱虫工作时往往需要相关人员对地区牛群进行实际考察,通过牛群的实际情况定制具体的驱虫时间与词素。在东北地区,刚出生的犊牛在1月后和5月后各需要进行一次驱虫,而成年母牛则需要在春秋时段各进行一次驱虫,若是病情多发区域则驱虫次数还要适当增加。此外对妊娠期母牛要在进行驱虫的过程中注重对母牛身体的影响,推荐在母牛肩前皮下注射应激较小的多拉菌素注射液,用量为0.2mg/kg.bw1%,并在一个月后进行二次注射,确保将其体内幼虫杀灭,不仅能够预防胎牛被感染病症,还不会对母牛的生殖功能造成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犊牛新蛔虫病的危害较大,会很大程度的影响牛场的经济效益,而犊牛新蛔虫病的感染途径较多,预防工作难度较大,这就需要牛场的相关负责人多加丰富自身养殖知识,通过更全面更详细的针对性防治措施,对养殖环境与养殖方式进行改善,减少犊牛的患病几率,保证牛群正常生长,提高牛场效益。同时通过提高自身养殖技术,确保能及时发现患病犊牛,并运用正确的治疗措施,保障牛群健康的生长,促进牛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