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铁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
2019-02-12张丽平
张丽平
(山西铁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 和顺 032700)
山西铁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和顺县境内,总面积3 8974hm2。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山西省中部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保护区成立前,由于长期遭受人为破坏、滥砍滥伐、过度放牧、乱捕乱猎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面积逐年减小,为改变上述不良局面,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当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于2002 年成立了铁桥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成立后,经过十几年的保护与恢复工作,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面积逐渐扩大,野生动植物种类逐渐增多,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通过对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可以了解当前野生动物生存现状,为今后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该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和顺县境内的浊漳河上游地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3°09′13″~113°32′06″、北纬37°16′25″~37°31′08 之间,东至红堡沟团北沿线,南与喂马乡交界,西与万山林场相连,北接昔阳县,跨涉太行山林局铁桥林场、禅堂寺林场及义兴镇和马坊乡2 个乡(镇)。保护区地貌主要为中低山,西北高、东南低,地表山峦起伏,最高海拔1 827m,平均海拔1 550m。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少雪;春季较短,干燥多风;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年均降水量593mm;年均气温6.3℃,极端高温38℃,极端最低温-32℃;冬季多西风,夏季多西北风,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
保护区主要天然植被有天然次生油松林、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油松—山杨—白桦混交林等;天然灌丛常见的有沙棘灌丛、黄刺玫灌丛、虎榛子灌丛、胡枝子灌丛等;主要草本群落有白羊草草丛、狗尾草草丛、苔草草丛、蒿类草丛及其他禾本科植被;主要人工植被类型有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侧柏林、山杨林等。区域内有林地13 854.60hm2,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50%。
2 调查方法
在野生动物调查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背景资料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样线调查法和红外线照相机调查法等方法。
2.1 背景资料调查法
背景资料调查包括查阅保护区的相关资料、咨询野生动物方面的专家等,是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基础。通过收集查阅背景资料,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历史种类、数量、栖息地面积、分布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调查更有针对性、准确性,避免因盲目调查而带来不必要的时间、资源的浪费。
2.2 访问调查法
访问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周边民众,并填写访问调查表。对近5 年内在保护区内曾发现某调查对象的,可认为该物种在保护区有分布。
2.3 样线调查法
调查前期,野外调查人员对保护区进行预查,按照调查区域的生境类型(农田、森林和河流)进行分层。在分层的基础上,按照规程要求进行系统抽样,确定调查样线地理位置及起止点的地理坐标,实际调查样线总面积不小于保护区5.0%的面积。保护区全境总面积38 974hm2,抽样面积不小于1 949hm2。样线长度3.0km~8.0km,宽度单侧25m,平均每条样线面积25hm2。按照上述抽样强度,调查过程中共抽取至少78 条样线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兽类的活动习性,时间选择在每天8:00~10:00、16:00~18:00,调查时保持脚步轻盈,尽量减少对动物的扰动。
2.4 红外线照相机调查法
运用ArcGIS 技术,把保护区全境划分4.0km2×4.0km2调查样区30 处,调查样区编号为:TQ01~TQ30。保护区边缘地带样区,在不影响统计结果的情况下,可根据实地影响进行删减。每处调查样区内红外线照相机监测点布设至少2 台,整个野生动物调查中共使用红外线照相机不少于60 台。野外拍摄时间100d,每台相机每工作1 000h 记作1 台次,红外线照相机预计拍摄不少于100 台次。红外线照相机安装时,应牢固固定在树干等自然物体上,确保相机不能非人为脱落,不易被非工作人员发现和取走。根据地形相机高地面高度0.30m~1.0m,镜头宜于地面平行,应避免阳光直射镜头。相机选择全天拍摄模式,固定好位置,测试完毕后,做好红外线相机布设相关记录,对现场进行清理,还原当地自然环境。
3 调查结果
3.1 野生动物多样性
铁桥山自然保护区有陆生野生动物25 目58 科199 种,其中两栖类1 目2 科4 种、爬行类2 目4 科12 种、鸟类16 目40 科159 种、哺乳类6 目12 科24种。保护区地形以中低山为主,还包括丘陵、湿地和平原。生境主要包括森林、农田、村庄、湿地等,多种多样的栖息地种类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尤其是近几来,保护区不断加强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面积逐年在扩大,因而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两栖类:发现4 种,即中国林蛙、黑斑侧褶蛙、花背蟾蜍、中华大蟾蜍,主要栖息于河流湿地、草丛等。
爬行类:发现12 种,无蹼壁虎常见于村庄;丽斑麻蜥主要栖息于农田、草丛;赤链蛇、黄脊游蛇、黑眉锦蛇等蛇类见于多种生境。
鸟类:调查发现及文献记载共有159 种,是保护区内分布最多的动物种类,其中留鸟57 种、冬候鸟12 种、夏候鸟51 种、旅鸟39 种。河流湿地是鸳鸯、苍鹭、普通翠鸟、绿头鸭等水禽的主要繁殖栖息地。
哺乳类:发现及文献记载有24 种,常见有草兔、野猪、狍、岩松鼠等。
3.2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在保护区分布的陆生野生动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5 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即金钱豹;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 种,全部为鸟类,有鸳鸯、苍鹰、雀鹰等;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 种,有普通刺猬、苍鹭、牛头伯劳、褐河乌等。
3.3 动物分布型
两栖类:东北—华北型2 种,即花背蟾蜍、中国林蛙;季风型2 种,即黑斑侧褶蛙、中华大蟾蜍。
爬行类:东北—华北型2 种,即山地麻蜥、丽斑麻蜥;东北型1 种,即团花锦蛇;东洋型1 种,即黑眉锦蛇;古北型2 种,即黄脊游蛇、白条锦蛇;华北型1种,即无蹼壁虎;季风型3 种,即赤链蛇、虎斑游蛇、棕黑锦蛇;南中国型1 种,即玉斑锦蛇;中亚型1 种,即中介蝮。
鸟类:全北型有苍鹰、白尾鹞、喜鹊等;古北型有雀鹰、普通鵟、燕隼、大山雀、云雀等;东洋型有松雀鹰、珠颈斑鸠、褐河乌、黑枕黄鹂等;中亚型有大鵟、石鸡等;季风型有山斑鸠、大嘴乌鸦;东北型有中杜鹃、金翅雀等;东北—华北型有牛头伯劳、虎纹伯劳、灰椋鸟;南中国型有锈脸钩嘴鹛、画眉、黄腹山雀等;华北型有山噪鹛、黄眉姬鶲;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型有棕眉柳莺;不易归类的有红隼、雉鸡、赤颈鸫等。
哺乳动物:华北型1 种,麝鼹;季风型1 种,普通伏翼;全北型1 种,即赤狐;东洋型1 种,即豹猫;蒙古高原1 种,即达乌尔黄鼠;东北—华北型4 种,即大林姬鼠、大仓鼠、棕色田鼠、黑线仓鼠;古北型11种,即狗獾、狍、花鼠、黑线姬鼠、棕背平鼠、黄鼬、野猪、小家鼠、褐家鼠等;不易归类的类型4 种,即金钱豹、普通刺猬、岩松鼠、草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