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子消化道疾病防控建议
2019-02-12刘永生刘长浩杜青阳
刘永生 刘长浩 杜青阳
(1.滦南县农业农村局畜牧中心,河北唐山 063500;2.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100)
1 消化道疾病病因分析
1.1 寄生虫因素
貉子寄生虫常见的是体表螨虫和组织滴虫,而造成貉子腹泻的组织滴虫近几年在我滦南地区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危害日益严重;成年母貉携带滴虫未发病的情况下,不断排出滴虫卵粪便,通过家禽、鸟类、鼠类甚至排泄习惯较差(粪便排在料盒内)的貉子感染仔貉,使本病在养殖场内持续循环存在,仔貉在40~90日龄随着感染的持续加重和一系列应激因素出现(开食)导致发病,腹泻仔貉消化不良,脱水严重而导致死亡;同时多数病例继发与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甚至病毒混合感染,造成死亡加剧。
1.2 细菌性因素
细菌性病原在貉子腹泻病例中多以混合感染的情况出现,多与养殖场饲料和饮水的安全措施不到位继发细菌感染而导致发病;仔貉在生长期采食量大,养殖场户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如果出现熟制不彻底或者熟制后未彻底摊开放凉,储水罐及水线长期不清理,或者井水被污水污染等因素极易引发细菌病过度繁殖而产生大量毒素,貉子采食后而逐渐发病;沙门氏菌主要是来源于病死畜禽下脚料原料,是造成貉子腹泻的一种原发性细菌,对于90日龄内的仔貉伤亡率最高;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条件性致病菌,其感染多是以继发和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现,尤其是在动物应激性腹泻、滴虫性腹泻及营养性腹泻出现后,继发大肠杆菌而导致腹泻加重甚至死亡。
1.3 病毒性因素
病毒性腹泻对仔貉的伤亡率最高,目前已知病原主要以细小病毒、冠状病毒、圆环病毒和伪狂犬病毒为主;而近两年6~10月份在我县貉子中出现的腹泻经检测发现,冠状病毒、圆环病毒的检出率逐年上升,而细小病毒与冠状病毒或者圆环病毒混合感染情况较多,单一感染的情况较少;同时在发病较为严重的区域,仔貉免疫剂量和加强免疫工作落实不到位,外源野毒持续感染导致疫苗期持续缩短进而造成动物发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1.4 应激及其他因素
应激性腹泻多发在气候突然变化、疼痛应激等情况下出现,但是极少出现大面积发病或者死亡;而对于毒素(霉菌毒素、抗生素过量)造成貉子腹泻在自配料养殖户中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季节,饲料容易出现腐败变质,动物采食后极易发生腹泻;同时为了控制血虫和螨虫,添加抗生素剂量过高造成貉子腹泻甚至出现死亡。
2 防控建议
2.1 强化貉子驱虫保健工作,保持优良的健康状态
驱虫保健是保证貉子机体健康状态的首要工作,重点控制螨虫、组织滴虫和附红细胞体,药物以甲硝唑和强力霉素配合应用,同时避免养殖场内散养家禽的存在及病死畜禽下脚料作为饲料原料;同时螨虫作为附红细胞体的传播媒介之一,也必须积极纳入驱虫方案之内,同时养殖场内蚊蝇较多的情况,也必须采取一切措施控制蚊蝇数量,药物以环丙胺嗪拌料和驱蚊蝇的中药制剂为主,切断貉子接触病原微生物的途径,降低感染风险。
2.2 合理调整免疫程序,因地制宜
毛皮动物“按日龄分批免疫”的科学免疫方式已经在临床取得了优良的免疫保护效果,没有疫情的地区貉子夏季应在50日龄左右及时免疫犬瘟热和肠炎疫苗,并严格按照免疫前抗应激及免疫时严格执行正确的免疫操作进行疫苗免疫,以保证优良的免疫效果;而对于发生过疫情的地区,尤其是发生过病毒性腹泻的区域,推荐在首次免疫后14~28d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以保证更加优良的免疫保护期;而对于蚊蝇、螨虫、附红细胞体控制效果较差的场户,建议在加强消毒的同时,在免疫后2个月左右通过抗体检测后再决定是否再进行一次免疫;同时出现肠炎疫情的地区应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酚对地面和笼具进行经常性消毒,建议每周2~3次并及时清理粪污。
2.3 强化生物安全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对于貉子处于养猪、养禽密集区内的养殖场户,必须加强自身养殖场周围消毒隔离带的建立,进出养殖场门口、养殖区域四周使用石灰粉或者火碱设置20~40cm宽的消毒带,避免畜禽养殖场与貉子养殖场的病原交叉传播;对于进出养殖场的车辆、人员、粪污等应设置消毒措施
2.4 强化饲料加工和饮水安全工作
自配料的场区夏季可采用“白天炎热少喂、晚间凉快多喂”的方式,防止饲料在高温条件下发生酸败;同时对于可疑的饲料原料在分窝后60d内禁止使用,尤其是病死畜禽下脚料和储存时间过长的鱼类副产品。饲料加工设备、饲喂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彻底清理干净,谨防细菌滋生;饲料中添加酸化剂能有效抑制饲料中某些细菌的繁殖,但是不能完全依赖于酸化剂而过量添加,谨防造成中毒或者副作用。
2.5 腹泻防控原则
发生腹泻的貉子在控制饲喂量的前提下,可使用甲硝唑/痢特灵+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进行驱虫保健。仔貉在90日龄前应以易消化的植物蛋白(膨化大豆粉、小麦次粉)配合动物蛋白(鱼类、)和碳水化合物为主,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酵母粉、酸化剂及黄连素等措施预防腹泻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