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2019-02-12何盼杨庆有
何盼 杨庆有
(1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9;2 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 江苏无锡214071)
原发性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一种进行性的“心血管综合征”,其特点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患者通常没有症状,但却能影响心脏、脑、肾脏及其它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导致中风或心肌梗死事件,甚至死亡,俗称“无声杀手”[1]。高血压病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高发性慢性疾病,目前,患者总数超过10 亿[2],虽然全球多个国家[3~7]高血压病患病及控制水平参差不齐,但均反映出患者对该病风险认知的薄弱,控制率相对较低。据悉,我们国家高血压病患者超过2.4 亿,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青化,并与年龄呈正相关[8]。全球每年约有940 万人因为高血压病及其相关并发症失去生命,高血压病成为了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当及早对高血压病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9~11]。虽然现代医学在控制血压方面已取得较大的进步,但并不能完美地解决临床中所有的问题。而中医在帮助血压平稳控制、提高机体对西药的敏感性、减轻头晕头胀的临床症状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研究表明[12],临床上高血压病以痰瘀互结证多见,治疗除了用西药严格控制血压外,结合中药以化痰祛瘀为治,可以有效减少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代表性文献进行了综述。现报道如下:
1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病因
“高血压病”之病名在中医古籍中并无记载,但是现代医家根据其临床病证、预后等,一般把其归在中医学中的“眩晕、脉胀、头痛”等范畴。从西医角度看,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相对繁复,至今仍未得到完全阐明,但是不良生活习惯是大家公认的主要致病因素,如吸烟、缺乏运动、不合理饮食方式导致的血脂异常、肥胖和代谢异常等,这些均会加速动脉血管的硬化,成为高血压病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13]。从中医学的角度而言,高血压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异常、饮食无度、年老肾亏、久病劳倦等,这些因素均可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器功能异常而发病。刘敬霞教授提出高血压病最开始发生的时候在经在气,日久则可入络入血,其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肝、脾、肾[14]。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可见,风、火、痰、瘀是其较为重要的病理因素,风源自肝,火源自肾,痰生于脾,而津血同源,故痰浊日久可内生血瘀。汪磊、孙延康等[15~16]认为痰既是脾失运化的病理产物,又能生成不一样的致病因素导致新的变证产生,痰是有形的火,火是无形的痰,痰郁化热,生成痰热变证;痰又属阴邪之物,黏腻不爽,易滞碍脉道,影响气血、津液周转,导致瘀血内生,湿聚成痰,痰瘀相互胶结,使病情加重。现代研究也表明[17],痰浊、瘀血与高血压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渗透在高血压病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且是该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阶段。
2 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辨证基础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曾言明其观点,痰饮是导致眩晕的一个主要因素。《丹溪心法》一书中,朱震亨也强调“无痰则不作眩”的观点。《血证论》云:“须知痰水之为壅,由瘀血使然……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痰浊与血瘀两者相互胶着,血液运行失其通畅,脉道失其柔软,渐而管壁增厚,血管狭窄,继而出现头昏、头痛、头如裹、舌脉改变等与高血压病相关的临床症状。邱志凌等[18]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患者常以头晕、胸闷为主诉,舌脉常有舌质暗、苔腻、脉弦滑的表现,有时还伴有纳差、乏力、眠差、心悸等症状。雷亚玲等[19]通过搜集464例以眩晕为主诉的高血压病例发现,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舌暗红、苔厚腻、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脉滑涩均可作为辨证本病的依据,而且有些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患者还会有便秘的症状。
3 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最新研究
在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疗效、安全性、稳定性等各个方面,中医具有较西医更为独特的优势,且中医治疗形式多样,有中药汤剂、中成药等内治法,也有针灸、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等外治法,可以满足各类患者的需求。
3.1 中药汤剂 中医辨证论治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具有一人一方、随症加减、灵活变通的特点,中药汤剂治疗高血压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李光智等[20]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把96 例适合入组的高血压病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汤剂通窍定眩汤(药物组成:钩藤、山楂、赤芍、茯苓、薏苡仁、枳壳、丹参、红花、半夏、天麻、白术、地龙、橘皮),连服2 周。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血压、血脂等各项指标都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窍定眩汤能够有效缓解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患者的相关症状,提高西药降压的稳定性,有效调节血脂情况。吴芳等[21]把166 例符合条件的高血压病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仅服用西药,试验组加用中药汤剂化痰活血方(茯苓、白术、山药、怀牛膝、陈皮、姜竹茹、红花、赤芍、清半夏、桃仁、地龙、天麻、甘草,均常规剂量),连服8 周。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血压情况、各项症状和检查指标都较治疗前好转,且好转情况都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化痰活血方可以显著改善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情况、临床症状和各项相关指标水平。黄志辉[22]把80 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西药降压,试验组加服中药汤剂祛痰活血汤(药物组成:天麻、半夏、茯苓、白术、薏苡仁、桃仁、红花、川芎、白芷、当归、橘皮、石菖蒲、生姜、大枣、甘草,均常规剂量),连服1 个月。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和血压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时,服用祛痰活血汤联合西药降压,不仅安全有良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血脂。曹守沛等[23]把60 例高血压病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仅予常规西药降压,试验组加服中药汤剂健脾通络方(药物组成:黄芪、茯苓、法半夏、地龙、丹参、红花、川芎,均常规剂量),连服4 周。用药后,两组患者的血压、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指标、FIB 和免疫相关指标等都有所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也更加明显(P<0.05)。在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时,健脾通络方不仅可以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而且能够降低患者血压、血脂水平,减轻其高凝状态,改善其免疫功能,临床疗效显著。龚昌杰等[24]把60 例符合选取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仅予西药降压,试验组加予中药汤剂化瘀涤痰汤(药物组成:桃仁、红花、丹参、法半夏、赤芍、山楂、川芎、栀子、厚朴、茯苓、白术、薏苡仁、炙甘草,均常规剂量),连服4 周。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血脂水平和动脉硬化指数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时,化瘀涤痰汤不仅可以明显减轻患者头晕等症状,还能很好地调节其各项指标,提高其生活质量。郝振华等[25]把收治的80 例高血压病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仅予以西药降压,观察组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药物组成:法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甘草、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均常规剂量),连服1 个月。用药后,观察组的疗效和血压改善都比对照组好。在治疗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时,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能有效降低血压,并使患者的血压情况维持稳态。
以上众医者通过各自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汤剂对于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均有改善临床症状、有效平稳控制血压的特点,虽然他们选取的方剂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是以化瘀降浊为治疗大法,故用药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诸方用药方面而言,均有用到茯苓、半夏、红花三味药,白术也应用较多,甘草、桃仁、川芎、赤芍、丹参等五味药出现在其中一半以上的方剂,山楂、薏苡仁、天麻、地龙等四味药也在将近一半的方剂中出现。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而言,以上诸药合用,可言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对于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而言,痰浊和瘀血与其息息相关,脾失运化则痰浊自生。而半夏、白术、茯苓、薏苡仁均具有健脾利水、燥湿化痰之功效,其中半夏为治痰要药,可在健脾之时使脾运化功能运转正常,脾气足则痰浊自除;而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使气畅则湿浊易除,进而预防痰湿再生;再配用治风之要药天麻平肝潜阳、祛风通络,可视为半夏白术天麻汤方加减。津血同源,痰浊日久,可致瘀血自生,而红花、桃仁、川芎、赤芍、丹参、地龙均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效,使瘀去而血行通畅,则痰浊难成,可视为通窍活血汤加减。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诸方视作众医家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基础上根据各自临床经验加减的变方。而在2008 年出版的《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中也曾指出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可拟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以祛痰化瘀、活血通络为治。
3.2 中成药 中成药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既有携带服用方便的优点,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许树宇等[26]把72 例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仅予西药降压,试验组加予中成药通脉降脂丸。用药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各项检查指标及主要症状都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说明中成药通脉降脂丸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以有效调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缓解其临床症状。梁鸿雁[27]把180 例符合选取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仅予西药降压治疗,试验组加予本院制剂王氏活血降浊颗粒。用药后,能够明显降低试验组24 h 动态血压水平、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等相关指标。提示中成药王氏活血降浊颗粒,不仅能够很好地控制血压,而且对减轻靶器官损害有一定的作用。徐金美等[28]把80 例符合选取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仅予西药降压,观察组加用丹珍头痛胶囊。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降压效果和中医症候评分都优于对照组,且该组治疗后的血压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何佳等[29]将80 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以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否<25 μmol/L 为标准分为两组,组内再分组,共分为试验1 组(Hcy<25 μmol/L)、对照1 组(Hcy<25 μmol/L)、试验2 组(Hcy≥25 μmol/L)、对照2 组(Hcy≥25 μmol/L)四组。对照组仅予西药+叶酸,试验组加予化痰脉通片,观察用药前后四组的Hcy 和动态血压变化情况。结果显示,Hcy<25 μmol/L,试验1 组与对照1组比较,Hcy、动态血压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25 μmol/L,试验2 组与对照2 组比较,Hcy、动态血压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1组与试验2组比较,24 hSBP、24 hDBP、Night SBP、Night DBP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化痰脉通片可降低H 型高血压病的动态血压,Hcy 分级有助于H 型高血压病早期防治。
以上众医者虽然选取的中成药各不相同,但是选用的中成药均是通过辨证从痰、瘀论治出发,以化痰降浊、活血通络为基本大法,不仅具有中药汤剂治疗时标本兼顾且降压平稳的特点,还兼有西药服用方便的优点,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3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在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时,特别是针灸、针刺放血、耳针压豆、穴位贴敷等非药物治法,具有减少耐药性、缩减治疗成本、避免副作用等优势。黄建华[30]认为针刺风池、丰隆、阴陵泉、足三里、合谷等穴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可化痰祛瘀、安神定眩,疗效显著。赵鑫等[31]将70 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分成两组,给予相同的生活方式干预,但观察组另予耳穴贴压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血压降低水平、患者理想血压恢复率和总有效率都比对照组好(P<0.05)。说明耳穴贴压在调控血压、改善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症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虽然关于中医外治法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相关临床研究较少,但是并不能否认中医非药物治法在治疗时的辅助治疗优势,在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病时,在根据证型选择合适的穴位后,用耳针耳穴压豆、穴位贴敷和按摩等方法辅助降压治疗已被广泛应用。
4 讨论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统计和分析,笔者认为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结合现代医学常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候,维持正常血压水平,改善相关检查指标。近年来的研究均表明,中医治疗虽然起效慢,但是其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标本兼顾,疗效持久,副作用少,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控制血压,同时还能增加SOD 和NO 水平,并降低TC、TG、LDL-C、ADMA、hs-CRP 和D-D 等指标的水平,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而达到安全而平稳的降压效果。同时中医治疗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将多种形式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当前临床研究面临的问题:(1)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患者大多风险意识薄弱,控制率较低,因而我们应在临床研究的同时加强宣传力度,用数据唤醒他们积极干预高血压病的意识;(2)目前,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研究多为小样本研究,因而我们需要多进行前瞻性研究,采取大样本、多中心模式,以期能够在进一步明确认识该病的机制同时,提高中医治疗的可信度;(3)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临床效果显著,但是近年来应用针刺、耳针耳穴压豆、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外治法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应加强对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