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监护的监测及护理
2019-02-12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00凌莉萍余丽娅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450000)凌莉萍 余丽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017年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1±3.5)岁。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在4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3.4)岁。所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符合本次研究标准。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持续心电监护监测护理。①严密观察心电监护。患者在入院后开始持续心电监护,针对患者建立心电监护记录本,每隔两个小时对患者心率、心律等进行记录,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的观察。在心电监护过程中要保证心电波形的清洗,对于有价值的心电波需要准确及时记录。正确设置报警参数,以便于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的3~5天内,所以要重点加强该阶段的心电监护。②加强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严密观察患者临床表现,比如神志、血压、血流动力学指标等,对于患者的不适症状、体征等要做好及时准确记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由于心功能状态、心梗面积的不同所以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在原有的症状基础上,对于患者出现的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应该及时发现,并通过心电监护证实,同时及时向医生报告。护理人员需要掌握具备一定的抢救技术,以此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③掌握用药方法。在患者用药过程中,要保持两条静脉输液通畅,一条静脉输液通道给予常规用药,另一条精密输液通道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用药过程中,要加强对静脉输液通道的观察,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④加强基础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需要保证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该避免探视,为患者构建良好的休息环境。给予患者中流量吸氧,如患者疼痛可以适当给予镇痛药。严格做好患者的各项检查,并做好记录。保证患者病房内的干净、整洁,做好消毒杀菌等工作。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同时还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死亡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的相关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通过(%)表示,计量资料则通过(±s)表示,如果常规组和观察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后,P值小于0.05则可证实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两组患者死亡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经过持续心电监护监测,无患者死亡,对照组3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死亡,死亡发生率1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该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发现并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急性心肌梗死后3~5天容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梗后24小时内最为多见。因此,对于急性心机梗死患者,在入院后即开始心电监护,持续心电监护一周,尤其在心梗后24小时内,加强对患者的观察,记录患者心率、心律变化,以便于及早发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一旦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时给予抗心律失常处理,提高抢救成功率[2]。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强心电监护监测及护理,可以便于及早发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死亡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经过持续心电监护监测,无患者死亡,对照组30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死亡,死亡发生率1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恶性心律失常是危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可以及时发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明确诊断,及时抢救,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