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小说《摆渡人》翻译策略研究

2019-02-11于娜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5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摆渡人翻译策略

摘 要:隨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一方面给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元素,另一方面也使文学小说的翻译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本文以小说《摆渡人》3的翻译为研究主体,探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该小说的翻译策略,旨在使读者了解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运用,丰富文学翻译理论,指导文学翻译实践。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小说《摆渡人》;翻译策略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国外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涌入中国,我国的文学作品也逐渐的走出国门,被世人熟知。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的质量是能否体现原作品内容和风格的重中之重。一个好的翻译应当要保留原著的价值、审美和情感因素,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功能对等。本文旨在从功能对等视角下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小说《摆渡人》3的翻译策略。

《摆渡人》3相关背景介绍 :《摆渡人》3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继《摆渡人》,《摆渡人》2之后的系列完结篇。在“摆渡人”系列前两部里,女孩迪伦和灵魂摆渡人崔斯坦两次穿过荒原,经历了被审判者惩戒、与恶鬼的斗争等惊心动魄的磨难后,终于得以在人间生活下去。与此同时,被扔进荒原的杰克和他的灵魂摆渡人苏珊娜也遭遇了巨大的危机:杰克被恶鬼拖到了黑暗黏稠的湖水之中,成为了它们中的一员……然而,一切并未结束。荒原的裂隙已经产生,无论是荒原还是人间,都发生了令人恐惧的变化——现实中凭空消失的巴士、被白色雾气笼罩的荒原,竟然能够闯进安全屋的恶鬼,似乎有什么东西使得荒原动荡不安起来,更大的恐慌开始蔓延……自2015年上市以来,《摆渡人》系列1、2、3连续荣登国内外各大畅销图书排行榜,作者以其奇特的想象、细腻的心理活动虏获了一大批忠实读者,全书对环境的描写以及主人公的神情和动作的描写也是可圈可点。

本文讨论的文本是《摆渡人》3第二十六章,该章讲述的主人公们来到荒原的分界线地带,这里是灵魂通向目的地的必经之路,这一章节为全书的结尾部分。本文将具体从本章用词方面分析文章对这方面的描写,并运用目的论讨论刘勇军在该章节的译文是否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达到了原文在这些方面所表达的效果。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尤金·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但要求做到内容对等,形式也尽可能的达到对等的状态,即译文和源文都能带给观众相同的文化背景感受。在这里,所谓的内容和形式对等,实质上是想让译者在翻译的同时能够充分考虑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背景和交际的场合,最终实现语言在实际交流环境中所达到的效果的对等。奈达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个语言的表层结构到达另一个语言的表层结构,而是应该经过一个分析、转换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从而最终达到概念上的等值(谭载喜,2004)。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应该最大限度的传达原著的内容和情感,而不应只是仅仅地被形式所束缚。

二、小说《摆渡人》3的翻译策略

(一)人物语言个性的翻译

在小说中,人物的个性是诱发或制约人物语言风格变异的重要因素。言为心声,言如其人,人物的语言对话无疑是对自身形象的最佳诠释。在翻译对话时,译者应该细细品味原作字里行间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准确再现原作的原汁原味。

小说对话是作者为了刻画人物,传达某种意义而创作的,因此翻译即翻译意义。而意义又是多层次的,对此符号学提供了最全面的意义理论。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有三种意义: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与和它们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语言的指称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言内意义指同一语言系统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任何语言符号都不能独立存在,它总是与同一语言系统的其他语言符号紧密相连。语用意义指符号和其使用者的关系,语言的语用意义即是语言和其使用者的关系。

一般来讲,指称意义的所指若在两种语言文化中都存在,就不会导致翻译障碍,但是是否准确传译将直接影响原作的审美再现。以下选自克莱儿《摆渡人》3 The Outcasts chapter26(p262):

Jack and Susanna were laughing now, their sounds of relief and happiness ringing crystal clear in Tristans ears. As if they stood right by his side, and not on the other side of an almost invisible barrier.

“Are you ready?” he asked Dylan. Reaching out, he grabbed her hand, held on tight.

“Yes… I_” But the expression on her face was at odds with her words. She bit her lip. “Tristan, if this doesnt work—”

“It will.”

“But if it doesnt,” Dylan persisted. She drew in a deep breath, her eyes fixed on his face. “If it doesnt work,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I love you. And if.... when youre bringing souls to the line,” her voice cracked a little,“if you feel someones eyes on you, its me, watching over you.”

杰克和苏珊娜大笑起来,他们那宽慰和幸福的声音在崔斯坦的耳边清晰地回荡,仿佛他们就站在他们身边,而不是站在几乎隐形的屏障的另一边。“你准备好了吗?”他问迪伦。他拉起她的手,紧紧握住。

“是的……我……”但是她脸上的表情和她的话截然相反,她咬着嘴唇,“崔斯坦,如果不行……”

“一定可以的。”

“但如果不行呢?”迪伦坚持说。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注视着他的脸。“如果不行,我希望你知道我爱你。以后你送灵魂到分界线……”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如果你觉得有人再看你,那就是我在另一边,注视着你。”

这是在杰克和苏珊娜跨越分界线以后,崔斯坦与迪伦在跨越荒原分界线之前的对话,他们无比的紧张、担心,他们害怕,在假设跨越分界线之后如果会永世相隔,两人会该有多么伤心的场景。刘勇军先生将原文中的”Tristan, if this doesnt work—” 改译为“如果不行……”如果单从字面译为“如果这不起作用……”的话,就使得原著失去了原汁原味的意味。“如果不行……”巧妙衬托出了主人迪伦紧张的心情,改译之后,更能传达丰富的审美信息。其次,刘勇军先生将“her voice cracked a little”改译为“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又一次把迪伦的紧张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如果直译为“她的嗓音裂开了一点儿”就失去了原著的紧张氛围,改译后不仅意义完整,而且,传达了原作的精义和风格。达到了信息本身的内容的对等。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翻译

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塑造大量栩栩如生、风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不但启发读者、感动读者,同时将读者引入原著诗意般的境界之中,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奈达1964年发表《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提出“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即源语与译入语之间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动态对等的核心在于找到译入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以最自然的方式表达原作的对等信息。这里,我们主要阐述小说人物塑造主要有三种方法: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的等值翻译。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起关键作用的细节描写,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出神入化地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精华。以下选自克莱儿摆渡人3 The Outcasts chapter26(p263):

If the Inquisitor was made of darkness and terror, this being was light and warmth. It wasnt cloaked, but it still seemed strangely faceless, apart from its welcoming gold eyes. The features were there, but blurred slightly. Tristan couldnt focus on it, couldnt tell if its nose was bulbous or blade-like, its mouth wide or narrow.

如果审判官是由黑暗构成的,散发出恐怖的气息,那他则可以让人体会到光明和温暖。他并没有披斗篷,但除了那双热情的金色眼睛,他的脸一团模糊。他有五官,只是看不消楚。崔斯坦无法集中注意力去看他的脸,也无法分辨他的鼻子是球状的还是刀刃状的,嘴巴是宽还是窄。

这一段的肖像描写生动刻画了崔斯坦对萨利的第一印象。从刘勇军先生的译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萨利的肖像的模糊性,给人一种强烈的神秘感。

(三)人物叙述视角的翻译

现代小说在叙述视角上常由单一的叙述视角向多种视角切换转变,由以全知视角为主、作者统领全局向多声部的“复调”小说转化,這从根本上促成了小说叙述行为的异常复杂化。小说译者在翻译中应特别注意叙述视角的变化,因为在多重视角交叉混用时,人物视角常常不十分明显,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在现代小说中,因为人物视角无明显的提示性词语,且常和其他因素交织在一起,其呈现方式更为隐晦。译者在苦思冥想传译其生涩难懂的内容时,如果不具备敏锐性,往往会译出与原文不等值的译文。

三、结语

一部好的现当代小说的翻译应当既要有内容又要有形式,使译文既要保留原片的核心思想、重现其内容背景又要挖掘其艺术魅力和价值,让原著吸引观众、感染观众。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就是让目的语和源语实现境界上的统一,最终实现功能对等。只有对文化对环境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翻译小说,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而且,翻译行为的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服务。而译者有责任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文的方方面面。尽管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缺失,但译者应尽力做到尽善尽美。

本文分析的《摆渡人》3 The Outcasts节选中的翻译,原著作者根据本书的特性――通过细节描写将文中的感染力达到极致。而文中的细节描写,除了对周围环境的景物描写,两位主人公对话的神情描写占了很大篇幅。而译者把握好这两点就能很好地让读者也能体会到原文所描绘的情景。

参考文献

[1] Clair Mcfall. The Outcasts[M].Floris Books,2019: 259-268.

[2] 克莱尔·麦克福尔.刘勇军,译.摆渡人3《无境之爱》[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9: 254-264.

[3]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5.

[5] 杨司桂.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1):68-71.

[6] 张沉香.功能目的理论与应用翻译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7] 杨秋娟,李何英,张德先.文化语境与翻译[J].教学与科技,2003,10(4):40-43.

[8] 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于娜(1991.10- ),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2018级翻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理论摆渡人翻译策略
范姜锋 从“追梦人”到“摆渡人”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合同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对策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