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雾的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2019-02-11王薇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5期
关键词:对策影响

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对高校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其对于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颠覆性评价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业已形成的历史观。为应对这一情况,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课程的影响,积极的找出应对之策,做到牢固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对策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探索为名,对当前已经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诋毁党的领袖和英雄人物,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成就,质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混乱。高校大学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其影响,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大学生历史观的偏差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各专业思想政治课的授课过程中转变授课方式,牢固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从根本上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

一、历史虚无主义影响高校学生的成因分析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内容符合大学生的求新心理

通過社会学家的研究,人们发现当一个人的生活内容长久不变时,便会出现审美疲劳。为了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人们就会主动去探寻一些新奇有趣的东西,这就是 “求新心理”。大学生的反传统性及求新心理尤为明显。高校大学生对于外界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尤其是对于新颖的内容,对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和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见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历史虚无主义者恰恰了解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用颠覆、反思的名义提出迥异于传统历史教育的观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用标新立异的题目与观点吸引人,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否定主流意识形态;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在塑造历史人物时,并尊重历史的原貌,而是采用戏说、恶搞的方式博人眼球;将一些严肃的、悲壮的场面转化成具有娱乐性的滑稽情节。这样的新奇反传统的演绎得到了天真浪漫的大学生的回应,使得大学生在一笑的同时不由自由的受到影响,失去了对于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严肃性。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渠道符合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

根据调查统计,截至 2015 年 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6.68 亿,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94 亿,占整体网民的比例88.9%,手机成为上网的第一大终端。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与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以及微媒体的相对隐蔽性和空间狭窄性和共享性,使得任何人既可以轻易的发布信息和传播信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又可以轻易的从中不加甄别的获取信息。网络在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隐患和冲击。当前历史虚无主义采取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如文学作品、影视、等等,但是最主要的方式是网络。

(三)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影响了教学的最终效果

作为正处于青年人的大学生来说,在尚未形成系统理性的世界观之前,感性永远是大于理性的。他们更愿意接触到的是更鲜活的、更生动形象的生活和历史事件,让人们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发展的脉络。高校的历史课堂本应成为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但是教师由于自身素质或教学方式等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满意。有的教师如授课方式单一,搞一言堂,课堂吸引力不足;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喜欢唱高调,讲大道理,对学生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而不注意观察和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不关注热点,也无法解释当前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历史永远不单单是历史,历史一方面是为了告诉我们曾经发生过什么,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历史曾经发生过的事件。对过去的肯定意味着今天的继续,对过去的否定意味着要改变现状。因此,要重视历史评价思想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教学中的灵魂。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课堂教学和日常思想教育,通过教育教学手段使广大在校学生真正了解中国社会的形态,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从目前看,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学生的影响还是比较巨大的,主要体现在:

(一)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课程的大量知识存在于课本中,是文字化的知识,需要学生沉下心、仔细阅读,方可对知识产生一定的了解,增长兴趣。目前来看,电子产品、网络信息等充斥在学生的周围,造成学生思想是浮躁的、心灵是空虚的、思维是麻木的等等,想要学生真正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走过的历史、社会道路的选择等等比较困难,学生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对中国的历史有了先入为主的一些认识,特别是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对也已形成事实的历史事件、人物等产生质疑,在自行阅读课本时就带有情绪化,认为课本的内容是编造的、不真实的、为执政者粉饰、做秀,再加上一些思想政治教师自身水平有限,无法就一些历史事件给出满意的解释,给以后教学中的讲解、宣传工作产生了巨大阻碍。

(二)弱化了教育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的为引导和教育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存在多元化趋势。金钱至上成为青年学生所追求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一切向前钱、有钱就可以办事,成为众多学生的口头禅,以物质享受的多寡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将自我价值放在首位,凡事从自我出发,不考虑别人和集体的利益,学生变得反传统、强调自我,这些观念被青年学生接收后的直接后果就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使追求眼前利益、个人利益成为一部分青年学生处事基本原则,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想吃苦,只想享受,唯利是图,把金钱作为自己唯一崇拜的偶像,不重视友情、亲情。

(三)学生信仰模糊

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比较明显特征就是有针对性地对我国的革命进行否定,很多历史虚无主义者别有心机地使用一些缺乏真实性的历史资料或是历史片段对革命的意义进行贬低,有意破坏我国革命历史,降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他们打着对历史进行重新评价为名义,一方面对历史上的反面人物进行美化,对中国的革命英雄人物和革命领袖进行丑化和攻击,另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进行丑化,对倒退的历史事件进行美化。

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今天,网络为大学生们进行信息检索、获取知识提供了便利。对于历史知识的获取,大学生常常是通过网络等极速而有效的手段,需要什么就看什么。网络的快捷性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从海量的信息中能够快速及时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但是这种快捷也使得人们放弃了深度的阅读,使得获取的知识呈现碎片化特征。即知识并不完整,片段之间孤立的存在,没有联系。这就导致在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判断和评价时,不能够从全面进行把握,而只是根据零散的知识进行评价,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四)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思维方式的简单和偏激性使大学生容易走向正确历史观的反面

当代大学生是在象牙塔里长大的一代,由于人生阅历较浅,因此在面对问题时,思维方式和方法還存在很大的偏差。首先,习惯于横向进行比较。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唯物史观的基本思维,在进行历史评价时隔断历史的连贯性,用我国当前出现的社会问题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还有很多大学生在面对我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采用极端思维,只是微观的关注某一方面,而不能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得出片面的结论。其次,不能够合理认识和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稳步提高。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当前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明显化。对于涉及自身的这些问题,大学生们在不断思索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愿意用切身之利改变这种现状。然而,在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前提下,现实与理想的鸿沟往往会冲昏人的头脑,这些愿望和愤怒往往会因为具体事件而进一步升级,从对个别事件的不满,上升到对某个部门的不满,从对某个部门的不满上升到对于整个社会的不满,甚至是对于执政党的不满。这些观点无疑与历史虚无主义对党领导国家社会主义的否定产生共鸣。

三、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

(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强在课上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表现形式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建立在自身所谓的理论体系上,究其根本,其体系是不完整、缺乏理论支撑的。其种种所谓理论均存在自己的“软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一澄清历史虚无主义者制造的假象,中国近代历史距今并不遥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可靠、详实史料、中外文记录、照片资料、影像资料等,通过这些手段应用不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展现出真实的历史。历史不容诋毁、也不容抹杀,只有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能真正的从本质上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对课程的影响。

(二)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任课教师自己一定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从内心深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言行一致,在教授课程中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从积极的方面进行解答,特别是涉及到现实的社会问题时更要提醒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并不是拘泥于一时出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再近百年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自我完善,通过不断的努力,使曾经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步走向富强,我们的党有能力也有信心克服和改进在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中央下大力度整治腐败、下决心根治雾霾等等。这些都应该是老师在教育伊始就应该向学生鲜明指出的,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充满着正能量,学生就会自己将不良的社会思潮负能量抛弃,为课程的讲授打开一个良好的局面。

(三)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增强大学生自身明辨能力

大学的四年正式学生的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这正是一个塑造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最佳时期,俗话说境由心生,只有学生自己的有了正确的信仰,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能真正摒弃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在基本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理论的同时,开展课堂实践,如模拟课堂、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举办辩论赛,观看历史电影等多种方式,增强大学生自我辨别的能力,只有自身明辨能力提高,才能确保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2014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肩负传道授业解惑责任的同时,要牢记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清楚的认识自己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坚决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袭,运用自己的所学,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为社会主义事业锻造更多合格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邵明英,曾煜.大学生手机媒体使用需求及应对——基于全国12所高校的调研[M].思想教育研究,2015(6).

[3] 张文杰等编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 侯惠勤.略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M].历史研究:2008:(6).

[5]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2005.

[6] 杨德广.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80407);课题来源:河北省2018年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804030503)。

作者简介:王薇(1981.04- ),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讲师,本科,硕士,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对策影响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