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019-02-11代建华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脊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武装当代大学生思想,堅定理想信念引领行动方向。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意义重大。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政治教育

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脊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武装当代大学生思想,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亦是当代大学生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缺乏,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思想上就会患病。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况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成绩斐然,思想上有差距,突出的是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新变化。新时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面临着国内、国外及媒体等各种信息和思潮的冲击,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如下。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状况

(1)认知状况

主要体现:第一、对马克思主义概念认知模糊。课堂上,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述理解不准确,更不能精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和框架体系。第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述理解不深刻的问题,也就导致实践能力的弱化。这样就导致大学生不能形成正确、规范的价值认知,所呈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表层的、肤浅的,不能树立良好的思想,不能实现更高层面的思想发展,因而大学生存在明显的政治缺失问题。[1]

(2)情感认同

信仰是文化的核心,指引人们的实践行为,提升社会实践的效果。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不同的信仰状态。第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对当前社会多样化发展进行理性的分析,对当前的文化现象进行客观的评价,让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符合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理性和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深刻的情感认知。第二、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对这一认知有明显的困惑感,产生一定的质疑。正因为这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情感的低投入,所以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很难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认知,导致大学生思想认知贫乏与精神信仰匮乏。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

由于是非辨别能力与自身认知水平的差异,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意志薄弱问题,不能坚守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面对困难时抗挫折能力比较弱。(2)部分大学生进入高校前一直奉行自己的信仰,当这种错误的信仰确立时很难进行教育,没有实践的探知,很难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3)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志坚定力有很大的差异。绝大部分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服务国家建设的大政方针。但是极少数大学生受到一些社会、网络上的负面思想误导,不能够以坚强的意志力去完成自己的信仰,容易受到一些负面思想的误导,经常出现信仰不确定问题以及信仰比较差的状况。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途径

(一)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外在环境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大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除了继续高哈经济建设之外,国家要加大惩治腐败力度、重塑党员干部形象。极少数党员干部的贪污腐败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心和权威。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因此要加大惩治贪官并切实抓好党的作风建设,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确保领导干部的高素质,重塑我党的权威,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同时,党员干部要接受人民监督,纯洁党的组织,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学习模范和榜样,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2)加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要加大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首先要发挥校训的作用。如,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四川大学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校训不仅是该校校园文化的浓缩与凝练,而且校训本身具有深厚的思想教育智慧,能够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启迪大学生的智慧。其次,加大高校校园人文情怀的展示。高校的学术报告厅、图书馆、学生公寓等场合都需要创设富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义的人文环境,增加人文情怀的氛围。另外,高校还需要建立各种社团组织以举办各种活动,营造学习的氛围,增强教育效果。

(二)健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载体

21世纪是网络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巨大,某种程度上减弱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力,因此高校要抢占网络教育主阵地,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信仰。

(1)抢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网络主阵地

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和精髓在网络平台上加以详细介绍,其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网络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网络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因其时艺术、知识、趣味性等特点,能紧跟随时代的步伐,及时介绍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正因为网络教学模式的艺术、趣味性,更容易被大学生认可,更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建立网络安全机制

网络因为其快捷的特点,导致各种信息的混乱与繁杂,散播与主流意识不和谐的声音,影响了积极的马克思主义舆论氛围。思想与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判断力,不能辨别正确与,往往处于猎奇的心理,一步步被引入思想堕落的边缘,对信仰迷茫、困惑,甚至逃避。因此,为了让大学生远离西方敌对势力的腐朽思想侵蚀,国家有高校要建立网络的安全屏障,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构建中国特色的网络防火墙,保护高校的大学生。同时,高校要有一把手领导牵头的互联网管理团队,互联网管理团队的敬业与高素质,才能真正保障高校互联网的健康运行,才能真正净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阵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7]

(三)加大教育的实践力度

第一、高校校内的实践活动。高校各部门要紧密配合,为大学生提供学术讲座平台、文娱晚会平台等等,大力吸引大学生参与,要通过学术讲座开阔视野、参与文娱表演陶冶情操、听知识讲座增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第二、到红色教育基地实地考察。实地考察能够让大学生转换思维,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渲染力,获得书本上没有的情感认同。例如,可以组织参观井冈山革命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具有革命意义的红色基地。身临其境的昨天,会撞击大学生的内心深入,感受今天的不易,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强大,敬仰马克思主义,主动学习理论知识。

(四)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管理制度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主阵地,要提传播与教育的效果,就要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第一,明确的考核标准。高校要明确规定思政课老师教学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优化考核标准。不能仅考核教师的论文数量、科研情况,还要深入课堂以及实践环节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考核方式要多元化,将思政课与大学生学分结合起来,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8]第二,营造良好工作氛围。(1)实践环境。高校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提供充分的社会实践与调研的条件,开辟绿色通道,保障老师的实践教育,保障大学生的实践学习,增强实践课的生动性和感召力,增强象牙塔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与认可。(2)工作环境。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关系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思政课老师在这一环节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给老师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与生活待遇,增强老师的自豪感与责任感,全身心去感染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Xiao hu WANG,Yun hua BAI. Scientifically Grasping the New Media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J]Cambridge: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2014,7(01).

[2] 曲曉红.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06):23-28.

[3] 刘善晴.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6(05):41-43.

[4] 谢成宇,侯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与路径论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1(02):27.

[5] 张静.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困境解析与路径选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14.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SZ18084。

作者简介:代建华(1973- ),男,四川中江人,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学和思想政治理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