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19-02-11高珊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5期
关键词:预防心理健康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年增加,高文化素质和低心理素质并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尴尬。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大学生人格,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师资团队建设,构建动态网络心理咨询,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方式能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动态网络;预防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奠定坚实健全的人才基础,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起, 国家开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去由于缺乏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高校跳楼轻生事件、马加爵宿舍杀人案、药家鑫故意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黑熊案、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伏天越刀砍教授案、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投毒杀人案等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不绝于耳,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关注与担忧,也引发了社会对中国高等教育片面忽视心理教育的质疑与探讨。

根据调查显示,2003年大学生自杀案件共27起,2004年为68起,2005年为11起,2006年为130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自殺死亡率为74.4%。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对708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的心理体验,超过25%的大学生有过自杀倾向。目前,全国多个省市高校已经开始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问题,陆续开展高校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测试与评估,对学生做出测评报告,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由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师逐一以访谈的模式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疏导和后续的跟踪回访。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称心理障碍,是指心理活动中出现的轻度创伤,亦即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根据不同的起因和表现,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学业问题

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加之个人懒惰贪玩,自制力差,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与娱乐上,产生厌学心理,挂科严重,有不能毕业的压力。

(二)人际关系问题

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民族,不同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师生、同学关系,对外界的不适应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情绪情感问题

大学生生活阅历较浅,眼界狭隘,对世界的认识较为片面。有的学生情绪控制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喜事,就会立即激动;而遇到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失去理智,因一时冲动而犯罪。长期的情绪起伏,会造成学生抑郁、焦虑、强迫和自卑的心理。

(四)恋爱问题

恋爱问题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 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2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但是心理还比较简单,情绪体验较为敏感,情感阅历不够丰富,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好恋爱中的问题,极易引发失望、迷茫、沮丧等负面心理,甚至会采取自残、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极端行动,导致惨剧的发生。

(五)就业问题

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在供求关系失衡的情况下,有的学生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愿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美好生活,存在一定侥幸心理。还有学生由于个人条件欠缺,在屡次碰壁后自尊心受损,全盘否定自我,消极厌世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犯罪之路。

除此之外,还有时间应对问题、经济问题、原生家庭问题、适应问题、发展问题、危机问题、网络成瘾问题等多类心理问题。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困境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团队体系不完善。全国仅有少部分高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由于当前高校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较多,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需要。加之心理咨询教师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无法为心理障碍学生提供专业性的诊断和帮助,延误了学生的病情,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学生对于心理筛查不理解、不认真,导致数据失实。多数大学生入学前并不了解心

理学与心理测验的意义,非常容易忽视心理普测的作用,对于心理普查表现出不理解、不认真、敷衍了事的态度。3没有认真思考就选择了相应的选项,甚至故意选择或是有意回避有心理问题的选项,由此造成后续的访谈与跟踪数据不准。在校期间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与入学检测出的问题学生存在出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隐秘性”问题。面对情感与人际关系等敏感话题,以及“抑郁、孤僻、固执、胆怯、精神病”等问题,学生们认为这是被他人嘲笑的敏感话题,不愿意向心理咨询老师诉说,主动求助率相对较低。中国青年报2005年 8月 3日报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 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 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 ( 79.8% ), 其次是向母亲 ( 45.5% )、同学 ( 38.6% )、恋人 ( 30.9% )、父亲 ( 22.5% )、同龄亲属 ( 15.8% )倾诉, 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4

四、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问题的方法及路径研究

(一)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师资团队建设

各大高校党委、学生处、二级学院应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制,着力培养一批专业心理学教育教学工作队伍,组成独立的校园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应具备相应资质证书,通过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应用专业知识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二)构建动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新模式

利用动态网络平台的虚拟性特征,在高校官网上开通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咨询平台。同学们可以打消思想疑虑,将难以启齿的话题通过网络形式向心理咨询师进行提问,既接受了心理健康指导,又免于透露个人信息,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

(三)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班级三级管理体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班级、学生寝室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班级、宿舍、学生五级预警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护网络,及时反馈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隐患,及早干预,及时治疗,防止恶性案件的发生。

(四)构建全覆盖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必修课+选修课”的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覆盖。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达到排除心理障碍、顺利成长成才的目的。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刊、广播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通过心理讲座、电影展播、心理剧、心理运动会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作为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应当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不忘初心跟党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華章!

参考文献

[1] 王雪玲.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J].智库时代,2017(09):181-184.

[2] 袁月.浅析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9(03):148-149.

[3] 高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困境及应对策略探索[J].科教文汇,2016(07):146-147.

[4] 江光荣,王铭.大学生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03):180-184.

基金项目:文章为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SJB473。

作者简介:高珊(1982- ),女,汉族,天津人,讲师,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预防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