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恩和人际感恩

2019-02-11刘欢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4期
关键词:感恩幸福感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很注重感恩;当今社会由于物质条件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感恩意识越来越淡薄,这一现象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感恩属于一种生活取向,关注人生的积极面。而人际感恩作为感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文章主要是对感恩和人际感恩进行了简短地阐述,并对两者进行了区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感恩;人际感恩;状态感恩;负债感;幸福感

在印度教、佛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传统中,感恩被尊奉为一种珍贵的人类品质(Emmons et al., 2003)。根据中世纪的学者托马斯·阿奎那的看法,感恩不但对个体有益,而且作为人类利他的一种动机。无论是加强心理健康或是预防心理疾病,感恩是生活里最具激励作用的情绪之一。它可以降低血压,提高免疫功能,提升人的愉悦度和主观幸福,能够激发乐于助人,宽恕他人和团结合作的行为。此外,感恩能减少患抑郁、焦虑以及滥用药物的风险。在人際交往中,恩惠(包括物质与情感等层面)馈赠是社会交换的重要内容(莫斯, 2002)。然而, 当人们在不同社交情境中接受别人的恩惠时,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如人际感恩(Algoe, Fredrickson, & Gable, 2013)或者负债感(Converse & Fishbach, 2012)等。尽管感恩历来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推崇,甚至在西方享有“美德之父”的美誉(McCullough, Kilpatrick, Emmons, &Larson, 2001)。但是, 由接受恩惠而产生的人际感恩之情,却在早期得不到研究者们的正视。根据互惠规范理论(Gouldner, 1960),学者们认为人际感恩的性质与负债感相同,而功能上仅仅是维持直接互惠行为(Greenberg, 1980)。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从感恩和人际感恩的定义,人际感恩和感恩、负债感以及幸福感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对感恩和人际感恩进行阐述。

一、感恩的定义

感恩有双重定义:分别是广义的和狭义的。从广义上来讲,感恩是一种发生在人际交往时的一种情绪,此时一个人收到了另一个人的好处。感恩是一种认知情感状态,通常与一个人因为他人的善意收到不需要,不值得的好处联系在一起(Emmons & McCullough, 2003)感恩这一词起源于拉丁文gratia和gratus,前者意思是喜欢,后者的意思是愉悦。所有来源于这一拉丁语词根的派生词都与友好、大方、赠予或者给予和接收的美有关。从狭义上来说,感恩是一种对生活充满感激之情的精神传统。感恩这种基本的精神品质处于每个主要的宗教传统的中心。Streng(1989)认为“有着这种态度的人们意识到他们与他人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这种方式不全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而是更广阔,更超常的环境的一部分”。

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著名研究者罗伯特的话说,个体在认识到他人以一种对他自己造成损失、对接受者有价值、有意的方式行事,从而使得自己获得积极结果时,感恩便会出现。这样一来,感恩涉及的是领会和品位日常生活事件和经历的倾向(Langston, 1994)。

在Emmons(2003)的定义中,积极结果似乎来自另一个人;然而,获益也可能来自于一种非人为的行为或事件。例如,一个刚经历了创伤性自然事件的人,其家庭成员在飓风中幸存(Coffman,1988),这个人也会非常感恩。同样,有研究表明,重大事件也会产生高水平的感恩感。而且Ortony, Clore & Collins (1988) 推断,当给予者的行为被认为是令人钦佩的且给予超过预期时,感恩的水平应该会更高。还有另一个感恩的例子,一个人可能经历了较大的医疗危机或问题并发现自己从中受益(Affleck & Tennen, 1996)。这一过程被称为受益的发现。与利他相似,同理心能力可能是对他人产生感恩的一个必要条件。

又有一些学者们认为当人们接受到无私的且有价值的帮助时表现出感恩情绪。例如,有研究表明,感恩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类似于一些其他的道德情感,例如同理心和内疚感,感恩是一种与人的认知和行为相关的道德情感。然而,有些研究者指出这种概念并没有完全涵盖人们报告出的一些源于生活方面的感激之情。有人认为,在气质水平上,感恩是倾向于关注人生积极面的一种生活取向,这种生活取向应该有别于其他的一些情绪,例如乐观,希望和信任,研究有力地支持了这种生活取向的观点。因此可以将感恩定义为对他人行为的感谢和对他人行为的感激。

二、人际感恩的定义

人际感恩(interpersonal gratitude) 是感恩(gratitude) 最原始、最朴素的含义。Emmons (2004)首先指出“gratitude”的本质便是人际感恩,因而他用“gratitude”来指代人际感恩。但如此一来,人际感恩在具体研究中便缺少了语言学与心理学层面的独立性。为此, 不同学者开始对人际感恩进行语言学与心理学层面的界定。从语言学层面上讲Steindl-Rast (2004)与Solomon (2004)根据感恩的对象属性,将人际感恩命名为“personal gratitude”; Lambert, Graham与Fincham (2009)注意到人际感恩的本质是由恩惠所诱发,故将其定名为“benefit-triggered gratitude”。另一方面,从心理学层面来说,学者们亦在形式与性质上对人际感恩进行了阐释。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感恩应包括特质感恩(trait gratitude)与状态感恩(state gratitude)两种不同的形式(McCullough, Emmons, & Tsang, 2002),而状态感恩又可以按对象属性,分为对人的感恩与对自然的、对上帝的感恩等(丁如一, 周晖, 林玛, 2014)。因此,人际感恩从形式上属于对象为人的状态情绪感恩。此外,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情绪是认知系统的产物,认知系统往往会对客观事件进行加工,从而激发情绪的产生(Ortony, Clore, & Collins, 1988)。人际感恩由恩惠所诱发,因而从性质上被感恩研究者普遍视为一种认知性情绪(Algoe, 2012)。梁宏宇等人(2015)的研究将人际感恩定义为个体由于接受他人善意提供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恩惠而诱发的一种愉悦的、心怀感激而意欲报答的认知性情绪。

(一)感恩与人际感恩的关系

由前文可以看出,感恩可以分为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特质感恩是感恩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最早由McCullough等人(2002)加以界定,而后由Wood (2010)扩充与发展。特质感恩与其他的亲社会特质有着特殊的联系以及也影响幸福。尽管本质上,人际感恩与特质感恩均属感恩,但二者却具有一定的区别。首先,两者的产生途径不同。人际感恩作为状态情绪感恩,它的产生有赖于对恩惠情境的评估,而特质感恩则是个体已存在的一种情感特质。其次,两者的内容体验不同。特质感恩的对象不局限于人,还可以包括自然等层面,然而人际感恩仅仅是对他人的感恩。最后,两者的功能表现不同。然而,需要认知评估的人际感恩却可能不会直接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Iyer, 2010)。不仅如此,Lambert等人(2009)也曾认为特质感恩与人际感恩可能在功能表现上有所不同,特质感恩可能多与个体的心理结果相关,而人际感恩则更可能与人际间的关系有关,近来的研究逐渐证明了这一观点(Algoe, 2012)。

(二)人际感恩与负债感

感恩与负债感不尽相同。虽然两种情绪都是伴随着帮助行为出现的,当个体觉得自己因为受恩惠而要回报施惠者的帮助时,就出现了负债感。负债感(indebtedness)是指接受恩惠后,个体认为有义务去偿还的情绪(Greenberg, 1980)。由于负债感与人际感恩均为受恩后的常见反应,因而早期研究者曾将二者当作同一情绪(Greenberg, 1980)。然而,近来的研究发现两者有所不同:首先,两者的引发动机不同,施恩者善意的、无私的、自主的动机容易引发人际感恩,而回避性的、自私的、受控的动机则与负债感紧密相连(Weinstein, DeHaan, & Ryan, 2010);其次,两者的情绪效价不同,人际感恩的体验往往是愉悦的,而负债感则令人不舒服,甚至内疚(Greenberg, 1980);最后,两者的情绪结果不同,产生负债感的人更可能采用“一报还一报”的回馈模式,而两种情绪会引发不同的行为:负债感会使受惠者拒绝施惠者,而感恩会使受惠者主动接近施惠者并提升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学者开展的两项实验探讨了感恩和负债感之间的关系,在情节剧本任务中操纵施惠者期望水平,结果发现,施惠者的报答期望增高,受惠者的负债感水平增加而感恩水平降低。此外,研究者发现,当施惠者的报答期望增高时,受惠者报告在以后不太愿意去帮助施惠者。感恩的负债感是内在的,且与经济形式的负债感不同。

(三) 人际感恩和幸福感

人际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情绪,通常与幸福感联系在一起。幸福感可以定义为以下4个方面:(1)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2)情绪机能(emotional functioning);(3)存在主义机能(existential functioning);(4)人文主义概念(humanistic conceptions)。值得思考的是最理想的人类机能不仅仅是心理症状的缺失(例如,抑郁,自杀观念)还包括心理健康(例如,生活满意度,注意力)。但是以往大量的研究基本聚焦在对感恩和积极发展的研究上(例如,生活满意度),很少有研究关注幸福感的其他方面,特别是消极的发展。为了获得个体机能更精确、更全面的评估,同时评价心理症状和心理健康的存在或缺失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发现高等级的人际感恩与低等级的抑郁和较少的自杀观念相关。说明人际感恩对幸福感有影响,人际感恩更多地促进积极的情绪产生。

三、研究意义

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经常体验这种情绪,可以拓宽思想和行为的容量,提高人们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具有感恩倾向的人看待世界是美好的,更加关注生活的积极面,具有感恩这种情绪特质的人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感恩同样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强人际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莫斯. (2002). 论馈赠[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 梁宏宇, 陈石, 熊红星,等. 人际感恩:社会交往中重要的积极情绪[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3), 479-488.

[3]丁如一, 周暉, 林玛.感激情绪的认知评估体系[J].心理学报, (2014).  46(10), 1463-1475.

[4] Affleck, G., & Tennen, H. Construing benefit from adversity: adaptational significance and dispositional underpinning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6).  64, 899-922.

[5] Algoe, S. B. Find, remind, and bind: The functions of gratitude in everyday relationship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2012). 6(6), 455-469.

[6] Coffman, S. Parents struggles to rebuild family life after hurricane andrew. Issues in Mental Health Nursing, (1996). 17(4), 353-67.

[7] Converse, B. A., & Fishbach, A. Instrumentality boosts appreciation: helpers are more appreciated while they are usefu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23(6), 560-6.

[8] Emmons, R. A.. Introduction. In R. A. Emmons & M. E. McCullough (Eds.), 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9] Gouldner, A. W. The norm of reciprocity: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Journal of Social &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59,25(2), 161-178.

[10] Greenberg, M. S. A Theory of Indebtedness. Social Exchange. Springer US. 1980.

[11] Iyer, Ravi.. Adding complexity to the gratitude-affect relationship: Deeper impersonal gratitude leads to more contentment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2010.

[12] Lambert, N. M., Graham, S. M., & Fincham, F. D. A prototype analysis of gratitude: Varieties of gratitude experienc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9),35(9), 1193-1207.

[13] Langston, C. A. Capitalizing on and coping with daily-life events: expressive responses to positive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94,67(6), 1112-1125.

[14] Mccullough, M. E., Kilpatrick, S. D., Emmons, R. A., & Larson, D. B.. Is gratitude a moral affect?.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127(2), 249-66.

[15] Ortony, A., Clore, G. L., & Collins, A..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emotions. Contemporary Sociology,1988,75(9), 2147-2153.

[16] Solomon, S.. Gratitude in Judaism. In R. A. Emmons& M. E. McCullough (Eds.), 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37-57.

作者簡介:刘欢(1993- ),女,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感恩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宽容 守信 感恩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别让孩子的幸福感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