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红色文化教育的研究

2019-02-11施静谱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5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红色文化

摘 要:文章在阐述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红色文化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环节所存在的有待加强的方面进行研究,从加强红色文化认知培养、强化“红色文化”价值引领,以及积极开发并丰富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和教育形式等方面,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环节的创新和改革提出合理性建议,从而切实有效的对提高高校思政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产生更深层次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可见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理论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在实践教学领域也是尤为必要。特别是作为当代高校思政课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称“纲要”),其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应该重视加强围绕红色文化教育从而展开“四个自信”和“两个意识”的树立和培养。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意义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们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财富,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所围绕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中心议题重要的教育资源载体,对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对中华民族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教化、传承、导向等多种积极作用

(一)红色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起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态。当前我们常说的红色文化一般是指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不断探索与奋进中,在吸收、整合、重组、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创造、生成出的一系列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内涵的,具备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二)红色文化教育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我国的红色文化,是在中国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中,由不屈不挠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锤炼出来的、不断奋进前行的人民群众用汗水和青春铸就而成的一种文化,包括以革命遗址为代表的物质和以各类革命精神为代表的非物质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这对当代高校以塑造大学生“四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为主要目标的思想政治课程将切实起到丰富内容、创新模式的作用,尤其对“纲要”课中树立和培养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和“两个意识”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当前红色文化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有待加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东西方思想的碰撞,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呈现一定功利化和世俗化偏差,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导致其“历史思维”和“哲学思维”缺失严重,深圳出现了缺乏集体观念、重物质轻精神的趋势。尽管当前我国高校在不断的加强思政理论课的课时比重,但对大学生们所起的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浸染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对红色文化的期待和认同度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强烈,甚至主动保持着一定距离。部分大学生认为红色文化离自己太遥远而难以体会;甚至认为红色文化并不是中国优秀先进的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我们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发现就算通过小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与考试,仍然有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对我国的红色历史、红色文化了解甚微,并表达出认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没有意义的消极态度。我们想要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如果他们对红色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将不仅导致价值取向迷茫、共产主义信仰缺失,也将严重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宏伟蓝图的实现。

(二)适合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有待整合与开发

我国高校目前已然不断的在思政教学上加大力度,但仅仅把重心放在通过理论讲授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理论知识落实在实践教学环节的锻炼和塑造中才能真正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然而作为思政理论教学以外的一种互动辅助,实践教学环节往往仅仅落于形式,尤其是特别需要通过有效融入红色文化去“触动心灵深处”的“纲要”课实践环节显得相对单薄,很多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高校与当地革命遗址或者红色纪念地之间缺少合理的规划和利用,没有形成长期的良性互动。同时,高校思政教学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不够,大多还是固守统一大纲,缺少灵活的与地方革命史教育相结合内容和环节,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只是凭借空泛的说教和泛泛而谈,造成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不大,不能满足学生们求知欲望,使得青年大学生难以深刻全面了解我国人民近代以来的不断不屈不挠的革命、奋进的历史,难以解决当前青年学生对党的历史与传统、人民的奋斗与进步关注度和认同感较低的现状,难以达到切实树立科学理想和共产主义伟大信仰的教育目的。

(三)红色文化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模式相对单一

當前我国高校对思政实践教学,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已加大了重视,大部分学校在课内已经逐步开展了相关的专题讨论课程、观看相关历史视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践安排。但是学生们却对此缺乏一定的主体认识和参与热情,教学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目标。课程大纲中安排的专题讨论容易出现设计讨论专题大多停留于说教,过于程式化,课堂讨论参与的积极性不强;集体观看的历史视频也基本是学生们从小到大反复观看的“样板戏”,学习热情难以提高;有些高校虽然在当地红色革命遗址等挂牌为本校的实践教学基地或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受经费和管理等各方面因素,只是选部分学生代表参加,大多只能鼓励学生在课外自行完成,无法做到教学的普遍性,导致实践活动开展后续的教学反馈很难得以有效解决和落实。

三、有效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红色文化教育的若干建议

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应该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的原理和方法,结合课程内容特色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丰富教学内容、开发教学手段、建立更加全面合理的教学体系,从而实际提高实践教环节的教学实效性。

(一)切实加强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意识培养

我国的"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由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地域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交互作用而逐渐融合而成的一种特色文化,是以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优秀文化。它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汲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华,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把信念的火种、红色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然而时下有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却存在一些与大环境的多元影响和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局限有关的问题。这就对我们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必须切实加强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要求,要让体现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最先进的文化和信仰的红色文化扎根于大学生的内心和意识中。这就要求不仅仅是细化在理论教育中,更是在落实在实践教育中,将课堂上学到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艰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应用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让当代大学生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都将红色文化作为自己的根与魂,作为自己背负起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中国梦”的建设者的动力之源和强大精神支撑,从而也成为中国红色文化中的一份子。

(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环节中建立强化红色文化价值引领的教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就是为了巩固学生日常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并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方法将理论知识落实在生活和发展中的重要平台。国务院及教育部多次指出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提出“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所以,为了建立“纲要”课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化和长期化并有效强化红色文化价值引领,必须将其规范的列入高校的培养计划中,并单独设定相应学分,明确规定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规范,同时各部门要在经费和师资配备方面积极支持其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和正常化得以保障。

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一般主要分为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两部分,其中课内实践具体包括专题讨论和观看教育视频;课外实践则包括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两种。而红色文化教育同样也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纲要”课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有效结合红色文化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切实体现教学实效性。同时通过不断开发和拓宽红色文化对其的价值引领,有效的将“四个选择”和“三次飞跃”等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系统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脉络和基本国情,进一步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树立坚持党的领导以及坚定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信念,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有效将红色文化融入“纲要”实践教学并强化其价值引领,就要求我们需要根据红色文化教育目标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可利用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从中提炼出一些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实践路径,着重加强相关课外实践的指导和落实,通过校园活动营造“红色”氛围,不断地升华“红色”情感、加强“红色”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强化价值引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大学生在相关课题的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加深对红色文化承载的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主体的“中国精神”和内涵的理解领会,并将此落实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以切实达到思政实践教学“以知促行”的目标与效果,一方面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切实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强“四个自信”。

(三)积极开发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环节模式,将红色文化“近生活、进思想、落行动”

红色文化之所以是“红色”的,是因为同时结合了革命性和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传统性和创新性以及坚定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是近代以来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和物质载体。我国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研究,积极开发当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其具有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功能,并根据当前所面对的学生的时代共性和个体个性进行系统、深入的有效整合,从而将真正做到将本校的“纲要”实践教学“走出课堂,走进历史”

“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作为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的各个角落的翻天覆地的重要历史阶段,其本身就是与党的诞生与成长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所以实践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要不断开发新理念的教学手段结合本校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实际情况,激发其参与实践环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極性。我们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并开展相关历史事件和课题的调查研究,从身边人、身边事作为切入点,进行关于近现代史的口述历史(History by Word of mouth)的采访、记录和整理。通过记录和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调查访问凭证,再与教材档案核实,整理成文稿和报告。这对90后、00后的大学生来说,把被动学习变成了积极的主动研究,在实践中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并通过生动的走近历史,真正理解中国人民的“四大选择”,切实认识并主动背负起作为新一代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而主动拉近红色文化与自己的距离,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将红色文化转化为内在信念和外在行为。

只有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革命历史传统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中典范资源,才能使得课堂上的所有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理论讲授能够贴近实际生活;才能加强对学生中国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最大程度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并将红色文化牢牢扎根于思想深处;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切实继承红色基因,勇于实践红色行为文化,并落实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四、结语

我國的红色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弱到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迎来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精神法宝,这其中不仅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引领着实现“中国梦”的时代精神。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加强“纲要”课实践教学环节中红色氛围的营造、红色资源的利用、红色基因的传承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综合立体有机体,当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一个将学生由‘灌输客体转变为实践主体,使外在的东西在实践主体上不断内化的过程”。根据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所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可见,加强红色文化是“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战略选择,将会对高校思政教学实效性产生更深层次的积极影响,对切实进一步激励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和探索,对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为之不断努力奋斗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璐佳,魏晴晴.红色文化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替身战略中的价值[J].社科纵横,2016(06).

[2] 田甜,时赟.红色文化的机制探析[J].科教导刊,2018(03).

[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02).

[4] 叶后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形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

[5] 韩伟,张红.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4(09).

[6] 王俊,郝先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初探[J].安徽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7] 杨建辉.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8] 梁会兰,戴如莲.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9] 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J].人民出版社,2013.

[10] 陈坤,殷莎莎.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战略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4).

[1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S].2004(10).

[12]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S].(中发[2004]16号).

基金项目:文章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提升高校思政教学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FDY603;文章属于教改项目:三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探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8081。

作者简介:施静谱(1982- ),女,汉族,江苏南京人,三江学院,副教授,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红色文化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人物说史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