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红色文化教育的“红色网络家园”建设研究

2019-02-11冯新超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5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红色文化

摘 要:为弘扬党的红色文化教育理念,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全国各地启动“红色网络家园”工程。以此为契机来研究“红色网络家园”工程的意义、实施状况及成效,可以为有效利用互联网开展先进文化教育工作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网络家园;公共文化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先进性主要体现为健康、向上、正义、勇敢、奉献、共产主义信念等。继承和发扬红色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党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肥沃土壤,“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在当前和未来都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教材之一,是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党风的主要资源[1]。

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工作,需要善于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和载体,争取在各种文化思潮的传播中占据优势。目前,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入公众的生活,对公众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意识的影响是深刻的、潜移默化的。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红色文化传播和教育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对公众先进文化普及和教育方面的优势,削弱其不利因素,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2]。为进一步弘扬党的红色文化教育理念,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全国各地启动“红色网络家园”工程。以此为契机来研究“红色网络家园”工程的意义、实施状况及成效,可以为有效利用互联网开展先进文化教育工作提供思考和借鉴。

二、“红色网络家园”及其特征

(一)红色文化释义

“红色网络家园”以宣传和普及红色文化为目的,因此,在了解“红色网络家园”之前,需要对红色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红色文化的概念界定。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构成和民族精神的丰富及发展,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形态而言,包括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革命为内核的文化;就其内涵而言,红色文化是以革命理念为中心的文化;就其外延而言,红色文化演变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现象,是新历史条件的产物,是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而产生的[3]。

2.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的关系。红色文化往往以革命为主题表征,但红色文化并不完全等同于革命文化,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红色”具有强烈的政治意指作用,是革命的象征符号。将红色与文化结合而形成的“红色文化”概念也是基于红色所指称的象征符号内涵。革命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历史根基,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当代呈现[4]。因此,红色文化是与革命文化内涵一致,但外延比革命文化更广的概念。红色文化的概念比革命文化更易为各界接受,并出现当前红色文化大众化的趋势。

(二)“红色网络家园”及其特征

“红色网络家园”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旨在向公众宣传和普及红色文化的互联网接入场所。它是在绿色网吧基础上,与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相结合,突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主旋律,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扬科学反对邪教,服务党员群众,传递知识与力量为宗旨,融学习交流、信息查询、技術培训、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红色阵地。“红色网络家园”有以下特征:

1.主题突出。红色网络家园从外部硬件的布局到内部软件的设置,从内容的安排到色彩的搭配,均以“红色”为主题,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以“红色”为主色调布置室内环境,可以在感官上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容易使人联想到革命、崇高、正义等积极向上的事物。从室外延伸至室内,布置有一系列介绍“党的历程”的展板[5]。单从外部颜色的搭配及展板的布置即可将红色网络家园与一般网吧区分开来。电脑的内部设有专门设计的红色桌面,桌面上有十多个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网站链接。电脑的主页及收藏夹设置均与红色网站相关。

2.分布全面。在地域分布上,“红色网络家园”呈现地区全覆盖态势。单个“红色网络家园”的服务范围有限,不足以满足整体群众的需求。同时,根据公众的类型不同,“红色网络家园”还应针对周边群体有一些个性化设计。因此,“红色网络家园”需要广泛渗透到社区、学校、企业等机构,以保证红色文化教育的全面普及。

3.风格统一。不同的“红色网络家园”在个性上或许会有一些差别,但在突出红色文化的风格上是统一的。这表现在:统一的“红色”主色调装帧、统一的“红色网络家园”显示标牌、统一的logo徽标、统一的管理制度。风格的统一可以让公众从外观和视觉上对“红色网络家园”有明确认识,使公众在不同的“红色网络家园”中能够感知到相同的红色文化理念。

4.服务免费。为确保红色文化宣传和普及的有效性,“红色网络家园”实行免费服务的原则。免费服务可以让民众平等地利用“红色网络家园”中的资源配置,可以确保外来务工人员、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权利不被剥夺,让民众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

5.管理规范。外部管理方面,成立专门负责监管“红色网络家园”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的工程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内部管理方面,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人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采取技术监督保障上网内容健康。

三、实施“红色网络家园”工程的意义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先进文化教育的适用性受到了严重的考验。一方面,网络会打破信息垄断,在对先进文化信息的筛选上造成困难;另一方面,网络的跨越国界和地区性打破了公众固有的文化模式,淡化人们对民族先进文化的认知。开展先进文化教育应针对网络时代的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先进文化教育中的优势。这需要政府开设专门的低门槛的、富有特色的先进文化教育场地,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综合性、及时性等优势,将这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教育手段用于对红色文化的教育和推广中。“红色网络家园”工程的实施就顺应了网络时代的特点,是政府争取在对公众进行先进思想引导中占据优势的有效举措。实施“红色网络家园”工程有以下意义:

(一)集中宣传红色文化,提供专业教育平台

“红色网络家园”在风格上突出红色文化的主题,因此,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专业平台,成为实施“红色网络家园”工程最基本的意义。“红网络家园”设施精、功能全、覆盖广、门槛低、服务好、资源优,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能量,这股红色能量的聚合势必能在整个地区掀起一波红色文化热潮,激发全民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润物无声而非说教的,“红色网络家园”正是通过它自身蕴藏的巨大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对先进文化的向往和认知。“红色网络家园”主要在以下方面向公众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1.营造良好的浏览红色网站的氛围。红色网站是专为传播红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而建立的网站,可以说是虚拟的“红色家园”。利用互联网传播红色文化,离不开红色网站的建立。然而,若想有效利用红色网站资源,离不开良好氛围的熏陶。“红色网络家园”的外部装帧和内部配置带来的红色文化氛围要远比家庭、网吧中浓郁得多。公众进入“红色网络家园”,在浓重的红色氛围熏陶下,不由自主会受到感染和鼓舞,主动打开电脑桌面上的红色网站快捷链接,通过浏览网页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2.统一集中开展红色文化远程培训。远程教育突破了时空界限,为党员干部培训提供了便利。但是,远程教育的时间、地点不固定性使党员干部学习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红色网络家园除了配置有一定数量电脑以外,还配备有多媒体投影仪,为开设远程教育实体课堂提供便利。将党员干部集中起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远程培训,一方面可以有效管理,互相监督,保障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党员干部在集体的氛围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定期组织观看红色文化影视节目。随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兴起,涌现出大量的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旨的影视作品,如《建国大业》、《恰同学少年》等,这些影视作品尊重历史,思想正面、阳光、积极向上,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在对宣传和普及红色文化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红色网络家园”可以发挥其小型影院的功能,定期向公众播放红色影视剧目,让公众在放松的同时接受先进思想的熏陶。

4.及时宣传普及党的时事方针政策。接受红色文化教育,除了要学习党的光辉历程以外,还需要关注时事,及时了解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红色网络家园”就为党员干部及时关注时事政治开辟场地。“红色网络家园”还配有与时事政治相关的报刊杂志,方便公众了解最新的时事动态。

(二)突显公共文化服务优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参与形成的、非盈利性质的,以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为宗旨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红色网络家园”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种类型,继承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益性、公平性、便利性等特征,切实保障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同时,“红色网络家园”除了具备红色文化教育功能之外,还兼具为公众提供信息的查询、技能的学习等基本上网功能[6],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健康上网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良好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提供优质的免费服务场地,使民众充分感知党和政府的温暖。“红色网络家园”门槛低、服务质量优,吸引着广大党员和群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来此放松身心。有些居民即使家中安装有宽带,也愿意在寒冷的冬日来到 “红色网络家园”享受室内暖气带来的温暖。“红色网络家园”也的确是温暖的,这温暖体现在工作人员的笑脸上,体现在茶水间提供的一杯热腾腾的茶水里,体现在红色文化光辉的照耀中。这温暖也是党和政府带给人民的福利,人民在感谢党的同时也愿意去了解党及党的光辉历程,党和群众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密切。

2.营造健康积极的上网环境,消除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无约束性,使人通过网络主动或被动获取不良信息越来越容易。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对新生事物较为敏感,但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为此,社会上陆续针对青少年开设“绿色网吧”,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红色网络家园”正是在“绿色网吧”的基础上建立的,每台电脑都安装有屏蔽不良信息的过滤软件,保证上网内容的健康。在室内布置上,也对电脑的数量做了一定的控制,室内摆放有能够净化空气的绿色植物,尽量降低电脑的辐射及空气的污染。这从心理上和身体上都保证了青少年上网环境的健康。

3.保障公众平等地使用资源,维护弱势群体的公共资源享有权。目前,虽然互联网已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但部分家庭贫困的居民、城市周边的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还没有条件经常接触互联网。“红色网络家园”本着平等地面向公众开展免费服务的原则,敞开胸怀接纳各种类型的弱势群体,并对他们一视同仁地提供服务。有时候,工作人员还会根据他们的特殊需要提供额外服务。比如,对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地区的居民提供网上购书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运用互联网满足其求知需求。

四、“红色网络家园”的实施——以郑州市上街区为例

(一)实施策略

1.提供有力的资金和技术保障。“红色网络家园”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引导鼓励各界人士、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捐建。为进一步激发各单位开设“红色网络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工程整体推进,不留盲點,达到全覆盖,区“红色网络家园”工程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本着“早建多补、多建多补、晚建少补、不建不补”的原则进行。奖补资金由区财政负担,只能用于解决“红色网络家园”工程建设,不得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具体奖补政策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主管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制定,经审批通过后予以公布。

“红色网络家园”工程的网络接入、技术保障由区网格化综合管理办公室牵头,各通信运营商配合具体落实。各相关单位定期派出技术人员深入各网点帮助指导维护[7],切实保证“红色网络家园”的电脑设备正常运行。

2.对硬件和软件做统一严格要求。硬件要求:场地要按照统一式样布置,统一悬挂“红色网络家园”显示标牌、logo徽标和管理制度,要求醒目大气,辨识度高,在装修风格上与红色教育理念相吻合,使公众从外观和视觉上对“红色网络家园”有明确认识。

软件要求:每台电脑上安装过滤软件,内容要依托各红色网站,充分发挥其学习、娱乐、培训、信息查询等优势;与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相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党员、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市场知识、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3.加强宣传和引导。充分运用“红色网络家园”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优势和统一标识的风格特点,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及时宣传实施“红色网络家园”的好做法、好经验及取得成效,扩大社会影响,使广大居民群众知晓“红色网络家园”的作用,使学生家长放心的让自己的孩子在家园中上网学习,使外来务工人员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有个放松休闲的去处,从而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投入的良好态势。

4.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不断发现总结管理中的好做法、好经验,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寻找相同点,重视差异化,形成一套既结合实际又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然后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加以运用,不断完善、总结、提炼、升华,形成“红色网络家园”建设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红色网络家园”常态化。

(二)实施状况

1.取得的成效。在运行过程中,已初步显示出“红色网络家园”在宣传和和普及红色文化方面带来的作用。首先,通过大力宣传,公众已对“红色网络家园”有了深入而清晰的认识,来参观学习的热情有增无减,在对学习红色文化方面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其次,公众切实感受到了“红色网络家园”为自己带来的实惠。常年不习惯接触电脑的老年人开始进入“红色网络家园”学习最基本的电脑技能,并能够通过电脑浏览时事新闻网页、查询天气,感触到互联网对他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外来务工人员在一天的疲劳之后,有了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家长也逐渐消除了互联网对孩子产生危害的顾虑,开始主动带领孩子来到“红色网络家园”参观学习。再者,“红色网络家园”对集中党员干部接受远程培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愿意借助“红色网络家园”提供的平台和便利的设施条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2.问题与对策。“红色网络家园”在运营期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公众将“免费”与“免责”混淆,认为对公共设施可以为所欲为,随意破坏,对工作人员也会提出一些超出其工作职能以外的无理要求。其次,“红色网络家园”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对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也带来新的挑战。这一方面,需要加强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正确认知,让他们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服务的同时能意识到自己应担负的责任及应遵守的规则[8];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红色网络家园”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的培训,管理人员也应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进步,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正确的公共服务理念引导下开展自己的工作。

五、结语

“红色网络家园”工程是在互联网的普及和红色文化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实施的,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文化教育的模式,为有效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尝试。先进文化理念向社会的传播主要靠的是环境氛围的熏陶而非说教,“红色网络家园”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必定会持续而有效地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參考文献

[1] 孙晓飞.“红色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及其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 魏本权.从革命文化到红色文化:一项概念史的研究与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

[3] 褚凰羽,洪芳.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兰台世界,2011(2).

[4] 洪芳,王政,褚凰羽.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受众研究[J].新闻界,2011(2).

[5] 刘建平,李双清.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J].领导之友,2011(8).

[6] 曾振华.红色文化的传播价值和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08(6).

[7] 曹桂华.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1,17(2).

[8] 徐芳,杨扬.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J].党史文苑,2009(5).

作者简介:冯新超(1987.08- ),男,汉族,河南博爱人,本科,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助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资料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红色文化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