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
2019-02-11唐祥
唐祥
(高邮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江苏高邮 225631)
下肢静脉曲张主要指的是下肢浅静脉瓣膜出现关闭不全的情况,静脉内血流发生倒流,远端静脉出现瘀滞,导致病变静脉壁出现变形、扩张、不规则膨出、扭曲等一系列改变的一种病症。其在长久站立的人群中、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中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该病主要症状为浅静脉隆起、迂曲扩张、小腿酸胀、乏力等,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正常工作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1]。常规西医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硬化剂治疗等并不能取得理想的远期效果,而中医疗法相比于西医不仅优势明显,且简单方便、见效快、无明显副作用、经济可行。该文抽取该院2016年4月—
2018年6月时间段内收治的37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实验样本,现整理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该院内收治的37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实验样本,纳入标准:(1)符合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诊断标准[2];(2)患者年龄在18~80岁间,具备正常交流沟通的能力;(3)对治疗方法可耐受并能够积极配合。排除标准:(1)不符合诊断标准,患者对针刺治疗不耐受;(2)患有性质严重的肝肾功能、心脑血管等重要脏器疾病;(3)恶性肿瘤、重度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4)精神疾病、妊娠哺乳期。将其参照奇偶数法的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n=18)和研究组(n=19)两组。对照组中男患者11例,女患者7例,患者最小年龄38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54.8±6.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42年,平均病程(20.4±6.4)年;研究组中男患者13例,女患者6例,患者最小年龄37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55.2±6.4)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43年,平均病程(21.6±6.5)年。对比两组患者以上自然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该次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推拿手法如下:以拇指推法顺着发生曲张的静脉丛处及静脉走向进行5~10 min的推拿。医者需要让肩关节保持放松状态,并对肘关节进行微屈,悬屈腕关节,手指保持自然伸直的状态,大拇指螺纹面为主要着力点,另外四指在前外方处为拇指发力提供协助,顺着患肢曲张的具体静脉走向,拇指用力向前缓慢推进。推进时需要保证拇指保持的是单方向轻快的直线推动,按照200~240次/min的频次进行,以柔和、均匀手法为主,禁止突然用力,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决定操作力度,并需要综合推拿部位局部皮肤未出现发红、变形等改变。间隔1 d进行1次,1个疗程为5次,共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研究组首先给予患者排刺法治疗,具体操作:于曲张的静脉丛部位排列成行处对阿是穴进行选择,根据静脉曲张情况和具体的充盈程度共选择3~5个。以“华佗牌”的1.5~2.0寸一次性针灸针为患者施针。要求患者保持仰卧位或坐位,常规消毒穴位局部皮肤和针具,针刺曲张的静脉丛局部阿是穴并让深度达到1.0~1.5寸,根据部位大小确定针就针之间的间距,并形成排桩,留针时间为30 min,留针过程中需进行2次捻转泻法。1次/d,1个疗程为10次,共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完成针刺后,再按照对照组的方式给予推拿疗法。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采用VCSS(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于治疗前、治疗后评定患者的静脉曲张严重程度,评分越高则越能够说明患者的静脉曲张的严重性[3];采用CIVIQ(生活质量调查表)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越低的情况下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4]。
疗效评价标准: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其中下肢膨胀或迂曲的浅静脉大部分或完全消失,行走或站立过程中未出现下肢疼痛、酸胀等不适感代表的是痊愈;下肢膨胀或迂曲的浅静脉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的状态下会诱发下肢疼痛、酸胀等不适感代表的是显效;下肢静脉迂曲扩张未得到明显改变,行走或站立状态下下肢疼痛、酸胀等不适感明显加重代表的是无效。采用痊愈与显效百分比相加的方式对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计算[5]。
1.4 统计方法
此次实验中的全部相关资料均利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完成处理,各利用(±s)、[n(%)]对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进行表示,并在组间行比较上进行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对照组18例患者中,痊愈者5例(27.8%),显效者7例(38.9%),无效者6例(33.3%);研究组19例患者中,痊愈者7例(36.8%),显效者11例(57.9%),无效者1例(5.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6.7%,其较研究组患者94.7%的治疗总有效率低,且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7 9,P=0.029 3)。
2.2 对两组治疗前后的VCSS评分、CIVIQ评分进行比较
治疗前组间行比较,对照组的VCSS评分、CIVIQ评分同研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行比较,研究组VCSS评分低于对照组,CIVI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两组治疗前后的VCSS评分、CIVIQ评分进行比较[(±s),分]
表1 对两组治疗前后的VCSS评分、CIVIQ评分进行比较[(±s),分]
组别VC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CIVIQ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18)研究组(n=19)t值P值8.49±2.96 8.26±3.11 0.273 1 0.785 9 3.76±1.35 2.99±1.20 2.173 7 0.034 5 48.13±11.35 49.36±10.64 0.403 1 0.688 6 78.66±5.85 85.16±6.40 3.822 4 0.000 4
3 讨论
祖国中医将下肢静脉曲张纳入至“筋瘤”的范畴中,认为先天禀赋不足的原因导致筋脉非常薄弱,再加上患者需要长时间保持站立负重的状态,劳累过度或多次妊娠、风寒入侵、外伤筋脉等均会导致气滞血瘀、淤血凝滞、筋脉阻滞,最终结成筋瘤。
下肢静脉血液主要借助小腿肌肉泵的功能对重力作用起到对抗作用并达到向心回流的目的。相关研究学者指出,针对下肢静脉曲张的理论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1)针刺可有效调节下肢肌肉泵,使疲劳肌肉的收缩功能得到改善,促使肌肉泵作用明显提高,对静脉高压予以缓解;(2)针刺可对血液、流变性效应进行调节,促使白细胞浸润减少,对白细胞激活导致的血管壁重塑进行缓解,从而使下肢静脉曲张导致的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针刺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能力进行良好改善,进而使血管扩张迂曲得到改善;(3)针刺可对胶原纤维重组进行调节,对局部静脉丛进行针刺的方式可促使毛细血管向肌肉受损区域快速长入,将营养提供给新生肌纤维,重新排列不规则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缓解静脉扩张迂曲的情况。
排刺法属于一种特色针灸疗法,主要指的是多针以排列成行的方式向施术部位刺入,以达到改善病变局部或某一静脉受阻的情况。以针刺深度可分为皮部排刺、经筋排刺、经脉排刺3种。针刺静脉曲张显露部位的局部,可对局部经络气血进行疏通,发挥行气活血、缓解症状、止痛的目的。针刺范围集中且刺激量的会使针感明显加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推拿手法主要以拇指平推法自静脉曲张显露出的足端向近心端推行,其可将远端血流推向近心端,对逆向血液流动进行纠正。选择针刺与推拿手法配合的方式,可对患者下肢酸胀疼痛等临床症状进行有效改善,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升肢体功能。
由该次实验结果可知晓: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CIVIQ评分均比对照组高,治疗后的VCSS评分则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排刺配合推拿手法在下肢静脉曲张中可取得显著性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病情和生活质量,值得推荐和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