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下肢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给予附加侧方钢板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9-02-11王明波冯晓东杨铁翼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髓内钢板下肢

王明波,冯晓东,杨铁翼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0)

下肢骨折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骨折类型,以重物压伤及高空坠落为主要诱因。目前,髓内钉内固定术是有效治疗下肢骨折的方式,因其轴心固定等优势而被医患选择。但因适应证逐渐扩大、恢复期受力或术中操作缺乏合理性等问题可能发生骨不连症状,增加患者病痛。因此,快速、可靠的补救治疗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1]。临床翻修手术主要包括更换髓内钉及附加侧方钢板,更换髓内钉需先取出原有髓内钉,对患者损伤较大,增添其病痛。基于此,该院使用附加侧方钢板手术治疗下肢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不连并与更换髓内钉治疗展开对比研究。以2017年1月—2019年1月为研究段,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下肢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96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该研究在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后开展。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39~63岁,平均年 龄(52.16±6.37)岁;体 重59~84 kg,平 均(68.26±4.39)kg;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3例,高空坠落18例,重物压伤17例。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38~64岁,平均年龄(53.23±6.40)岁;体重58~85 kg,平均(68.17±4.45)kg;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1例,高空坠落19例,重物压伤18例。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具有明确下肢骨折史并使用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后发生骨不连患者;②具有再次手术治疗条件并拥有良好手术耐受性患者;③年龄未满65周岁患者;④患者及家属均悉知该研究详情且于开展前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创口感染患者;②合并哺乳期及妊娠期患者;③随访期间失联或未按时复查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取仰卧位并行全麻,对照组进行更换髓内钉治疗,方法:沿旧切口切开,取出髓内钉,重新放置弹性导针,并置入新髓内钉,于骨不连近端拧入2枚固定螺钉,于骨不连远端拧入3枚锁定螺钉,清洗创口,留置引流管。观察组给予附加侧方钢板手术治疗,方法:取下肢骨折端外侧切口,切开后显露骨不连,过程中需保护周围血管组织,凿除硬化骨质,取合适规格的动力加压钢板置于原髓内钉旁,于骨折两端各使用1枚螺钉固定,清洗创口,留置引流管。患者术后均行常规抗菌治疗并指导康复训练。术后随访6个月。

1.4 观察指标

(1)手术相关指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2)生活质量: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估两组患者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每项均为0~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成正比。(3)手术并发症包括感染、愈合畸形及关节挛缩。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d)愈合时间(d)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值P值74.62±10.33 38.25±4.02 22.732 0.000 102.16±23.05 31.71±5.44 20.609 0.000 10.38±2.70 8.11±2.36 4.386 0.000 152.61±26.26 125.79±20.30 5.598 0.000

2.2 生活质量

术前,两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均上升,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对比[(±s),分]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对比[(±s),分]

时间术前组别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 物质生活术后6个月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值值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值P值62.51±7.33 61.06±7.58 0.953 0.343 76.12±5.53 79.96±5.40 3.442 0.001 60.60±6.75 60.13±6.22 0.355 0.724 70.91±8.23 75.68±6.20 3.207 0.002 54.25±7.83 53.91±6.88 0.226 0.822 69.61±7.00 75.69±6.57 4.388 0.000 62.31±8.84 61.96±7.58 0.208 0.836 70.31±5.48 74.36±5.04 3.769 0.000

2.3 并发症

观察组感染、愈合畸形及关节挛缩等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髓内钉固定术是治疗下肢骨折最常用方法,但髓内钉细且短,患肢在负重时易对骨折端施加较大应力,导致骨折端稳定性较差。且患者活动时髓内钉可对骨折端周围组织造成磨损,严重时导致骨膜过多剥离,影响局部血运,延长康复时间,不利于患者康复。此外恢复时间延长无形中增加了骨不连等意外事件发生概率。

骨不连发生后,患者急需接受修补手术,否则可造成愈合畸形、下肢缩短等严重后遗症,增添患者病痛,影响其身心健康。该院通过对比研究,以明确附加侧方钢板手术治疗下肢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效果。该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低,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评分较高,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附加侧方钢板手术无须取出原有髓内钉,具有更加简便的手术操作步骤,因此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而更换髓内钉手术不仅耗时长,且造成创伤较大,因此对照组出血量较多;手术本身属于侵入性治疗手段,因此在造成损伤更轻基础上,观察组术后恢复时间更短,以此影响住院时间。上述条件综合影响之下,观察组患者得以较快痊愈,患者自理及其他基本能力得以恢复,因此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升[2-3]。临床操作中笔者发现,附加侧方钢板手术更具简单、便捷优势,术者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学习并熟练掌握,易于在基层医疗机构推行,此外钢板锁定后可弥补患肢动力化方式缺陷,增强稳定性,有效避免骨折移位等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使用附加侧方钢板手术治疗下肢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不连,可促进患者恢复,降低愈合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推荐价值。

猜你喜欢

髓内钢板下肢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临氢设备用125mm超厚2.25Cr1Mo钢板的开发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复合钢板焊接坡口的制定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15CrMoR(H)+SUS321不锈复合钢板的焊接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