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导管术后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
2019-02-11王洋洋
王洋洋
(洛阳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四病区,河南洛阳 471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十分普遍的一种卧床后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患者长时间卧床、受到手术刺激、血液出现高凝状态等问题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溶栓导管术后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护理能够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2018年3月—2019年3月为研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主要为该院所抽取的共计10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并且通过数字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研究患者分为两组,每组为51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共计为26例,女性患者为25例,研究组男性患者共计为24例,女性患者为27例,具体如表1所示。研究期间为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工作,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中添加护理干预措施。
表1 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将收集的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数据全部纳入统计学软件中,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知道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患者诊断符合国家医学会颁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该次研究调查,自愿参加。
排除标准:(1)排除妊娠及精神异常患者。(2)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未同意参加该次研究调查。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为患者提供常规护理:首先为患者提供饮食方面的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平时的饮食习惯以及进行饮食结构进行有效的掌握和了解,进而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
其次,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方面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的介绍手术后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让患者对手术后护理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最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患者由于受到病情的影响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原因,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躁、不安等多种负面情绪应当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及时稳定患者的负面情绪。
1.2.2 研究组 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针对性护理工作,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手术后体位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手术后在穿刺位置通过强力胶带完成加压包扎。在患者手术后需要按照要求进行卧床休息,在护理人员的引导下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单活动。当患者病情开始不断趋向于稳定后,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进行一定的运动,包括关节伸展、患肢抬高,开展性肌肉运动。使患者可通过早期运动加快身体恢复,帮助患者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
第二,严密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在溶栓术后,患者的输液位置需要避开下肢位置,静脉穿刺管应当及时拔出,严密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护理人员需要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患者下肢是否出现静脉血栓。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护理效果的评判标准分为好、较好、一般、差4个标准,护理效果=好+较好+一般。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收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整体数据与信息,通过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利用率[n(%)]作为计数资料的表示,通过χ2检验,利用±标准差(±s)来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经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溶栓术后的护理效果对比分析
研究成果显示:在溶栓术后和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更佳。将所得的两组患者数据全部纳入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在溶栓术后的护理效果对比分析[n(%)]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由表2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患者静脉出现血液异常凝结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医学中是常见的血栓类型,发病率高,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另外,由于由于卧床、坐姿的不端正,还会造成妨碍静脉回流的现象,加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由此可见,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而言,需要大量地护理工作。而研究组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康复,通过手术后体位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等措施,能够促使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满意度获得提升。根据该文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已经达到了90.20%。由此可以充分证明使用护理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溶栓导管术后护理干预措施,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缓解,并且能够促进患者下肢深静脉的回流,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情康复,进而提升其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