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ar量表在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分级评估中的应用
2019-02-11楚雪琼
楚雪琼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武汉 430080)
下肢深静脉血栓能够加重患者病情,是骨科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会显著降低治疗效果,严重者甚至引发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1]。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在于做好预防措施。Autar量表在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标准化评估模型。为了分析Autar量表在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分级评估中的临床作用,本文选取了300例骨科患者进行详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之间收治的300例骨科手术患者,参照组中女性患者153例,男性患者147例;年龄22 ~8 9 岁,平均年龄(5 7.6±6.5)岁;体质量指数(BMI)19~36;疾病诊断:跟腱断裂患者20例,跟骨骨折患者31例,胫腓骨骨折患者89例,髌骨骨折患者43例,股骨骨折患者5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61例。
1.2 方法
1.2.1 Autar量表评估标准及应用
Autar量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⑴危险度分级模块:包括0~7分8个模块;⑵危险因素模块:包括高风险疾病、外科手术、术前受伤部位(创伤)、特殊危险因素(口服避孕药)、年龄、活动能力以及BMI;将各项目评分累加,总分超过超过14分评为高危,11~14分之间评为中危,7~10分评为低危,不超过6分为无风险[2]。
1.2.2 干预措施
1.2.2.1 术前干预
以Autar量表结果为基础进行针对性干预措施。协助患者被动活动下肢髋、膝、踝关节;多饮水,严禁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依据不同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程度采取间歇性气压治疗和穿弹力袜,每间隔12小时治疗1次[3]。
1.2.2.2 术后干预
对于无风险患者,护理人员应做好饮食宣教,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运动,多饮水,以低脂膳食为主。
对于低危患者,应定时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在手术完成后当天,指导患者进行脚踝部屈伸活动,跖曲90°,背伸30°,每次2~3s,同时做踝关节外旋和内旋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等到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在饮食方面,以低胆固醇、高纤维、高蛋白为主,多饮水保证大便通畅。
对于中危患者,在低危患者干预措施基础上应穿梯度弹力袜,并配合间歇性气压治疗,1h/次,2次/d或足踝关节功能锻炼15h/d,注意肢体保暖,观察有无皮肤温度异常、下肢肿胀、疼痛、足背动脉博微弱等情况,遵医嘱治疗。
对于高危患者,予以足底充气压力装置、间歇性充气压力泵、抗凝药物治疗,使用梯度弹力袜;观察伤口活动性出血情况,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量、形状以及颜色,并定期检测凝血功能;若出现血压下降、胸痛、呼吸困难情况,应警惕肺栓塞发生风险[4]。
1.3 评价标准
如果脉冲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频谱不随呼吸变化或无血流,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静脉管腔内无回声或低回声,不能压闭,血栓段静脉内仅探及少量血流信号或完全无血流信号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包处理数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应用(%)表示。
2 结 果
高危组共有40例患者,中危组共有50例患者,低危组共有210例患者;术前24小时高危组、中危组以及低危组患者均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24小时,高危组患者中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危组中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低危组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1周,高危组患者有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危组及低危组患者均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3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导致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并发症临床表现隐匿,病因较多,所以必须加强其风险评估。目前临床中预测模型包括CaPrini量表、Geneva量表、Wells量表等等,但是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有待进一步研究[5]。Autar量表包括了肥胖、高龄、卧床、创伤以及制动等顾客患者的高风险项目,能够及时识别各个风险级别患者,并尽早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Autar量表可以准确识别下肢深静脉血栓各个危险级别患者,还可以通过相应干预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