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伪满洲国”杂志宣传媒介研究

2019-02-11霍楷徐晨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3期
关键词:伪满洲国满洲东北

霍楷,徐晨

(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沈阳 110004)

1931年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并在此建立伪满洲国,1934年4月1日,“满洲国”改名“大满洲帝国”,清朝退位皇帝溥仪登基称帝,年号“大同”,于长春定都,并改名为新京。“满洲国”受日本殖民统治,但其政体又与朝鲜、台湾等地不同,因为它又标举独立国家,这样一个介于准殖民地与伪国家间的政权,成为各方角力的舞台。在此背景下,作为政权的实际操控者,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其殖民统治,宣扬所谓的“五族协和”,竭力通过各种媒介在文化认同和民族国家认同方面征服治下的人民。

一、“伪满洲国”宣传媒介状况

(一)“伪满洲国”杂志宣传媒介背景

伪满洲国成立以后,日伪政权先后成立了多个集权专制部门,对宣传和舆论阵地进行严厉监督,1932年更是抛出了伪《出版法》,对宣传的内容进行明文限制。这些镇压手段使一度比较繁兴的期刊事业备受打击,“九一八”事变前的各种中文期刊多处于停办状态,而日本人创办的中文或日文期刊充斥着整个东北市场,民族刊物或被迫停刊,或为了生存暂时采取“委身敌营”的策略,有的直接“认贼作父”,为日寇反动政权摇旗呐喊。日伪政权遮蔽真相、颠倒黑白,其宣传政策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以宣扬“建国精神”为主,提倡“国策文学”。制定了一系列的文艺法令、制度和纲领。太平洋战争以后,宣传政策以“服务战争”“服务时局”为基调,提倡“报国文学”。

(二)“伪满洲国”杂志宣传媒介的状况

现今可以考证的伪满洲国时期中文杂志期刊有122种,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刊物主要有《艺文志》《文选》《新满洲》《麒麟》等。

《艺文志》是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类杂志的执牛耳者,1939年6月在长春创刊,半月刊,1943年11月作为“满洲文艺家协会”中文机关杂志复刊,改为月刊,1944年终刊,共刊行15期。《文艺志》前期主要以文学创作为主,迎合伪政权的文字很少,复刊后则为“大东亚战争”服务,大量刊登附逆作品,为侵略者歌功颂德。

陈因、王秋萤1939年12月在沈阳创办的《文选》为大型纯文学期刊,以发表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无明显政治色彩,但主张文艺应是“认识现实的工具”,其刊登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伪满洲国的现实生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由于创办资金由陈因个人变卖家产支付,1940年因经济原因停刊,陈因本人也因贫病交加,于东北光复前离世。

“满洲图书株式会社”于1939年创办大型文化综合杂志《新满洲》月刊,终刊于1945年4月,历时7年,共刊出74期。作为“准官方文化综合性杂志”,《新满洲》刊印采用彩色封面,包装豪华,所刊内容中文学作品所占比例很大,由于所处异态的时空、创刊背景,杂志的文学整体呈现妥协与抗争并存的景象。

创刊于1941年6月的《麒麟》是一本通俗的文学读物,终刊于1945年3月,历时5年,共刊出46期。该刊创办是为了“安抚民众”及“含养民国情操”,其主要内容包括通俗文学、纪实故事和日常生活指导等。《麒麟》刊行甚广,读者众多,时人有云“北有《麒麟》,南有《万象》”。

除以上几类杂志外,还有一些期刊影响甚广。例如为文学播种的《作风》,以刊发小说为主的《满洲文艺》与《新潮》,注重发现新人的《青年文化》,东北沦陷期,惟一电影期刊《满洲映画》,此外还有农业科普期刊《农业进步》、医学科普期刊《东方齿科》、统计汇报《奉天市政统计汇刊》《满洲国外国贸易统计月刊》等,都在当时的“满洲国”有较大的影响。

二、“伪满洲国”杂志类别分析

伪满洲国时期的杂志,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文学艺术类、新闻时政类、文化教育类、科普健康类、财经管理类和校园文学类几个不同的类别。

文学艺术类杂志从办刊的背景和宗旨上划分主要有两大类,即“民间纯文学同人杂志”和“准官方的文化综合性杂志”。其中,民间纯文学同人杂志的创办主体是由原先依附于报纸副刊的文学小社团演变成的各种“刊行会”,这些文艺同人杂志是东北地区新文学发展的最佳见证者和记录者,如《艺文志》《文选》和《诗季》。整体上这些杂志期刊数量少,刊行时间短,容纳作品数量有限,与之共存的是准官方的文化综合性杂志,它们往往受到官方的资助和管控,办刊条件成熟,持续时间较久,处于一种更强势的地位,也是伪满期间东北文学交流的重要平台。其中的佼佼者有“满洲图书株式会社”主办的《新满洲》、“满洲杂志社”主办的《麒麟》,以及伪满洲国后期“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刊行的《青年文化》等。

由于严格的新闻管制,东北沦陷区根本没有基本的言论自由,更遑论客观的新闻报道,因此新闻时政类的期刊更多是为日寇的侵略服务和帮腔,如大连满洲文化协会主办的《大同文化》明确提出以使民众“彻底认识满洲新国家之真谛”,“务使民族确实了解王道之精神”为宗旨,是一本地地道道为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洲国效力的期刊。

日伪统治阶级深知文化占领和奴化教育对巩固其殖民统治的重要意义,因此,伪满时期的教育类期刊牢牢掌握在日寇手中,并为其所宣扬的奴性文化观点和教育观点服务。如“中日文化协会”创办的《东北文化》、“大连满洲文化协会”发刊的《大同文化》等。

科普健康类杂志相对受政治干扰较少,体现了一定的科学精神,如铁路总局发刊的《爱路》、满洲结核预防协会发刊的《健康满洲》、兴农合作社发刊的《兴农月刊》等。

财经管理类多为政府统计数据的汇报、月报等,在当时多属于“保密”之列,这些资料是东北地区经济状况的真实反映,更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区殖民统治的铁证。

此外,伪满时期校园文学比较兴盛,虽有政府的严格监管,但校园期刊尽量避开政治,如关注妇女和教育问题的《兴仁季刊》,以小说、诗歌、杂记为主的《萃文季刊》,以及以科技为主,兼有文艺的《商中月刊》等。

三、“伪满洲国”杂志的作用和影响

(一)“伪满洲国”杂志的作用

日寇统治下的伪满洲国,民族众多,国际时局风云变幻,各方势力在此竞争和角逐。作为外来入侵者和政府操控者的日本帝国主义,将东北的新闻出版界完全操控在日伪专制机关手中,妄图通过严密的思想文化统治粉饰其侵略为正义性,宣扬其“王道主义”,以求达到“确保东亚永久之荣光”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言论操控“教化”民众,以期迅速转换民众的国家意识,从思想上和情感上对“满洲国民”的称号产生认同。

伪满洲国的杂志,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先进科学,启迪了民智,如专门刊发农副业科技知识的《农业进步》、倡导健康和现代医学知识的《东方医学杂志》和《东方齿科》等。文化和教育上,伪满洲国的杂志几乎沦为统治者文化殖民和奴化教育的工具,例如打着“文化进步”“亲善”旗号的《东北文化》,本质上大行文化侵略之举,但顽强坚韧的知识分子在时局之下努力保持文学的独立和尊严,推动了东北新文化的发展。如今,残存的各类期刊杂志已成为研究当时沦陷区东北历史、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更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

(二)“伪满洲国”杂志宣传媒介的影响

“伪满洲国”杂志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包罗万象。相对于其他宣传媒介来说,有其显著的特征。伪满杂志本身能够满足民众一定的知识或文化需求,又能成为日伪的宣传利器,因而它成为伪政府重要的宣传媒介,具有更为强大的传播动力。运作方式上,发行杂志的主体既有官方的株式会社,也有民间的社团组织,故而影响广泛,伪装性高。从影响的效果上看,伪满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杂志宣传一定程度上迷惑了民众,巩固了日寇的殖民统治,另一方面,杂志媒介中的艺术创作往往流露出较为复杂的情绪,既有媚骨婢膝的“附逆”作品,也有时局下的挣扎和无奈,表面顺从的背后,但骨子里是反抗和斗争。在当时的境遇下,东北的有识之士试图创作出一个摆脱现实禁锢的文学家园,努力促进东北新文学的独立与发展,展现出特殊的文学斗争经验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结论

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炮制的“伪满洲国”建国长达14年之久,在这殖民统治时期,政治黑暗、经济掠夺、文化侵略、民不聊生。通过对各类出版物,尤其是杂志的严格管控,政治上,极力鼓吹“满洲国”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抹黑中国政府,扭曲历史事实,并宣扬日伪政府的种种“政绩”,企图割断东北民众的民族历史和民族归属。经济上,对东北地区进行疯狂的资源掠夺,且美其名曰“建设国家”,肆无忌惮进行日货的倾销,严重挤压了民族资本,彻底摧残农村经济。军事上,美化侵略战争,宣扬战争的合理性,打击反日爱国组织,离间民众与祖国的情感联系。文化上,扭曲东北历史,通过引进日本文学作品,营造日本文化的优越感,强制推行奴化教育,施行彻底的文化殖民。这一系列的反动宣传,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归属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扭曲了一代人的正常历史观,割裂了东北与祖国的情感,产生了长久的恶劣影响,是中华民族承受深重灾难的典型代表和集中反映。■

猜你喜欢

伪满洲国满洲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铁蹄下的东北——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占东北罪行纪实
《竹叶亭杂记》中的满洲萨满遗风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
“满洲”文学与作家探究
伪满洲国时期农产品价格变化及其影响
夜幕下的满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