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现状的调查
——以必背镇“瑶家乐”演出队为例

2019-02-11王剑兰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边远成员民族

赵 勇, 王剑兰

(韶关学院 a. 音乐学院; b. 教育学院, 广东 韶关512005)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1]社会和谐、民族团结是边远民族地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核心,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形式多样的基层文艺团体是我国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当前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基层文艺团体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执行者和建设者之一,在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文艺人才团队是推广民族艺术,宣传民族文化,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主要力量[3],本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在生存条件、资源、空间、规划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并末得到学界应有关注。扶持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拓展其生存发展空间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立足于边远民族地区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基层文艺团体“瑶家乐”演出队的生存发展个案,通过深入实地调查收集资料,描绘了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现状,总结现象,明晰问题,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为拓展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空间,促进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照。

一、生存现状调查

2018年10月,为了翔实掌握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现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追踪活动现场、访谈相关负责人和文艺团体成员等方式,围绕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 “瑶家乐”演出队的生存发展现状展开了深入调查研究。

1. 团体现状

参与本次调查的“瑶家乐”演出队现有成员共计22人,主要由当地瑶族村民自发组建而成。成员年龄基本在30~55岁之间,其中30~40岁10人,占45%;40~50岁10人,占45%;55岁以上2人,占10%。成员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其中高中以下学历18人,占82%;高中学历3人,占14%;大专学历1人,占4%。受艺术教育程度同样较低,其中无任何艺术教育经历20人,占91%;有业余艺术培训经历1人,占4.5%;有专业艺术教育学习经历1人,占4.5%。此外,“瑶家乐”演出队团队组织构建与分工主要为艺术指导、队长、音乐舞蹈演员、器乐伴奏等,其中艺术指导1名,占4.5%;队长1名,占4.5%;音乐舞蹈演员16人,占73%;器乐伴奏4人,占18%。

从成员选择参加“瑶家乐”演出队的目的和动机上看,大多出于个人对文艺的兴趣爱好,少数一部分出于对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传承的热情,还有极少部分是为了获取演出报酬。其中,有11人的参与动机出于个人文艺兴趣爱好,占50%;有9人的参与动机出于弘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占40%;有2人的参与动机出于获取演出报酬,占10%。从成员实际日常参与团队活动的统计情况看,频繁参与团队活动的18人,占82%;不频繁参与团队活动的3人,占14%;偶尔参与团队活动的1人,占4.5%。成员参与团体文艺活动的参与率与稳定性主要受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家人支持力度等因素影响,受农业生产因素影响的20人,占91%;受外出务工因素影响的1人,占4.5%;受家人支持度因素影响的1人,占4.5%。

在演出活动方面,“瑶家乐”演出队的活动类型一般根据旅游景点商演、农村红白喜事、政府文化部门活动实际需求展开。表演节目形式多为具有地域民族艺术特色的瑶族传统歌舞和民俗仪式表演等,演出场次较少,演出收入微薄。从演出活动类型、场次、收益上看,旅游景点商演活动月平均2~3场,每场演出收入约600元/人;农村红白喜事演出活动每月平均1~2场,每场演出收入约400元/人;政府文化部门举办活动月平均1场,每场演出收入约600元/人。从日常表演的节目形式、场次、收益上看,瑶族传统舞蹈节目表演每月平均1~2场,每场演出收入约400元/人;瑶族传统音乐节目表演每月平均1场,每场演出收入约200元/人;瑶族民俗仪式节目表演每月平均1场,每场演出收入约300元/人。

2. 资源条件现状

(1) 排练、演出场地硬件设施。相关物力资源是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的前提,当下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排练演出场地、舞台灯光音响等硬件设施欠缺。以“瑶家乐”演出队为例,日常排练主要在演出队队长经营的农家小旅馆或旅游景点内的场所进行,排练演出场地、设施缺乏。乳源县瑶族自治县必背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必背镇只有在村内旅游景点中有相对比较宽敞,能满足“瑶家乐”演出队正常排练演出基本需要的场地。此外,村辖区内旅游景点的演出场所也可以借用或以合作的形式用于基层文艺团体开展文艺活动。未来,在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将充分利用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利好政策,积极申报专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建设相关文体活动场所,提供音响灯光设备。据调查,目前这些场地建设还处于申报规划中,相关排练、演出场地硬件设施仍旧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制约着基层文艺团体的生存发展。

(2) 经费投入与演出收入。充足的活动经费投入与演出收益是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的重要保障,但大多数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既缺乏充足的经费支持,又没有稳定可观的演出收益。目前,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基本以村民自发组织为主,基层政府、文化部门引导为辅。所以,“瑶家乐”演出队这类基层文艺团体,基本靠村民自发筹款、演出收入和政府提供的相关扶持补助维系生存;只有大型、多场次的商业类演出才可以获得可观收入。这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成员的积极性,制约了基层文艺团体的生存发展。

(3) 基层文艺人才。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不仅需要物力、财力支撑,还需要大量基层文艺人才。调查显示,“瑶家乐”演出队仅有4%的成员受过较为正规的艺术专业教育,96%的成员均未接受过任何艺术专业教育或培训,且整体受普通教育程度较低。成员基本以当地民间老艺人或成员之间的帮带自学为主。其成员表示政府部门只有在举办大型活动时,才会委派县艺术团老师临时性指导。据了解,目前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专业艺术人才十分短缺,特别是艺术指导性人才匮乏,单一依靠文化自愿者(大学生支教、社会文化艺术自愿者)、政府定期委派下乡的艺术文化人员担任基层文艺团体指导工作。因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应该把基层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确保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需要[4]。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人才队伍需进一步加强建设,在坚持政府帮扶与自我完善基础上获得更大关注,不断培养和引进专业基层文艺人才。

二、生存发展问题

1. 基础配套设施设备欠缺

与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是公共文艺活动基础设施设备,其主要包括文艺活动场地、排练场地、演出场地、舞台音响灯光设备、演出服装道具等基础设施设备。较为齐全的公共文艺活动基础设施设备是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必背镇“瑶家乐”演出队为例,必背镇没有为“瑶家乐”演出队提供使用的排练及演出场地,只能临时在团队成员个体经营的“农家乐”旅馆内开展文艺活动。可见,目前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基础配套设施设备欠缺,已成为影响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的基础问题。

2. 必要资源条件不足

任何基层文艺团体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必要的资源条件支持,主要包括物力、财力、人力资源条件。

(1) 物力资源条件方面就是国家、政府及社会力量对具体公共文艺活动的设施设备配套现状与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的关联问题。物力资源条件是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的物质“土壤”;

(2) 财力资源条件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政府部门对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的专项经费投入;二是基层文艺团体自身创收的经济效益情况。从必背镇“瑶家乐”演出队的财力资源条件看,国家及政府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但是缺乏专项经费投入。自身创收上,必背镇“瑶家乐”演出队承接了一定有偿演出活动,但规模较小,获得经济收益有限,不能支撑一个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的长远生存发展;

(3) 人力资源条件方面一是缺乏专业化基层文艺团体指导人才;二是团队成员稳定性、持续性较差。

综上所述,目前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的生存发展无论在物力、财力、人力资源条件上都存在不足,还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我国基层文艺团体的发展起步较晚,特别是边远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物力、财力、人力资源条件成为制约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

3. 基层文艺团体队伍薄弱

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在团体成员综合素质和团体指导者的专业引导能力方面都很薄弱。影响因素有以下3方面:

(1) 边远民族地区文艺团体成员稳定性较差,大多参与活动的成员为村民,由于日常农业生产劳作影响和经济压力,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导致大多数成员不能长期稳定参与团体文艺活动;

(2) 团体成员综合素质薄弱,受教育及艺术教育程度较低,多因个人文艺爱好选择参加文艺团体;

(3) 团体指导组织者能力有限,不能较好地长期组织引导成员开展文艺活动,特别是在文艺节目编排、活动策划指导中缺乏专业性能力。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队伍活跃能力,制约了其生存发展。

4. 政府关注度需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基层文艺团体建设稳步向前推进,成效显著。走访发现,政府扶持与指导的基层文艺团队建设基本以城镇为主、兼顾农村,对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关注相对较少。在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建设工作中,政府应该根据边远民族地区地域性、民族性、基层性的特点,针对性发挥基层文艺团体的积极作用,提高关注度,真正发挥基层文艺团体在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的作用,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边远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

5. 基层文艺团体文化建设意识相对欠缺

边远民族地区因地缘因素影响,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基层文艺团体成员受教育时间短、文化程度低、艺术专业能力薄弱, 参加基层文艺团体大多出于个人文艺爱好,自娱性十分突出。 成员缺乏系统培训, 导致其思想落后,觉悟不高,意识不到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更认识不到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建设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的积极作用, 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热情较低。 因此,针对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 应该适当对其成员进行培训引导, 使其认识到基层文艺团体作为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引导者、执行者, 具有维护边远民族地区基层社会和谐发展的纽带作用;使其在建设基层文化意识中从自娱性向自觉性的方向融合转化,实现自身生存发展。

三、生存发展策略

1. 灵活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设备

基础配套设施设备欠缺是制约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从渠道上来说,一是国家及政府部门层面要加大政策倾向与建设投入,建设与完善基层文艺活动公共基础配套设施设备;二是基层文化管理部门层面要合理统筹分配资源,重点推进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所需基础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三是国家及政府部门要引导、鼓励、吸纳社会力量资源,使其积极参与支援边远民族地区公共文艺活动基础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工作中,弥补政府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在方式上要因地制宜,多方式灵活使用现有基础设施设备,实现一场地多功能使用。以必背镇“瑶家乐”演出队为例,应该以借用、租用、共用、错峰使用等多方式灵活使用必背镇小学教室、村活动中心、村广场、镇政府会场、村旅游景点演出厅等场地,弥补基础配套设施设备欠缺问题。

2. 不断补充必要资源条件

必要性资源条件补充支持主要包括物力、财力、人力三方面的资源条件补充。

(1) 物力资源条件上就是国家、政府及社会力量要加大对边远民族地区公共文艺活动场地建设进度和设施设备配套力度, 提供文艺团体生存发展所需的肥沃“土壤”;

(2) 财力资源条件补充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政府部门要设置对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发展的专项经费投入计划,精准补充,实现财力资源支撑。 二是基层文艺团体要自主自强,不能单一“等”“靠”“要”, 要扩大自身创收;

(3) 要因地制宜,利用自身地域文化特色优势,凸显自身资源优势。 以必背镇“瑶家乐”演出队为例,要充分利用自身地域瑶族歌舞资源优势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区域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实现资源转化。 例如,与当地旅游产业相结合,利用地域民族歌舞资源编排出既满足旅游产业需求, 又具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节目吸引游客,达到 “过夜经济”的连锁效应,实现经济成效,扩充“腰包”,避免基层文艺团体的生存尴尬。 此外,人力资源条件补充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本土培养与域外引入相结合的方式, 实现专业化基层文艺团体指导人才补充; 二是稳定团队成员构成,制定保障制度,实现基层文艺团体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发展。

3. 壮大基层文艺团体队伍

通过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充分运用社会资源,不断提高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成员综合素质,拓展其队伍发展空间。例如,边远民族地区文艺团队可以与地方高校艺术院系加强互动交流。边远民族地区要继承和发扬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 就必须利用好高校这个平台, 与高校文化建设相契合[5]。目前各大高校在假期都会组织师生开展“三下乡”“支教”等活动,针对边远民族地区进行文化、艺术、教育等对接支援。在边远民族地区可以针对文艺团体开展类似的支援活动,加强基层文艺团体成员艺术专业素养帮扶指导,达到改善基层文艺团体队伍薄弱现状的目的。

4. 提高党和国家、政府部门的关注度

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党和国家先进思想方针的传播者,更是边远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主导者。从某种意义上看,具有维系边远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安定的纽带作用。因此,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要以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人翁精神开展工作,在丰富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民众精神生活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党和国家先进思想文化的宣传工作中,将党和国家的利民政策、先进生产知识、技术等利用艺术的形式与媒介作用传达到边远民族地区的群众中,增强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的社会作用与影响效益,提高党和国家、政府部门的关注度。

5. 加强团体引导,增强基层文化建设意识

作为边远落后的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农村,由于文化素质等原因,群众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微信、微博等方式了解党的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6]。然而,通过基层文艺团体编排文艺节目,用接地气的“讲身边故事”“抒百姓心声”等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进行宣传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基层文艺团队成员还是基层文艺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基层文化的建设者之一,引导其增强基层文化建设意识尤为重要。只有团体成员改变传统观念意识,将团队艺术活动上升到维护基层民族团结,弘扬时代正能量,促进边远民族地区社会安定和谐的认知高度,积极参与到基层文艺团体的艺术活动中,才能真正发挥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的作用与价值。

6. 凸显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基层文化建设

从社会组织力量来看,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是拥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基层文艺团体;从文化重要传达者的视角来看,他们是党和国家政策、方针,以及先进思想文化的宣传、承载队伍。具有“三贴近、三了解”的先天优势,既贴近边远基层,贴近民族群众,贴近民族生活;又了解边远地区,了解民族群众,了解民族生活。因此,基层文艺团体要凸显自身优势,结合边远地区的民族传统艺术资源优势,发展成为具有民族风格独特的基层文艺团体,满足边远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结合时代发展主旋律,成为宣传先进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有效工具,为促进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正确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基层文艺团体要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成为边远民族地区文化生活的主力军和政府贴近边远民族地区基层群众的有效纽带[7]。

四、结 语

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作为一种社会民间组织,是政府和人民的中介, 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具有协调和化解矛盾,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作用[8]。在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传承民族文化、维护边远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及社会安定等方面优势明显,是当前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化的重要建设者和维护民族团结的纽带之一。在当今弘扬民族团结、促进边远民族地区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积极引导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发展,关注与拓展其生存空间,是建设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化的一剂良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生存发展现状堪忧。如何打破现实僵局,让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文艺团体活跃起来,发挥其功能价值,服务于边远民族地区基层民众的生活,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起到维系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的纽带作用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边远成员民族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我们的民族
边远井作为城镇燃气储气调峰气源的可行性
边远的生活
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做好边远落后山村的综合治理工作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