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的社会思潮传播分析

2019-02-11刘宴铭李桂红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思潮视域受众

刘宴铭, 李桂红

(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1)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思[1],具体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特定社会存在、代表某一特殊群体利益并广泛传播的思想潮流。近年来,各种社会思潮不断迭起,根据人民论坛网连续8年(2010—2017年)对中外主要社会思潮的跟踪调查,及对主要社会思潮的演变趋势和风险分析,发现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普世价值论、宪政民主、新儒学、新左派等社会思潮对我国影响较大。究其原因,快速高效传播的互联网是其重要载体。特别是伴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惠化程度不断提升,原有的媒体格局被改变,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2]。然而,新媒体在提供更加广阔、迅速的信息传播平台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思潮传播的崭新载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锋的重要场域。因此,基于新媒体的特点深入分析社会思潮的传播新特征,厘清社会思潮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的放矢地提出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对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视域下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过去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体而言,利用网络、移动、数字技术,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体形态[3]。当社会思潮的传播遇上新媒体,新载体就以其交互性、共享性、去中心性等特点改变了社会思潮传统的传播逻辑和传播方式,使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新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传播内容现实化

作为具有时代性的思想潮流,社会思潮为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在传播内容上也适时而变,实现了由理论化、系统化向现实化的转变。空洞的理论往往不能获得大众的认可与接纳,因此,新媒体视域下的社会思潮在其传播过程中试图不断地寻找能够承载其观点和主张的现实素材,将广博高深的理论渗透到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之中。尤其是现实中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等问题,借事件的传播产生影响,以达到传播社会思潮的目的。如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指出,公共事件更易被民粹主义利用,别有用心之人借此炒作,甚至制造谣言误导民众,以激化社会矛盾,扰乱社会秩序。如针对“红黄蓝”事件,有些人质疑“社会的公正性是否是有条件的”。人们通过新媒体获取资讯,却因无法分辨其中渗透的错误观念而易盲目顺从甚至认可,这严重冲击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2. 传播方式个性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一般产生于学术理论界,然后从学术界逐渐传播至普通大众。这种单一样板化的传播方式呈现出的是传播者对受众的强力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然而,新媒体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式的大众传播模式,它更加观照受众的需求,使其由被动的客体变成了驾驭信息的主人,由被动接收变成了主动选择。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受众主观能动性的提高,为了满足受众不同的需求,新媒体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影响力,社会思潮在传播方式上也要不断地向个性化转变。这种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主要表现为小众传播、分众传播。即在新媒体视域下,社会思潮的传播者不再将受众看成简单化一的同质人群;而是把他们按照各种因素分割为不同的群体,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订单生产、定制推送信息。同时,还为受众提供自行检索信息的搜索引擎,使受众在社会思潮的海量信息中各取所需。这种内容更加专门化、接受者更加自由、主动的个性化传播模式,促进了社会思潮的高效传播。如,社会思潮传播者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聊及APP客户端传播思潮信息,在满足受众不同信息需求的同时,还为其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媒介。

3. 传播过程互动化

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由单向、被动向双向、互动的转变。

(1) 受众表达观点更加自由。传统社会思潮的传播主要是运用单向性的传播模式,传播者和受众存在着天然的界限;但是在新媒体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受众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他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2) 社会思潮传播的互动性不断增强。新媒体促进了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受众可以通过群聊等方式参与话题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困惑;而社会思潮的传播者则针对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以影响受众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社会思潮的传播过程中,对于受众认可的观点,会经受众之手发表、转载;对于受众反对的观点则会引起与大家的讨论,这种互动性无疑加速了社会思潮的传播。微博与微信的评论区、留言区集中反映了社会思潮传播过程的互动化。

4. 传播时效高速化

传统社会思潮的传播主要借助于书籍、报纸、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等媒介。这种单向路径的定向传播范式存在“成本大”“周期长”“效果低”等特点,使社会思潮的传播受到限制。但是新媒体环境下,人们除了通过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获得信息外,还通过论坛、微博、评论等网络社区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使社会思潮的传播由单一式定向传播变为交互式双向或多向传播,大大提高了社会思潮的传播时效。一方面,社会思潮传播的周期大大缩短,从线上发表到线下接收实现了“一键送达”的“零时差”传播,省去了传统媒体复杂的制作过程,使社会思潮的内容一经发布,受众就可以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及搜索引擎上获取信息。另一方面,社会思潮传播的范围大大增加。分布式网络技术的运用使网络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且每个节点之间的联系是多向互通的,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节点上的人既是消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这种技术的优势还在于即使一些网络节点或局部网络受损,也不会使整个系统崩溃,显著增加了社会思潮信息传播的广度,扩大了社会思潮的影响范围。

二、新媒体视域下社会思潮传播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视域下社会思潮的传播具有双向效应,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传播的同时,也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主导权和话语权。

1. 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所谓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就是民众对一个国家倡导的意识形态的认同、接受和信仰。有学者依照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对抗、从属关系,将新媒体视域下的社会思潮分为3大类: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关联甚至相从属的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对立的甚至相对抗的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社会思潮[5]。其中,后两类社会思潮的传播比较严重地消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具体表现为两方面:①借助新媒体传播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一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它们有意地对其他社会制度进行有选择的、片面地呈现;在无形之中引导民众将“外来的美好”与“现存的问题”进行比较,催生对社会主义的不满情绪,甚至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质疑。如果这种疑惑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开解,则很有可能转变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否定,降低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②利用新媒体的个性化、“去中心化”“解构权威”等传播特点,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随意性、不完整性的拆解,使其意义不断地转换、歪曲甚至消解,以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妄图颠覆之。

2. 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所谓意识形态主导权,即“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信仰基础和影响力”[6]。然而,新媒体视域下社会思潮的传播使意识形态主导权弱化。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

(1) 依托新媒体进行传播的社会思潮会使对某些思想观念有共鸣的受众聚集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之中,受众将无视正面宣传,自动屏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且重构出其他意识形态,试图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中挤出。如此一来,新媒体平台中的意识形态由原来的一元主导变为多元并存,必将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2)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文化殖民”。有学者统计,当今网络上80%以上的信息来自美国,90%以上都是英文网页[7]。西方国家依托其对新媒体技术的垄断向我国民众宣介西方社会思潮,并将西式的自由、民主和人权作为“普世价值”向我国民众渗透,致使部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动摇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基础。

(3) 随着“非马”“反马”社会思潮在新媒体平台的汇聚和广泛传播,一些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逐渐淡化,甚至出现排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象。与此同时,“去意识形态化”的社会思潮在新媒体平台得到了广泛的认知认同,这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3. 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所谓意识形态话语权,即“控制社会舆论、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权力和能力。”[6]新媒体视域下社会思潮的传播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具体表现有两点。

(1) 新媒体的便捷性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控制力。传统媒体时代,政府拥有绝对监管权,它通过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严格管控传播内容,不给不良社会思潮可乘之机,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保持强大的说服力。但是,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时代,而且操作简单、门槛极低,社会思潮传播者只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就可以获得发布信息的权利,传统的监督模式无法对所有信息内容进行审核和有效监督,不良社会思潮便借监管漏洞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活动。

(2) 新媒体的广泛性削减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凝聚力。传统媒体是单一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采取严肃、稳定、规范的话语体系。而新媒体具有个性化广泛性的传播特点,这在提升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认同的同时,也助推了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受到消解和重构,这必将严重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引领力和凝聚力。

三、新媒体视域下社会思潮传播的引领路径

在新媒体视域下消除社会思潮传播的消极影响,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主要通过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主流新媒体平台及加强对社会思潮传播的管控来实现。

1.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具体表现为全体人民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的价值追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媒体视域下,要想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传播,首先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主导权,使人民群众认同、信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使之深入人心。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要适应新媒体的要求。一方面,要“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段、风格、话语来阐释、传播、宣传”[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成为人们头脑中、内心里的价值规范,还要促进其向行动的转化。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在内容上观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积极回答人民群众的思想困惑,在引导人民群众理性认识世界多元文化和不良社会思潮方面,发挥凝聚力和引领力。

2. 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主流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共享性、去中心性日益成为主流舆论与非主流舆论交锋的阵地,大大地增加了主流媒体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引领社会思潮的难度。因此,主流媒体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红利,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拓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媒体平台,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这里的融合发展,指的是以“互联网+”思维,引导主流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使二者能够优势互补,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融通;共同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格局,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不断壮大主流舆论。

(1) 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主流新媒体平台。如人民网、思想火炬、求是等微博,人民日报、红旗文稿、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浪新闻等App客户端,并在政策、资金、人才及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他们成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媒体平台。

(2) 提升主流新媒体的公信力。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充斥在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庞杂且良莠不齐,虚假信息层出不穷,这大大拉低了受众对新媒体的信任度。因此,主流新媒体必须有所担当,以身作则,加强对新媒体信息源的把控,提升信息质量。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和热点事件发生之时,主流新媒体要发挥舆论“压舱石”“定盘星”的作用,在第一时间发声,向大众提供最翔实可靠的新闻报道,报导事件真相,消除新媒体平台的谣言与杂音。如此,主流新媒体才能不断获得权威,才能在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交流交锋中赢得民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3. 占据新媒体意识形态话语权高地

在新媒体条件下,社会思潮的传播内容纷繁复杂,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消极观点充斥着网络,干扰视听,影响普通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仰。因此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依法加强网络空间传播内容的治理和研究。

(1) 加强网络空间传播内容治理。既要促进网络空间传播的内容充满活力,保障各个阶层都能合理表达利益诉求,避免“一管就死”的现象;又要促进网络空间传播的内容健康有序,加大力度跟踪审查,过滤不良信息,避免“一放就乱”的现象。

(2) 推进网络空间传播内容研究。社会思潮为扩大其政治影响,往往利用新媒体或公开或隐蔽的形式表达其政治主张;但其思想本质往往被表面现象遮蔽,普通民众很难一眼识破。因此,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对社会思潮的历史脉络、内容、特征等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进而揭示其传播内容的内在本质。

积极引导正确的社会思潮,继续发挥其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净化意识形态环境,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做到守住“红色地带”,压缩“黑色地带”,争取“灰色地带”,占据新媒体意识形态话语权高地。

4. 加强对社会思潮传播过程的管控

新媒体视域下社会思潮的传播更加注重对受众主体地位和价值的观照,使受众不再是没有发言权的“草根”,而成为社会思潮传播主体的一份子。这种每个人都是“舆论中心”的传播过程,促使网络成为一个动态开放的舆论场域。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急剧蔓延,严重冲击我国意识形态环境的稳定性。基于此,强化监管与调控,规范社会思潮的传播过程已刻不容缓。

(1) 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社会思潮传播过程的监管。互联网企业要致力于开发“电子守门人”技术,控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并通过在互联网主出口设定对访问的IP地址进行限制的方法,来规范网民登陆网站、检索信息、发表观点的过程;政府主管部门要以大数据为依托,全面跟进社会思潮网络舆论的进程,发挥网络舆情的保障功能,及时阻止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互联网企业和政府还要共同推动网络实名制的实施,加强对社会思潮传播者的认证,有效规范社会思潮的传播过程。

(2) 通过法律和道德手段加强对社会思潮传播过程的调控。“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一国家治理准则也同样适用于网络空间的治理。因此,加强对社会思潮传播过程的调控,一方面要不断地完善监管互联网媒体的法规,推进社会思潮传播调控的法治化进程;另一方面,要辅以道德手段,着力提升人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使人们自觉遵规守法,严守自律准则和良心操守,不做不良社会思潮的“搬运工”,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意识形态空间。

猜你喜欢

思潮视域受众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