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传统文化意蕴

2019-02-11龚一文吴日明吴健文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总书记传统改革

龚一文, 吴日明, 吴健文

(南通大学 a. 党委组织部, b.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c.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产党人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改革的重要地位、主要方法,构建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改革话语体系,增强了改革话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凝聚了人们的社会共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漫漫5 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与共产党人血肉相连,须臾不能分开。“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1]在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构建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亲近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领导人都十分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邓小平提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2]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内在结构发挥出来的精神力量,能转化成为吸引和凝聚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文化基础、文化心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根和魂”“基因”,并深植于人们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是当代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益参考,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传承之路的必然发展结果。因此,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

二、全面深化改革重要地位论述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的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使传统文化与重大现实问题相融相通,让改革话语入脑入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不日新者必日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在矛盾的推动下,社会发展变化表现为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渐进性与突变性的辩证统一,呈现阶段性特征。“只有象小学生那样了解历史的人,才会把事情想象成缓慢而均匀上升的没有‘飞跃’的直线”[4]。变革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发展呈现非连续性、突变性的特征。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革故鼎新的思想。“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商君书·更法》)等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吐故纳新、锐意进取的优秀传统。在我国古代,许多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审时度势,大刀阔斧地推行变法革新,兴利除弊,推动了社会进步,留下了千古佳话,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表明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常态。早在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富阳市调研期间曾引用明代思想家李贽的名言“昨日是而今日非矣”,指出制度和措施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过去合理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变得不再合理,以前行之有效的方案随着环境的变迁可能变得不再有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打破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找到那些“昨日是”而“今日非”的内容及时加以更新。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引用古语阐述改革的重要性。“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5]“不日新者必日退”出自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意思是说如果不能做到每一天都有进步,相对而言必然是每一天都在退步。古语用“每一天”来描述社会的发展,表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变革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不能保持“日新”就必然是“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出自汉代桓宽的《盐铁论》,意思是说明智的人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两句古语意在强调要根据时代条件的不同而改变工作策略和方法,要顺应形势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锐意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虽然是说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但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各项工作。

2.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许多旧的问题得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又会接踵而至。邓小平曾预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因此,只有锐意改革,及时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才能革除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弊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相反,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 500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6]“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出自汉朝刘安《淮南子·氾论训》,意思是说人们应该更加注重当下的实际情况,如果能够让广大百姓获益,则不必效法古代的规定;如果能够把事做得更加周到得体,也大可不必遵循旧的制度和规则。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这句古语阐述了改革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利于民”“周于事”,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社会制度才能变得更加完善。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相反,拒绝改革就是抱残守缺,自甘落后,最终将被历史淘汰。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引用古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重申改革的重要性。“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决心不能动摇、勇气不能减弱。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7]只有通过改革,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三、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述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

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体制机制中一些深层次的复杂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硬仗,就需要把古人的文明成果运用到当今现代化社会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传统文化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

1. 坚持正确方向与坚定信心相结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是有明确方向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因此改革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要坚定信心,在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困惑。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必然会遇到来自“左”和“右”的干扰,改革必须有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的政治定力。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7]着重强调了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屈原的《离骚》,表达了作者为追求国家富强,坚持高洁品行而不怕千难万险、纵死也无悔的忠贞情怀。“余心之所善”指明作者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九死其犹未悔”表明作者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借用屈原的诗句表达了改革要有正确的方向,同时在改革过程中要有政治定力,不畏艰险,敢于攻坚克难、迎难而上。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治国之道时引用“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来说明改革方向的重要性。“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出自《贞观政要》。唐太宗以隋朝灭亡为教训,认为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借此古语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改革不是改向,不能动摇根本。只有“根本”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稳步发展。

有了正确的方向,就要有坚定的信心;坚定改革决心与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相辅相成。“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9]改革决心来自于对改革正确方向的坚守,对人民利益的维护。早在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说:“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10]。正是坚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改革的根本目的,改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拥有强大的政治定力。

2. 制定措施与狠抓落实相结合——“非知之难,行之惟难”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实践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改变世界的活动。学用一致、知行合一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等方面的分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各项措施,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能够得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政贵在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历史上有许多空谈误国的教训,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此类误国之鉴,发人深省。”[12]针对有些领导干部搞形式主义、不抓落实的时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谁来落实”这副对联来进行说明,以此告诫党员干部不能仅仅依靠开会和发文件来抓落实。

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曾引用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论语解·序》中的“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来阐述知与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行之力则知愈进, 知之深则行愈达”意思是说人最初总是根据自己当时的理解来行动、来实践的,可是随着实践的深入, 人的知识会增长, 认识也会更加精进,而这种认识的深化又反过来让他的行动变得更通达、更有方向感。 “知”和“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 全面从严治党、扶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3. 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战略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思维方法。只有运用科学理论思维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要在整体上统筹谋划,避免出现局部化改革、碎片化改革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13]“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出自清末举人陈澹然的《迁都建藩议》,意思是说不以全局利益考虑问题,就难以筹谋得当局部之事。该古语从空间维度阐释全局目标与局部目标的关系。全局目标不明确,局部目标就无从把握。推进改革事业同样如此。“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协调,把握改革大局;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激发改革动力。”[14]要协同推进,形成要增强改革措施协调性的共识。改革的整体性、关联性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协同推进。当然整体推进并不等于同步推进。“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15]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重点突破,抓住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经济体制改革至关重要。如果在这个关键环节上改革能够取得突破,便可以极大地推动其他领域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5]6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纲举目张,以点带面,顺利推动其他领域的改革。

4.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需要不断地实践摸索。“摸着石头过河”是富含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推进局部改革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指导,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总结局部成功经验基础上加以谋划。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引用古语“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指明要加强顶层设计,改革者要综合各方面条件加以权衡。“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出自明代张居正写给巡抚吴环洲的一封信——《答宣大巡抚吴环洲策黄酋》。本义是指反复思考当下的条件,等到考虑成熟再去做,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可以做成的事情。这句话是说改革的条件要充分,时机要合适。相反,如果缺乏共识,改革就很难进行下去。习近平总书记还总结历史教训,阐明加强顶层设计、准确把握改革时机的重要意义,指出历史上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由于君主专制的弊端、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和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等问题,导致变法严重受挫,成效有限。2014年4月,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讲话,介绍我国发生深刻变革的现状时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1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出自老子《道德经》,意思是说天下的难事都是事情从容易之时逐步发展而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事情从细小的地方慢慢积累而成的。说明解决难事要从容易解决的时候布局谋划,做大事要从点滴之处做起,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这项伟大事业中,我们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了经验之后再推开,保证改革循序渐进地推行[17]。

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需要知古鉴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相结合,让改革话语入脑入心,人人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推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阔步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的动力。

猜你喜欢

总书记传统改革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改革之路
老传统当传承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