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2019-02-11.
.
高洁 译并审校
1 晕厥的病因
在正常的医疗情况下,患者未必有明确的晕厥史,但通常发生过一过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因此,首先应该确定患者是否真的失去意识,而不是假设其为晕厥事件并采取临床治疗措施。现在有很多情况会致使患者失去意识,可分为三类:① 创伤引起脑震荡(目前不是讨论的热点);② 非创伤相关病因,可进一步分为晕厥、中毒和代谢紊乱等;③ 假性TLOC,可能会让医师深感困惑,其中最重要的、最难诊断和告知患者的是心理性晕厥和癫痫。这些情况要么是真正的晕厥,要么是真正的癫痫发作,要么是类似TLOC的症状,但首先,我们需要警惕那些真正的晕厥。
本文主要关注真正的晕厥。晕厥大体上可分为神经反射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心律失常性晕厥、器质性心脏病等。这只是出于临床应用而作的分类,与疾病没有特殊的病理生理关系。神经反射性晕厥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颈动脉窦性晕厥和情境性晕厥(如咳嗽性晕厥、吞咽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很常见,且往往是医源性的,换句话说,是医生用药引起的问题。但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将它解释为基于某种神经学基础条件而发生的,如直立失败综合征。临床医师对这些潜在的情况至少应当有点兴趣和了解,从而既能治疗患者,又能在必要时将其转诊给合适的神经学医师会诊。引起晕厥的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缓(窦房结病和房室阻滞)、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和离子通道病等。令人惊讶的是,结构性心脏病(如流出道或流入道梗阻等)是晕厥相对不常见的病因,而栓塞可能是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至于晕厥的原因,确实是根据患者年龄而有所不同。如图1(引自文献[1])所示,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40~60岁的中年人群中,神经反射性晕厥所占比例很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直立性低血压或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比例升高。因此,老年人群才是上述两种疾病的高发人群,也是临床评估的重点对象。临床医师必须认真做好体格检查,结合晕厥病因的年龄分布和自己的直觉,判断处于相应年龄段患者发生晕厥最有可能的病因,尽可能提高评估的成本-效益比。
2 晕厥的危险分层及预后
对晕厥患者进行评估的目的是什么呢?临床上要百分之百地确定晕厥或晕倒的原因显然是不太现实的。笔者建议临床医师自信地评估预后并着手开展预防性治疗;除非对诊断很有信心,否则没有必要尝试治疗。整个评估工作的实质在于明确病因,随后的治疗通常就是水到渠成的了,尤其是对心律失常而言,更不用说神经反射性晕厥了。诊断目标是明确晕厥或晕倒的原因,以自信地进行预后评估,包括复发、损伤和死亡率的危险分层,以及患者及其家属教育和着手开展有效的预防性治疗。
根据Framingham的最新研究结果(见图2,引自文献[2]) ,心脏性晕厥患者预后较差。在15年的随访期内,心脏性晕厥患者的存活率低于正常人群,也低于血管迷走性晕厥及其他类型的晕厥患者[2]。需要注意的是,晕厥患者的预后不仅与猝死有关,还可能与事故和伤害有关。心脏性晕厥患者很可能发生猝死,但并非所有晕厥患者都会受到职业危害等伤害。心功能不全者存活率不容乐观,因而临床上应重点讨论心功能不全的诱因和必要的治疗方法,试图消除心功能不全。
不同的学术团体都制定了相应的晕厥诊断指南或专家共识。本文讨论的诊断方案来自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晕厥工作组,而笔者有幸多年参与其中。有别于传统做法,笔者建议在患者初次就诊时或急诊医生第一次看到患者时,就应开始对他们进行危险分层。除非彻底解决,否则危险分层将始终是一个研究课题。临床上,对TLOC患者可以开展一定的风险评估,目前来看,一周或一个月的短期风险评估开展得较好,但长期风险的评估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并非所有晕厥或跌倒的患者都需要住院治疗,因此,临床医师通常只是在不长的时间(如几周)内为患者提供咨询并作出诊断。当然,所有这些患者都需要接受相对恰当的风险评估。疑似晕厥患者的风险评估流程见图3(引自文献[3])。
临床医师可能会因某些临床发现而改变晕厥的诊断或治疗方案。为此,我们确实有必要对晕厥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以确定其是否应即刻住院治疗、是否应接受早期强化评估,并明确后续治疗的性质。从发病率和死亡率来看,晕厥患者的短期风险是什么?他们的短期风险(晕厥后30 d内)与死亡率、损伤和晕厥复发有关;长期风险则难以很好地界定,潜在疾病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晕厥的患者,其短期预后主要与晕厥的原因和潜在疾病的急性可逆性有关;长期预后则与治疗的有效性、潜在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有关,特别是心脏疾病或终末期疾病。目前,临床上短期风险评估做得相当好,但长期风险评估则不太理想。
D’Ascenzo F等[4]在一项荟萃分析中观察了晕厥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指标或预测因子,其中就有晕厥前的心悸症状(图4)。在跑步过程中摔倒的患者,其预后不良的风险指标非常高,运动后晕倒则风险较低。这些发现中的任何一项,包括存在结构性心脏病,都可能会影响医生的治疗策略,如是否让患者住院、是否要作住院后的最初评估等。对于未发生上述事件的患者,可着手进行门诊评估。实际上,这也能为医疗保健系统节省开支。美国每年在晕厥患者的风险评估上就要花费约50亿~70亿美元,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如果能应用更精准和适用性更广的危险分层,则可使开销减半。但是,发生哪种事件能使医生决定让患者入院(至少作为治疗的第一步)呢?如果他们没有心脏病、明显的心电图异常,或是如前文所述,未在运动中发生晕厥或严重受伤,也无诱发晕厥的社会环境,那么患者完全可以在家自己照顾自己。
3 晕厥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晕厥风险评估的辅助检查项目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先详细了解病史,而后再选择检查方法,如体格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监测;如有必要,需进一步做影像学检查(超声、磁共振)、电生理检查及视频脑电图等。对晕厥或昏倒患者,我们强烈建议医师详细询问病史,这将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否则最终只能徒劳地在黑暗中摸索。
目前,临床上有许多不同型号的很好的晕厥诊断工具,其中有一种常用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如果初步判断患者无须住院,那么至少可以使用这些工具来探查心律失常性晕厥或晕倒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生命体征监测未开放使用,例如,现有的监测系统尚不支持血压记录,但在不久的将来有望实现。这些系统中有不少可用于移动远程监测,以便患者将心律失常心电图传回中心站,继而传给医师进行读图和诊断。对于那些症状不是每天或每周发作,而是一年可能发作一两次的患者来说,可植入式监测仪的作用类似于移动远程监测。这些监测仪通常会持续监测3年或更长时间,对于识别罕见却严重的心律失常非常有价值。
总的来说,无论是家庭医生还是住院医生,无论是神经科医生还是心脏科医生,其晕厥的诊断率仅为50%左右。笔者在美国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5]如图5所示。笔者在欧洲同样参与开展了另一项抽样调查,结果与之相似。就我们对晕厥的评估和诊断率方面的期望而言,50%的诊断率显然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于有很好的监测仪,因此心律失常性晕厥最容易诊断。借助可植入式循环记录仪(implantable loop recorder,ILR),我们可以直观地做出诊断:图6A提示希氏束下端房室阻滞,图6B则提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因此,当记录仪监视屏上出现这样的心律失常事件,若能正确诊断,就可能通过起搏、消融或药物治疗来帮助这些患者;然而,对于很多晕厥患者,临床上仍无法提供理想的治疗方案。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测工具,神经反射性晕厥及其他相关事件难以监测。
Farwell等[6]对比了常规动态心电诊断监测与植入式循环记录仪(ILR)监测在晕厥评估中的成功率,结果表明患者或至少医生应用ILR进行诊断的能力显著高于常规动态心电监测。由此可见,对不要求立即住院的患者进行长期监测,无疑有利于做出诊断。从上述两个试验中还得出,与不接受ILR治疗的晕厥患者相比,经ILR治疗者疗效更好。见图7(引自文献[6]、[7])。这也是当前前瞻性研究的课题之一。
任何研究中所使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并非要遍试书本上的每一种方法。例如,ILR可提供晕厥时是否发生心律失常等信息,但若患者已植入起搏器或除颤器,由于这些设备自带心律失常记录功能,因此无须再植入ILR。对于初步评估后仍无法确诊的疑似VVS患者,可以尝试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而对于选定的晕厥患者,以及确诊或疑似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将他们转诊到神经科并接受自主神经功能评估,有助于提高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准确性。总之,所有检测方法都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HUTT对研究神经反射性晕厥等自主神经障碍患者有一定的价值,应有选择性地使用。由于试验结果有时难以解释,因此操作者需具备一定的经验。如图8所示,在HUTT期间诱导VVS时,血压在箭头处开始下降。HUTT中VVS的发作是相当典型的,但最重要的是上述观察是否重现了患者的症状?如果患者认为确实重现了症状,那么诊断正确;如果患者以前从未发生过这种情况,那么说明诊断方向错了。所以,我们将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在二者之间难以建立足够强的关联性,我们也应该尽量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考虑,并欣然接受相应的临床结局。
常规电生理检查的应用价值有限,大部分用于检查表现为晕倒或晕厥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不适用于无结构性心脏病人群。目前,自发性晕厥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尚不完全明确。长HV间期和可诱导的室性心动过速有待进一步研究。
4 未来展望
通过采取结构化临床路径,晕厥诊断成功率是可以提高的。结构化临床路径[8]在欧洲的研究中以及美国的很多中心非常重要,尤其是最近在梅奥诊所。采用结构化临床路径,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但能有效地明确病因,而且能大幅提高晕厥的诊断率。在一项来自意大利的EGSYS-2研究[9]中,在结构化临床路径下,晕厥患者的住院天数显著缩短、诊断率明显提高。
采用结构化临床路径或管理治疗单元对晕厥未来的诊疗很重要。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应当在医疗实践中运用和熟练掌握这一技术。诊断技术确实需要改进,也许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监测血压和心电图。现有的很多研究工作都是经验性的,而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能为晕厥患者的诊疗提供各方面的证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予以加强。
(图及参考文献请查阅对应的英文原文)
【致谢】衷心感谢福建省立医院的高洁医生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对本文进行了专业细致的审校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