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四个伟大”重要论述的哲学意蕴

2019-02-11刘元根

关键词:四个伟大伟大事业伟大工程

刘元根

(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汕头 501563)

改革开放以来,“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和“伟大梦想”依次提出,最后经习近平总书记汇集成一个具有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重大课题做出的科学回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来深入剖析习近平“四个伟大”重要论述所蕴含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哲学意蕴,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深刻领会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一、唯物论意蕴:“四个伟大”是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改革的进程相结合。习近平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62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在不同时代必定会产生不同的课题并需要作出相应的解答。“四个伟大”的依次提出和有机整体的形成正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体现了意识(思想)是对物质反映的哲学原理,具有唯物论意蕴。

(一)“伟大事业”的提出

1978 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实施了从农村到城市企业承包责任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序幕,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但是,之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建设的失利,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又经历曲折,因而我们必须重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我国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吸取东欧各国改革建设教训和反思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曲折经历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几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在1982 年党的十二大会议上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出了科学回答,那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3。这一科学回答是基于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时代课题的回应,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产物,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前进方向,实质上就是“伟大事业”的表述,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表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

(二)“伟大工程”的提出

上世纪90 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行。但当时国际上却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事件,国外共产党纷纷倒台,共产党的前途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共产党的执政考验遭受巨大挑战,我党的执政考验自然也受到了挑战。因此,如何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和如何搞好党的建设就成为当时党的首要任务。“怎样建设党”成为摆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面前的时代课题。对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面对国际挑战,科学把握时局,在1994年的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上对“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科学回答,那就是“这次全会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403这就从理论、宗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对党的建设提出了高要求高标准,要求我们的党既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又能始终走在前列。“伟大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党的建设的首次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中遇到的又一个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为“怎样建设党”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标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三)“伟大斗争”的提出

进入21 世纪后,我国经过20 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国际上,各国竞争空前激烈,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内,体制改革创新进入攻坚阶段,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协调、不够公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差距、减少贫富不均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较为艰巨。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的存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存在的新的实际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得好,我国可以继续健康稳定发展,否则,将会影响发展,甚至波及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就对我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怎样科学发展”成为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前的时代课题。对此,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4]143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胡锦涛同志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明确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5]622在这里,特别强调“伟大斗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这些新特点反映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实践中遇到跟以往不同的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斗争。“伟大斗争”的提出科学回答了实践中产生时代课题,告诉我们面对新的历史特点,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才能应对国内外挑战,才能科学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不够全面、不够协调、不够公平等新问题,这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伟大梦想”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总目标,明确了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深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2012 年11 月15 日与记者见面时发表讲话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对党、对民族和对人民的庄重承诺。2012 年11 月29 日,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说:“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6]36“伟大梦想”凝聚了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伟大梦想”的提出既合乎时代潮流,又顺应人民意愿,是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积极响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所产生的又一时代课题的回答,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我们党奋斗前行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历届主要领导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时代课题,通过总结经验,创新理论,依次提出了“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和“伟大梦想”。但作为一个具有辩证关系的有机整体,则是在十九大前后由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汇集而成。

(五)“四个伟大”汇集成有机整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建设成就卓然,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家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反腐败斗争已取得压倒性胜利;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总体进入小康水平。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根本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近年来,我们党和国家遇到的大事、难事很多,面对的国际环境异常复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繁重,各种矛盾风险挑战很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在新时代怎样进行伟大斗争破解国内外难题?如何建设伟大工程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怎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伟大梦想?这一系列问题涉及面广、关联性强,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因而必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统筹安排、协调处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纵览全局、高屋建瓴,在总结近5 年工作的基础上,于2017年7 月26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1]62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理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既详细阐述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各自丰富的内涵,又科学地阐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①在十九大报告第二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用了近一半篇幅阐述了“四个伟大”的详细内涵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可知,“四个伟大”已经汇集成一个有机整体。著名学者韩庆祥在《论“四个伟大”》中认为,“‘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伟大’。”[7]132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根本总结。”[7]133

习近平对“四个伟大”的汇集和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创新和社会历史发展方位的精准把握,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意蕴。

二、辩证法意蕴:“四个伟大”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辩证法主要揭示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万事万物总是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四个伟大”论述总结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8]12这一论述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是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又指出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之间具有辩证关系,既要重点建设伟大工程,又要协调推进,这就凸显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一)“四个伟大”辨证统一的体现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体现了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联系起来理解,贯通起来认识,明确其相互作用所在。第一,在逻辑上他们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伟大梦想”是目标,“伟大斗争”是奋斗精神,“伟大工程”是政治保障,“伟大事业”是旗帜道路。虽然他们强调的是不同方面,但他们之间所具有内在逻辑联系是清晰的,目标激励奋斗,奋斗依靠领导,旗帜指向目标。第二,在内容上他们之间是相互贯通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而展开的,在内容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各个领域彼此贯通。第三,在实践中他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中国共产党是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领导力量和主心骨,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在实践中也能促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顺利进行。在“伟大梦想”的指引下,“伟大斗争”和“伟大事业”进行的顺利,也能助力“伟大工程”的建设,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二)“四个伟大”重点论的体现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重点论”的体现。“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伟大工程”是“四个伟大”的根本和核心,是其他“三个伟大”的政治保障。在新时代,用高标准高要求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完善、更加健康、更加廉洁奉公,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应对世界国际国内风起云涌的各种重大风险和多种考验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带领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方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因此,抓住“伟大工程”这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就是抓住了根本和关键,才能确保政治坚定、思想统一、组织有力、纪律严明,带动其他3 个“伟大”顺利推进,最终实现“伟大梦想”。

(三)“四个伟大”两点论的体现

“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是“两点论”的体现。“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我们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开展多种多样的复杂斗争,才能使伟大工程更加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探索、创造、积累起来的,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确保我们推进伟大工程的方向明确、步伐坚定、举措有力、效果显著。实现伟大梦想,使国家走向富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夙愿和梦想。为此,无数仁人志士肩扛重担、洒热血,英勇顽强做斗争,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和努力,但未能改变命运。唯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领导我们进行顽强的斗争,终于使我们国家摆脱了外国列强的奴役,推翻了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伟大梦想,这就为伟大工程的推进提供了清晰目标,夯实了党的建设基础。所以,“四个伟大”必须同时开展,彼此照应,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才能全面得到发展。

“四个伟大”是一个蕴含着“重点论”和“两点论”的辩证关系的统一整体。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曲青山撰文指出:“它们首先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关系。”[9]42因此,我们必须重点建设好“伟大工程”,善于抓主流、看大势、顺趋势,在推进“四个伟大”的进程中,还必须兼顾其他3 个“伟大”,全面协调。

三、认识论意蕴:“四个伟大”是砥砺奋进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0]9意思是说理论具有指导作用,能够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程恩富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四个伟大’,指明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党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前进的方向。”[11]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新思想引航,习近平“四个伟大”重要论述为我们的新征程提供了行动指南,体现了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原理,具有认识论意蕴。

(一)“伟大斗争”提出了奋斗姿态,指导我们“怎么干”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涉险滩,“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8]11“许多新的历史特点”指的是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动、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风险大考验多,挑战性强等等。如何进行新的伟大斗争?习近平告诉我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8]11对进行伟大斗争提出了既要“更加自觉”又要“坚决斗争”的要求。我们要更加自觉站对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在言行举止方面自觉对照党纪国法、自觉学习理论、自觉坚定反腐立场、自觉投身改革创新、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利益,这是进行伟大事业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体现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我们更要与“腐败分子”、国内外极端势力、分裂势力以及各种负能量做坚决斗争,扫除前进路上的拦路虎,清除改革征程上的顽瘴痼疾。凝聚团结奋斗的力量,才能健康、稳定、持续、顺利开展伟大斗争。

(二)“伟大工程”明确了党建要求,指导我们“怎么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成效卓著,政治风气明显好转,但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斗争艰难曲折、长期复杂、尖锐又严峻,我们就必须推进伟大工程的建设,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发展。对此,习近平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始终过硬”和“强大战斗力”的要求。党自身始终过硬是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关系党的建设全局,因而我们党必须以自我革命的果敢勇气,自我净化的巨大决心,不断自我完善,强化问题意识,找准解决突出问题的着力点,有效破解各种难题难事,把党建设成为始终有信仰、理论水平高,在政治领导、群众工作、改革创新、驾驭风险等方面具有过硬本领,不断提高信仰的吸引力、理论的引领力、政治的领导力、改革的创新力、群众的组织力、强大的战斗力的党,指导我们完成伟大工程。

(三)“伟大事业”强调了发展的主题,指导我们“干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难探索、努力进取和奋勇拼搏而取得的辉煌成就。进入新时代,面对更加严峻的形势、更加艰巨的环境,如何顺利推进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12旗帜、道路和方向问题是关系到伟大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前途。因此,对待伟大事业,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在认识上不得含糊,在旗帜上不得动摇,在道路上不得犹豫,在方向上不得偏离。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还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全面贯彻落实“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勇于改革创新、敢于担当责任,勤于实干苦干,扎实推进伟大事业。

(四)“伟大梦想”指明了奋斗目标,指导我们“干成什么”

中国梦是伟大的梦,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于一体的目标。伟大梦想把人民幸福作为最终的归宿,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价值追求。如何实现伟大梦想?习近平明确指出要“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努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8]12。这告诉我们,实现伟大梦想,首先要有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力量的组织者和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必须依靠党的坚强领导进行顽强奋斗来努力实现伟大梦想,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其次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举全国之力,凝人民之心,聚磅礴之力,发挥14 亿人的智慧和力量,鼓足追梦动力,汇集起无比强大的磅礴力量,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个伟大”的重要论述,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指导我们砥砺奋进,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始终践行群众路线,推进伟大梦想的实现。

四、唯物史观意蕴:“四个伟大”践行群众路线方略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6]40“四个伟大”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纪亚光撰文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12]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伟大梦想。

(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伟大斗争

历史证明,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力量,对历史变革、社会发展和进步起决定作用。我们党诞生以来,一直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进行抗争,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最终取得了全国胜利。我国改革开放40 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是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现在,我们进入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依靠人民,团结群众,充分发挥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用人民的力量构筑面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坚固堡垒,用人民智慧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层层障碍和顽固势力,伟大斗争才能取得彻底胜利。

(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建设伟大工程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性运用到党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探索出的一条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建设至关重要,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和未来的发展,群众路线是致胜法宝。十八大以来,我党在反腐败斗争中同时进行廉政教育,贯彻执行“八项规定”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系列活动,坚决反对“四风”;对党员干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提倡严格自己,为民实干;推进全体党员“两学一做”,提高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几年来,这些廉政教育活动有效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改善了党的政治生态。同时,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挑战,单靠我们党自身的力量来应对,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戴,才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好地建设伟大工程。

(三)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推进伟大事业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使命担当,是建设好伟大事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最大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8]14我们党一切为国家、为人民利益执政,没有私心杂念。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是党执政的根本和宗旨,以民为本,勇于向人民负责,坚决维护群众利益,善于谋民生福利,勤勉解决群众疾苦,以解决群众最为切身的利益为重点,切实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我们推进伟大事业,就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宗旨,始终做到为民谋福利、谋利益,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利益实现伟大梦想

无产阶级政党自开始就确定了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政治任务。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0]41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政治任务。中共一大决议明确宣示“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13],中共二大宣言强调“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14]。在党的纲领指引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始终以解决农民土地为抓手,打土豪,分田地,得民心,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以改善提高广大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目标,百姓的生活从温饱走向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洞察世界局势,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为一体的伟大梦想,把人民幸福作为伟大梦想的落脚点,这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一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

结语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主题,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把“四个伟大”汇集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全面系统论述了“四个伟大”的内涵及其之间的辩证关系。“四个伟大”的提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原则,这告诉我们理论创新必须依据实践,从实践中寻找问题,科学决策,才能在工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四个伟大”重要论述蕴含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用辩证思维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难题和矛盾,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四个伟大”内涵丰富,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新实践之中,对指导我们践行党的历史使命提供了行动方案,是我们砥砺奋进的行动指南,这就启示人们要勇于创新理论,善于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四个伟大”重要论述,集中凸显了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理念,要求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才能实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的伟大梦想。习近平“四个伟大”重要论述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党的历史使命进行了战略部署,吹响了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号角,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进的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四个伟大伟大事业伟大工程
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读周恩来《过好“五关”》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
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深刻理解推进党的建设要一以贯之
“四个伟大”是一个顶层设计
新的中国时空到来了
“四个伟大”:治国理政的大逻辑
推进“四个伟大”实践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精神开启党校发展新征程
“四个伟大”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