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状与重构

2019-02-11苏雪梅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英语教材跨文化

苏雪梅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037009)

在我国英语教育中,通过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大量的英美文化的输入,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了解了英美国家的文化,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然而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体现在目的语语言及文化的教育上,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教育常被忽略。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中国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有限,无法用英语准确地介绍中国文化,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关注“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并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从丛,2000;张为民、朱红梅,2002;张淑辉,2014;周岐山,陈刚,2015;柏涛,2016;刘全花,2017),[1-6]然而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中国文化英语教育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教育的理论和应用成果研究还相当不足。正如刘润清(2000)指出的那样,国内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研究“零散罗列现象为多,整体系统研究居少;低层次概括为多,高层次的抽象居少;实用性建议为多,理论建树居少”。[7]因此,对大学英语中“中国文化失语”有必要做进一步较为全面的研究,以期对跨文化交际中中外文化失衡的重构提出应对策略。

一、中国文化失语现状

为了解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状,我们专门设计了问卷和调查表,在师生中进行了调查访谈。根据调查,中国文化的失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国文化意识和知识储备的缺失 由于受到外语教育大环境的影响,高校师生普遍不太重视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他们的中国文化意识淡薄,更缺少对中国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内涵的深刻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多地关注西方文化,中西文化导向失衡。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有限。尽管英语教师大多是文科出身,他们的英语文学和语言学的专业知识丰富,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系统学习和全面了解。在教学中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对英语知识和英美文化的输入,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相对薄弱。特别是理科生在中学时忙于应付高考,很少注重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积累,更谈不上用英语去表达了。在大学期间他们在英语学习上更多的关注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西方文化。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文化观,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一些学生对西方“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的了解要比对我国的“寒食节”“七夕节”“上元节”等传统节日的了解更深刻。这些都体现了高校师生中国文化意识的淡薄和知识的局限性。

(二)英语教材和课程设置的缺失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材中很少关注中国文化,也少有专门的中国文化英语教材。据统计,2015年之前出版的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大多是原汁原味的国外原版资料,如许多学校所使用的《新编大学英语》(第三版2012年)、《新标准大学英语教材》(第一版2012年)和《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四版2014年),这些教材内容几乎都是关于英美国家方面的,而很少涉及到中国元素。同时高校英语课程中也少有中国文化英语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根据项目组的调查,截止2017年,在山西省25所本科院校中,只有2所学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有关“中国文化英语教学”方面的选修课。中国文化英语教材和课程设置的缺失必然会导致教育内容的缺失。

(三)考核和评估的缺失 多年来,从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到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考查,很少有关于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试题。尽管从2012年起,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设置了对中国元素的翻译试题,分值占15%。但考试的反向作用还很有限。特别是在大多数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中基本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师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依然不重视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

二、重构策略

针对大学英语中“中国文化失语”现状,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重构跨文化交际中中外文化的平衡。

(一)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心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和执行者,教育的改革始于教师,因此要改善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状,首先要改变教师观念,增强他们的中国文化意识。王宗炎老前辈(1998)曾告诫我们:要正确客观地看待本国和他国的文化和语言,既不能有自高自大的民族中心主义,也不能有惧外心理,认为人家什么东西都比自己的好。他还强调:“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交流,而不是单一方面的学习。”[7]英语教师肩负着教授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便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的神圣使命。教师要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有英美文化的输入,同时也要有中国文化的输出,才能体现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因为“两种文化相遇,只有区别,没有优劣。”[8](P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声音和色彩,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许多人都仰视英美文化而忽视本国文化。通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学习,培养和提升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也有利于维护文化安全。

(二)提高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 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Hall(1959:29)[9]指出:文化所隐藏的远远多于所揭示的,就连本国人也未必能全部弄清楚文化所隐藏的内容。伴随着中国的崛起,更要对中国文化做好阐释,因为用西方的思想很难解释中国。[10]否则的话,就可能像余秋雨(2012)[11]所比喻的那样:现在的中国就像一个突然出现在世界闹市区的巨人,由于周围的人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对这个巨人会感到恐慌。因此需要做好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培养出色的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前提是教师首先要具备足够的中国文化素养。

针对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中国文化知识的缺失,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进行培训,如自学、参加各种线上、线下的研修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研讨会,甚至可以去听其它专业课程,如中文专业开设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和品格塑造,从而更好地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三)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 在2007年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12]和2015年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13](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之一是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现在有些教材开始增加了有关中国文化的元素,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在每个单元的text A后的练习中,有一个汉译英练习题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发展、人文景观等内容的。这虽比过去有了不少进步,但还满足不了学生实际需求。希望有更多的教材可以尝试在课文中或其他练习方面增设中国文化元素,这样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教材,以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增加教育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便系统地教授中国文化。

《指南》[13]还指出:“各高校可根据需要开设不同级别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也可在通用语言课程体系内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在完成大学英语的基本要求之后,可为学生开设选修课,以期达到较高要求”。因此高校可以为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英语教学”之类的选修课,设置学时为一学期,每周两课时,至少两个学分。涉及的教学内容力求广泛,这样学生在选修学分的同时,也提高了跨文化意识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能力。

(四)有效输入和评估手段 近年来,各学校有逐渐减少大学英语学时的趋势,因此中国文化英语教育的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多种教育途径来弥补课时的不足,达到对中国文化和英语表达的有效输入。除了让学生们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中有关中国文化英语节目,教师还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超星学习通“平台和各种APP学习软件等,向学生推送有关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表达的MCCO(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教师制作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翻转课堂、微课等,这些都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学生们可以利用课外碎片化的时间接触到课堂教学无法涉及到的学习领域和知识,且能寓教于乐,学习起来相对轻松愉快,输入效果好。也可组织课外活动,如用英语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竞赛、spelling bee、演讲,用英语表演中国戏剧、小品、朗诵等各种活动,通过这些趣味性和实用性很强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实战中提升他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为保障学习效果,除了注重在期中、期末考试中要有一定比例的有关中国文化试题之外,还可以在各种学习过程中设置平时成绩的记录,来加强过程性评估。除教师评估之外,也可采用同伴评估、网络评估等多种评估模式,通过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以期有效地评价和最终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三、结语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要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只注重目的语文化输入的大学英语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求。培养师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教材改编、课程设置和多样化的输入手段和评估方法,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这才是解决大学英语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和重构中外文化平衡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英语教材跨文化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
Textbook Analysis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