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凿齿习俗内涵与原因刍议

2019-02-11刘迎秋

关键词:习俗观点牙齿

刘迎秋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001)

一、凿齿的文化内涵

凿齿,俗称拔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还有断齿、打牙、折齿、摘齿等不同说法,以凿齿最为常用,因为古代牙和齿是有区别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牙较大于齿。”[1]这里说的是古代“牙”指的是臼齿,“齿”指的是门牙,正好和现在说法相反。因此凿齿涵义是,古代以至近现代的相关居民故意地敲断或拔掉口腔中某些特殊部位(主要是上门牙)的健康牙齿的风俗行为。另外,凿齿还常常用来指代配饰有像凿子一样牙齿的野蛮民族。

根据史料记载,凿齿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奇书《山海经》中,并且有多次记述。如《山海经·海内南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墟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2]说的是远古时代的后羿同居住在南方沼泽地区的食人怪凿齿发生的一次大战。凿齿长着像凿子一样的长牙,手里还拿着矛和盾。后羿是神射手,在激战中用弓箭一箭射中凿齿心窝,结果了凿齿。

又《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人曰凿齿,羿杀之。”[2]此外,《淮南子·本经训》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3]众所周知,《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关于古代神话、地理、历史的志怪奇书,里面有很多神话传说看起来荒诞不经,但根据历史学家考证,有些神话传说也是多少能反映出部分真实的历史,如女娲造人体现了母系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实况,大禹治水体现了远古时代真实发生过的一次大洪水。那么后羿诛杀凿齿又代表着什么呢?

王国维在研究出土材料的过程中,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即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4]这开启了历史研究的新思路。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实物可证明,凿齿风俗最早至少可追溯到8000前的新石器时代,兴盛于山东北辛文化中期(前5440~前4310年)和大汶口文化时期(前4300~前2500年),至山东龙山文化末期逐渐衰落(前2410~前1810年),大体上同母系氏族制度兴起并衰落的时间重合。因此,据《山海经》中的描述,我们可以作两方面的设想:一是神话中被妖魔化的食人怪凿齿应该是中国某个落后文明的部落,后羿与凿齿的战争,也许体现了不同文明程度部落间的兼并战争。二是对这场战争的描述,也许是代表父系社会制度的后羿同代表母系社会制度的凿齿部落开展的斗争缩影。

二、凿齿的习俗特点

凿齿习俗虽然传布范围广,传布时间长,但如果仔细对其进行研究,根据相关考古资料以及近代相关文献记载,可发现凿齿行为是有规律可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开始凿齿的年龄多在青春期。开始凿齿的年龄基本上都在青春期进行,即13-2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不仅牙齿已经更替完毕,而且身体的“性特征”变化也最为明显。对照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在近古和近现代,我国岭南及西南地区的黎族、僚族、仡佬族以及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最小的凿齿年龄多在14~15岁。这体现了凿齿这一习俗强大的稳定性,可以看出,凿齿习俗与人体性发育过程之间是戚戚相关的。

二是凿齿的性别没有明显差异。早期男女凿齿比例大体相当,如根据前人研究,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大都保持在70%以上,没有明显差异,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依旧如此,如台湾高山族、大陆仡佬族男孩需要先凿掉门牙两侧的两个牙齿,类似于当做聘礼或者表示忠诚,之后女孩在出嫁也会凿去上颌两侧门牙,两人互换并珍藏对方的牙齿,作为爱情的信物和专一的标志。

三是凿齿的牙齿选择有着固定性。基本上严格限制在上颌三个齿种,即上中门齿、上侧门齿和犬齿,很少涉臼齿和下颌各齿,而对于上颌三个齿种,更多的是拔出侧门齿,占到总数的8成以上。据韩康信、潘其风研究,早期拔牙形式左右对称的占绝大多数,占9成以上。这应该是为了看起来更美观,同时让他人能够在自己张口的时候就可看到,而且又不会对啃咬功能损害太大,这种凿齿的方式也一直延续至今。

三、凿齿的由来探析

我们知道,风俗是一定区域的人民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习惯。它们或关于生老病死、或关于衣食住行、或关于宗教信仰,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周礼》有云:“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5]也就是说,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差异,称之为“风”;由于人类社会本身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习惯的差异,称之为“俗”。那么,凿齿习俗产生的原因是风,还是俗;此外,相对于现代社会,远古的人们应该比我们更需要牙齿,何故他们会选择拔除健康的牙齿?它又是怎么发展来的呢?关于凿齿的由来,前人作过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源于生殖崇拜 这种观点认为,凿齿产生的时代与生殖器崇拜产生和发展时期相重合,从生殖崇拜对凿齿风俗来源进行分析。朱狄先生根据一些少数民族的“气从缺齿之处入”的传说推衍出“原始人类之所以要凿齿是和一种原始的生殖信仰有关,它使一种类似‘气’的神秘物质进入妇女体内而促使她怀孕。至少在我国的一部分地区,凿齿习俗的产生其根源在于它是一种生殖巫术。”[6]

(二)源于巫术敬畏 这种观点认为,原始居民认为精气是从口进入体内,慢慢幻化成人形,再从女阴中生出,而女阴中会长有牙齿阻碍生育,因此有“口阴一致”和“阴生齿”的传说。但事实上女阴中并无牙齿可拔,那么拔掉口中的牙,也就象征着拔掉了女阴中的牙齿了,“阴生齿”就能被破解。匡吉曾指出:“人类通过拔牙这种巫术手段,获得了一个希望得到的结果——既保持了女性繁育的能力,又消弥了其毁灭的能力。这就是拔牙产生的真正原因,亦即拔牙的巫术意义。”[7]

(三)源于图腾和祖先崇拜 这种观点认为,为了让图腾和祖先顺利的从口中进入到体内,来保佑自己的族群,需要凿下牙齿给他们开辟出一条道路。正如陈星灿所说:“拔出的牙齿一般都是门齿,拔牙给人带来的痛苦从而引起的昏厥不仅有利于图腾或祖先的灵魂进入体内,而且拔牙后的空隙给他开了一道畅通无阻的门,灵魂藉此才能安全进入体内。一旦灵魂入体,受礼者便安全地‘诞生’了”。[8]

(四)源于神灵崇拜 这种观点认为,凿齿是为了祭祀神灵,“民以食为天”,作为进食最重要的利器便是牙齿,原始居民为了显示自己对神的忠诚,便凿下自己最宝贵的牙齿献祭于神灵,以祈求神灵佑护,希望神灵能够赐予更多的食物。对此,刘慧解释说:“拔牙习俗的形成,说到底是一种献祭行为所形成的礼俗,所表现的是对自然的神灵的祭祀,这也是有别于其它时期、不同地区拔牙习俗的区别所在。拔掉牙齿必然影响口腔功能的发挥,而处于对神灵的敬畏又不能没有行动。拔掉两个侧门齿,即不严重影响啃咬功能(如拔掉门齿则不然),又很容易显示,即一开口就能明显的表露给神灵、表露给同伴。”[9]

(五)源于同族认可 这种观点认为,古代进入青春期后的男孩、女孩在凿齿以前,都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同族人,只用通过像其他部族人一样凿去特殊部位的牙齿,在同族人的见证下举行凿齿仪式后,才能真正成为氏族部落的同族成员。

(六)源于成年标志 这种观点认为,凿齿象征着成年,是部落成员的孩子转变为成年人的标志,结合凿齿发生的年龄,这种说法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陈星灿先生说:“考察现在很多仍存在凿齿习俗的民族,尤其是那些奉行图腾制的民族,孩子们到了青春期,按习俗都要举行成年礼。其最常见的作法之一就是假装杀死已到青春期的孩子又使他复活。”[8]另外,中国早期的文献《管子·内业篇》也有关于凿齿象征着成年的记载:“昔者吴干战。未龀,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10]这里说的是吴国与干国发生战争,干国有规定,没有换牙的人不能参军,国子这个孩子为了保卫祖国,打掉了自己的牙齿,以示自己已经开始换牙,成为成人,从而有资格保卫祖国。

(七)源于婚姻制度 这种观点认为,凿齿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婚姻制度规定的要求。通过考古统计发现,凿齿的年龄大都开始于14岁以后,也就是开始性成熟的青春期,鉴于古人寿命较短,一般到了青春期便可以婚配嫁娶,如果想取得婚配嫁娶的资格,就需要在众人的见证下举行凿齿仪式,作为部落成员获得婚配资格的标志。韩康信对此也作了充分的说明:“从拔于施术年龄特点来看,它是在个体进入性成熟的转折时期进行的。这种生理发育的转折阶段自然也是容易被原始时期居民感觉到的,因而也容易成为严格的氏族生活中拔牙风俗所依循的可靠生理标志。根据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拔去一对上颌侧门齿的原义仅表示氏族成员获得婚姻资格。”[11]此外,在相关的文献记载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说法,如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女既嫁,便缺去前齿”。[12]另元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土僚蛮。叙州南、乌蒙北皆是。男子十四五则左右击去两齿,然后婚娶。”[13]

(八)源于丧葬制度 这种说法来自于对仡佬族的文献记载,据明田妆成《炎缴记闻》记仡佬“父母死,则子妇各折二齿投棺中,以赠永诀也。”[14]清代陆次云《峒黔纤志》也有类似记载:“打牙,仡佬父母死,则子妇各折二齿投棺中”。[15]之所以拔牙毁齿,是因为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全都来源于父母精血,所以当父母去世,应以牙齿代替自己到冥间以尽孝道。

(九)源于美化装饰 这种观点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审美特点,虽然有些审美在今天看来很是荒唐,就像明清时代女人以痛苦的裹小脚为美,凿齿也一样。严文明也曾指出:“凿齿这种风尚极有可能是与审美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否则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到青春期才实行。”[16]另外,晋张华在《博物志》也有记载:“僚妇生子,既长。皆拔去上齿各一,以为身饰。”[17]再如北宋乐史在《太平寰宇记》记载:“夷僚生子,长则拔去上齿加犬齿各一。以为华饰。”[12]都说明了凿齿在部分少数民族中的美化装饰的作用。

(十)源于毒病预防 这种观点认为,在农耕文明以前,古人经常以野果为食,很容易吃到有毒的野果,或者是在丛林里容易中瘴毒及箭毒,中了毒的人往往会紧咬牙关,无法灌药施救,因此慢慢产成了提前凿齿的风俗。根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又有乌武獠,地多瘴毒;中者不能饮药,故自凿齿。”[18]

(十一)源于战争需要 这种观点认为,古代各部落经常发生战争,为了在战斗中表现自己的凶狠、勇武,往往凿掉自己的牙齿,并镶嵌獐子、野猪等动物的獠牙,扮作青面獠牙的恐怖模样以震慑敌人,因此这类原始民又被称作“凿齿民”。山东龙山文化遗址、湖北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址等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出土的獠牙玉雕人头像也从侧面支持了这种观点。王晖在《古凿齿民写照:史前獠牙人头像玉雕属性考》一文中也对此观点作了详细考证。[19]

(十二)源于模仿动物 关于模仿动物也有两说,一是说为了模仿食肉动物,凶悍无比的食肉动物是当时人类最大的威胁,它们最大的武器就长齿利爪,因此很多原始部落都将豺狼虎豹当做自己的图腾,并拔去自己的牙齿,镶嵌上它们的长牙,以显示自己的威猛。如臧振先生在书中所说:“古人手握獠牙或佩戴獠牙,有显示威武、辟邪等作用,或有更深层的含义。”[20]因此这种观点和战争说有相通之处。

另一种说法是模仿的食草动物——牛,这种观点认为在农耕文明时代,牛对当时的人类生产劳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多原始部落都把牛作为图腾,并当做神来崇拜。古人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牛是只有下门牙没有上门牙的,因此以牛为图腾的原始部落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崇拜之情,渐渐发展出凿去上门齿的习俗。

(十三)源于消除婚前秽气 这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中,结婚的双方都有可能将自己身上携带的秽气带入对方族群里,或以生病等形式伤害对方,婚配前拔去牙齿是自我“洁化”的巫术行为,以消除秽气,这类似于现在一些地方结婚过门前女方的跳火盆去秽气的习俗。因此王政对此解释说:“婚配前男子或女子除去自己的门齿或犬牙,正是一种消灭自我‘克人’性从而‘祥化’己身的具体做法。”[21]这种婚前凿齿去秽风俗一直延续下来,如三国时期吴国沈莹在其《临海水土志》:“与作夫妻,同牢而食,女已嫁皆缺去上前一齿。”[22]清代田雯在《黔书》一书中也有类似记载:“(仡佬族)女子将嫁,必折其二齿,恐妨害夫家也。”[23]

(十四)源于爱情约誓 这种观点认为,凿齿源于男女之间以不会再生长的恒齿作为定情信物,以表示对彼此永远忠诚。现代人结婚的时候也会在众人的见证下交换定情信物,也许就是这种习俗的存留。如清郁永河在《裨海纪游》一文中指出台湾原住民:“女择所爱者,乃与挽手,挽手者,以明私许之意也。明日女告其父,召挽手少年至,凿上腭门牙二齿授,女亦二齿付男,期某日就妇完婚,终身归以处。”[24]清黄叔敬在《台湾使槎录·番俗六考》一文中对台湾凿齿习俗作了更明确的解释:“成婚,男女俱去上齿各二,彼此谨藏,以矢终身不易。”[2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于凿齿的源起是有不同的见解的,如果对上述各学者关于凿齿的源起进行梳理,我们可知,凿齿习俗的产生是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由此可看出,虽然凿齿现象的产生多多少少地受到环境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由于人类社会本身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习惯的不同,更多的是一种“俗”,从生殖崇拜说到巫术敬畏说,从图腾和祖先崇拜说到神灵崇拜说,无不体现出这特点。根据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凿齿习俗在原发时期的原因是比较单一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其他种种说法可能是后来衍变出来的,越是到了后期,原因就越复杂,如有了生殖崇拜,从而产生了对生养自己的先辈的崇拜,进而产生祖先崇拜;有了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细致观察,从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和对自然界的各种神灵的崇拜;有了部族文明的不断发展,从而产生了同族认同和婚姻制度等等。

凿齿习俗不仅曾经广泛地分布在我国及世界各地区原始居民中,而且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一直延续着,对凿齿习俗的特点及其源流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先民的文化变迁,而且有利于掌握我国民族的起源、迁移和融合问题。总之,凿齿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流传时间如此之长,流行地域如此之广的风俗是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研究的。

猜你喜欢

习俗观点牙齿
观点
可怜的牙齿
如何保护牙齿?
爱护牙齿要注意的事
业内观点
怎么保护牙齿?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