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安全管理措施对精神科患者意外风险因素的预防分析
2019-02-11张焱
张 焱
(江苏省南通市紫琅医院二病区,江苏 南通 226006)
品管圈活动多为自发形成,在护理过程中将工作质量和效率作为护理目标,工作性质具有互补性和相近性特征, 而精神科收治患者较为特殊,一旦护理出现疏忽,极易引起风险事件。本研究旨在探讨品管圈活动安全管理措施对精神科患者意外风险因素的预防,特收集我院精神科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精神科收治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2~61岁,平均年龄(46.5±4.2)岁;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7.5±4.0)岁;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资料表现相近,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安全管理,管理内容含制度工作、急救物品、安全环境、人员素质、预见性管理等;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安全管理,具体措施如下:建立品管圈小组。小组人员控制在10人左右,负责人由护士长担任,其中2名护理人员负责讨论会议记录,2名护理人员负责对讨论内容进行审阅,所有小组成员商议活动时间、圈长及圈名。小组讨论。对意外风险因素进行讨论,根据意外风险因素可行性、急迫性、护理人员能力及患者护理需求,确定护理目标、主体,制定完善的护理活动计划,并针对意外风险因素制定防范改进措施。意外风险因素原因分析。采取鱼骨图、头脑风暴法、评价法对意外风险因素进行分析;a.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缺乏意外风险因素预防意识,在服务中未主动发现意外风险因素,护理时不仅巡视不到位,且操作时未按照规范操作。b.患者及家属原因。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加之病程长,住院时间长,容易出现各类并发症。预防对策。医院管理者应加强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的完善,加强患者病情评估,提前对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实施交接班制度,特别是就餐、易疲劳、换班等较为繁忙的时间段,更应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多和家属沟通,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让患者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识;再品管圈讨论中不断总结护理中漏洞和欠缺,并进行改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意外风险因素发生情况,含未按时返回病房、未按照规定陪伴如厕、规定外探视、楼道无人值班、床单位存在危险品等[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做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40例):3例(7.50%)未按时返回病房,6例(15.00%)未按照规定陪伴如厕,4例(10.00%)规定外探视、6例(15.00%)楼道无人值班、8例(20.00%)床单位存在危险品,总意外风险因素发生率为67.50%;观察组1例(2.50%)未按照规定陪伴如厕,2例(5.00%)规定外探视、1例(2.50%)楼道无人值班、2例(5.00%)床单位存在危险品,总意外风险因素发生率为15.00%;观察组总意外风险因素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精神科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较于普通患者,精神科患者意外风险发生率明显更高,而许多患者家属因对疾病知识不了解,加之,担心患者病情,一旦患者住院期间出现风险事件,则对医院管理能力、医疗技术产生怀疑,引发护理纠纷,增加精神科患者护理难度。品管圈活动安全管理属于新型的一种护理模式,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召开品管圈讨论活动对精神科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讨论,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2]。同时,加强家属教育获得家属的支持和理解,提高医院管理规范性、合理性,提高护理质量[3]。本研究对我院精神科收治的80例患者采取常规安全管理和品管圈活动安全管理,结果显示,实施品管圈活动安全管理患者总意外风险因素发生率明显比常规安全管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患者护理中,医院可采取品管圈活动安全管理措施,降低意外风险因素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