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L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规范行为及不良事件的作用分析
2019-02-11徐莹萤
徐莹萤,陈 萌*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SHEL模式顾名思义,即软件(Soft)、硬件(Hard)、临床(Enviroment)和当事人或有关人员(Litigant)翻译成英文后单词首字母的缩写。该模式是一种最新投入临床试验的事故分析法,通过结合多种因素,在分析后以事实为依据采取改进后的对症处理措施[1]。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与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旨在分析对急诊危重患者应用SHEL模式院内安全转运管理是否有效,以下是本次研究内容与结果: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7年4月间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116例,男性84例;年龄 平均(43.78±10.65)岁,上限值为60岁,下限值为岁。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为常规模式。
观察组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为SHEL模式,如下为具体措施:①Soft 加强对护理人员综合素养的提高,结合急诊科室的特点,对医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操作环节与各个流程进行细节上的制定,同时不定期举办关于角色体验的活动,以便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共情能力,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改变护理人员的心境。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三严”“三基”方面的培训课,其中“三严”包括严谨态度、严格要求、严格态度,“三基”则包括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②Hard 加强管理设施与设备,增强转运安全效果。定期检查各设备使用状态,若在检查时发现有转运效果较差或受损的设备及时上报并采购质量和配置较高的设备,以起到防止或降低在转运期间出现设备部件掉落或缺失情况,降低容错率。在转运期间,若是患者出现短暂意识模糊或昏迷的现象,应为其佩戴腕带和选择安全床转运,以避免患者坠床[2]。③Enviroment 有效结合人力资源问题,合理排班。结合护理人员资质情况分为三级,并在各级中平均分为三组,在各组当中选择资质最高的一位作为组长,再经由双向选择后,最后成为A、B、C三组。为使排班更加合理,将采用新的排班方式,若白班为A组,夜班为B组,休息为C组,轮换隔两天进行,同时结合每日急诊科收治患者的特点与人数的不同,可在每晚6:00至10:00间增加约6名作为的护理人员,这样也能够有效解决在夜班间人手不够的问题,满足转运需求。④Litigant 加强患者及其家属与转运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各转运护理人员的表述能力与沟通能力进行加强培训,使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快速的将患者目前症状和实际病情简洁、清晰且通俗易懂的表达给需转运的家属,转运护理人员需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同时详细了解和评估患者与家属的心理状态,稳住其情绪波动,且对在转运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能够进行耐心解答。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发生不良事件情况、转运规范行为。
1.4 统计学处理
核算软件:SPSS 22.0版本,其中两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情况、转运规范行为以率(%)表示,同时运用x2值检验,当结果均显示为P<0.05时,说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对比有统计学含义。
2 结 果
2.1 发生不良事件情况
观察组发生仪器设备故障(1.0%)、供氧中断(0.0%)、输液管脱落(2.0%)、呼吸困难(0.0%)等不良事件情况均低于对照组(4.0%、2.0%、1.0%、3.0%),观察组总发生率(3.0%)低于对照组(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转运规范行为
观察组发生转运交接表述不清楚(1.0%)、转运方法不当(0.0%)、患者未约束(2.0%)、目的科室未及时告知(1.0%)、应急物品准备不充足(1.0%)等规范行为情况均低于对照组(7.0%、4.0%、9.0%、7.0%、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进行院内转运时出现并发症的概率高达70%以上,多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脏骤停、低血压等症状,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生命威胁。如何确保患者在医院内进行转运时不发生不良事件是目前关注的热点之一[3]。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转运交接表述不清楚、转运方法不当、患者未约束、目的科室未及时告知、应急物品准备不充足等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就侧面证明,加强培训转运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和合理护理操作技能等,确保在转运时转运护理人员严格按照相应操作规范进行对应处理。的由此可见,在针对急诊危重患者时将SHEL模式应用在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