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美学:台湾大学公共艺术计划
2019-02-10辛亭颐
辛亭颐
摘要:台湾大学2005年通过《台湾大学公共艺术推动办法》,本文介绍了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全校性公共艺术计划”的缘起与背景,并结合作品案例分析,探讨了台大校园公共艺术的发展如何让艺术创作与校内课程的实验性结合,展开开放性创作,创造出互动多元的艺术作品,打开校园公共艺术的新视野。
关键词:校园公共艺术;艺术家驻校计划;多学科参与;校园新美学
台湾大学校地辽阔,人文荟萃,其中位于台北市罗斯福路的总校区,已有九十年的历史,蓊郁盎然的绿意赋予校园独特的人文深度与环境氛围,形成丰富的自然生态及古迹建筑群。
中国台湾1998年颁布《公共艺术设置办法》规定,公有建筑造价经费的百分之一,需用于公共艺术设置。台湾大学在校园规划小组的努力下,2005年通过《台湾大学公共艺术推动办法》,2014年起设置的公共艺术作品已达五十件。台湾大学不仅成为高密度的公共艺术校园,也是台湾大专院校校园公共艺术发展的缩影。
缘起
为了适应校内校舍及教学楼逐年增加的需求,台湾大学校园规划小组于2013年修订《台湾大学公共艺术推动办法》,将不同工程的公共艺术经费以“统筹办理”为原则,设置位址也不限于经费来源的建筑物,同时放宽公共艺术必须为具体物件的定义。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应从环境美化提升至对于空间议题的觉醒、群体共同合作,以及美学教育涵义的层次。在这样的基础与共识之下,极具前瞻性与实验性的“台湾大学全校性公共艺术计划”应运而生,并以落实三大核心方向为旨:1.强调公共艺术品设置前的参与沟通。2.尝试艺术家驻校计划。
3.艺术品设置的多样化。
计划的实际运作始于2014年全校性公共艺术计划(第一期)——“印拓台大”,跳脱永久性雕塑的形式,艺术家与校内课程的实验性结合,展开开放性创作,艺术在校园中打开了新的视野,为校园公共艺术计划的革新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期计划“水流心田”则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
印拓台大
“印拓台大”以校园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印与拓”为切入点,印刷与拓印,看似古老的技术,实则是以科技迈向真理寻求的基础。艺术家采用当代的表达媒介,敏锐地从时代荣光中捕捉历史的痕迹,以艺术和时空对话。
策划单位喜恩文化艺术公司提出以“ISORemix”作为互动的核心概念,该词汇在摄影术语里指感光度,也是“光的绘画”,象征三位(组)艺术家用特殊媒介捕捉、描绘对台大校园的感知,也是对个人美学敏感性拓展的譬喻。“ISO”三个字母分别代表一位(组)艺术家:“1-Image”代表艺术家黄建铭的摄影影像;“S-Sound”代表回看工作室艺术家叶宛璇与澎叶生的声音艺术;“O-Object”意指英国艺术家邓肯·蒙特弗的物件收集与记录。三位(组)艺术家分别针对光影、声音与物质创作,同时也对应眼、耳、触觉而统合身心灵。
艺术家黄建铭的绘图式摄影《光拓台大》,以户外黑夜作为感光的暗室,身体行动的创作过程描绘即将拆迁的台大剧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矶永吉纪念室等,为师生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叶宛璇与澎叶生投入音景研究多年,在作品《观听的边境——翼手计划》中,带领学生记录校内外的自然之音,反省机械作为人体感官的延伸的客观性,也在生命科学相关科系的合作下,在实验室发现微观世界的美感。
同样探索生活中可见与不可见的疆界,邓肯·蒙特弗以其多年来投入的心理地图(Psycho-geography)研究,关心台湾大学环境的具体作用,对师生展开环境与个人生活调查。他以15世纪西方流行的私人博物馆形式,对知识的载体及历史书写提出疑问,并以怀旧的展示方式封存时代活动的点滴。
“印拓台大”以印拓性的复制(Replication)、再创(Re-creation),以及反思(Reflection),直指知识本质的创作,至此,台大校园公共艺术有了不同的气候,不只改变校园公共艺术以雕塑形态为大宗的局面,提升艺术多元性,并且以艺术概念融合多学科参与,提高师生互动性,开启“校园新美学”的探索。
水流心田
全校性公共艺术计划第二期“水流心田”始于2017年9月,由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策划,邀请李朝仓、张博智、藤枝守、Lisa Park、岛生栖所等五位(组)艺术家,以新媒体、音乐、构筑装置等形式进驻,透过艺术能量探索“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系统之间,生态、信息、自然、情感、空间的流动、循环和叠合。
用心感知、串连空间、触发情感、启发思维,是“水流心田”的核心理念。“水流”是抵达目的地的方法,“心田”是目的地,“心”则是一面明镜,反映了生命个体的立足点和世界观。流水入心田,以不具侵略性的姿态,徐徐漫开,滋养校园里、人心中柔软的角落。
在这座绿意盎然的校园中,若有一個与世无争的天地,供人与自然深度相处就好了。在这样的愿景下,“一本书书店”开张了。来自云林西螺艺术兵营的李朝仓,从日常之中省视环境和自然的连结,将简朴生活作为面对生命的态度和艺术的表达。人们称呼他为艺术家,他则自称是“这间小书屋的店长”。书屋的日子是这样的:煮杂草茶、以茶会友、蒙眼抱树,在大自然下书写、舞蹈……在这水光围绕的小屋里,阅读的不是课本,而是自身与自然。身处其中的每一动作与对话,都将浓缩为店长书写《一本书书店——台大店》的创作材料。当书本编辑完成,就是书店关门之时。在这期间,它带领每一位亲临书店的人,回归质朴的状态,从中体会环境的取用、身心的平衡。
然而,草叶煮成茶,不只唇齿留香,也能丝丝入耳。从植物中体会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奥妙交感,将植物生命的律动转化为动人的茶树心曲。日本当代作曲家藤枝守通过仪器测量台大凤凰茶园的茶树的电位差,谱成专属台大的《植物文样——台湾茶计划》,经钢琴与古筝的演绎,清缓、宁静、活泼、奔放,搭配台大茶艺社学生的茶道表演,缭绕耳边的是古老采茶谣的曲调韵味,视觉感受犹如置身一片片的梯田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