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塑造研究

2019-02-10景晓悦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背景公民

景晓悦

[摘           要]  大众文化一直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贴近大众群体的文化内容。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同时大众文化的繁荣也给我国思政教育和公民意识的塑造带来一定影响。对此,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自发性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寻找到更加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从而更好地塑造新时期我国公民的意识。对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大众文化给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终对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与公民意识塑造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關    键   词]  大众文化;思政教育;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15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全面改善,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则逐渐高涨。文化作为精神领域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与人民的普遍关注。在文化领域中,大众文化相较其他文化而言,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人文文化形态,其不仅代表社会大众的精神本质,更彰显着一个时代社会中最广泛的人文目标与主体意识。大众文化在人文精神领域具有重要的思想意识引导与教育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大众文化的这一特点来加强对公民的思政教育和意识塑造,从而使大众文化成为一种凝聚大众共识、构建社会精神文明体系的重要助力。在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大众文化作为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如何对公民展开思政教育和意识塑造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概述

大众文化背景下,人民的文化受到更多关注,且拥有极大的发展自由与空间。而思政教育作为对公民精神层面进行教育的活动,同样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通过对公民精神意识的引导使其能够得到思想层次上的升华,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并使自身精神追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这与大众文化的目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大众文化在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完全可以对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伴随大众文化的发展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思想意识形态的单向渗透与影响,而是具有一定的人性化内容,尤其在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思政教育更需要关注公民的精神感受。而大众文化所谓人民自己的文化,其本身就是源于社会大众,所以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思政教育人性化不足的问题。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思政教育的人性化程度也将逐渐提升。

虽然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还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也是建立在我们能够将两者有效结合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众文化与思政教育两者间的一些矛盾、冲突和差异。首先,由于大众文化是一种社会上最广泛的精神文化内容,这就决定其具有较强的平庸性,如此才能够适应社会大众的普遍精神需求。而思政教育则更多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引导,所以其具有较强的思想高度和针对性,这就使思政教育与大众文化两者间存在冲突。其次,大众文化是源于人民群众的,是完全自发性和无意识的,而思政教育则强调将一定标准的思想意识形态内容传递给公众,在此过程中就难免存在一定的灌输性和目的性,这就为大众文化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增加了难度。最后,思政教育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引导,具有一定强制性,而大众文化从公众最基础的精神需求出发,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这就使公众在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新常态下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个发展重点和必然趋势。尤其在当前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情况下,大众文化的发展、传播速度与内容形式正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此既给思政教育和公民意识塑造带来诸多机遇,也带来许多挑战。

(一)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

首先,大众文化是源于最广大群众的、最基础性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文化形态,其具有极高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这就使得大众文化中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囊括社会公众精神层面的各种主体意识内容。思政教育作为针对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难免容易脱离公众,而大众文化的丰富性恰恰能够弥补思政教育这方面的不足,使思政教育以更宽广的、群众角度的视野去优化完善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工作方法,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公众认可度。其次,大众文化作为在广大群众间传播的文化,常常因文化内容的不同而拥有各种传播载体,这就为思政教育载体的创新提供了宝贵财富。尤其在当前的网络时代,思政教育完全可以借助网络中的视频、音频、图文等各种载体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从而使思政教育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拓宽、内容的亲民性进一步提升,进而让思政教育的效果发生质的变化。

(二)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

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机遇,但同时大众文化的强势发展也为思政教育工作和公民意识塑造带来极大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众文化的丰富性、普适性和发展速度正在逐渐削弱思政教育工作的地位,使得公众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公民主流意识的构建和向心力的凝聚,进而威胁到国家社会发展和稳定。在当前国际间文化渗透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思政教育地位的动摇将对国家产生不可想象的影响。二是大众文化的繁荣进一步淡化了社会上思政教育的氛围。长期以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都是我国得以不断发展强大的最根本保障,也是新常态下我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础。但大众文化背景下这一思想氛围却逐渐被淡化,社会上的大众娱乐文化氛围却逐渐强盛,这也给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大众文化背景下,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探索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公民意识塑造的有效途径刻不容缓。

四、大众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与公民意识塑造的可行性途径

(一)转变思政教育理念,确立服务思维

新常态下,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趋于稳定,大众文化也成为精神文化领域的常态化内容。对此,思政教育工作也必须顺应这种常态化发展形态,积极借鉴大众文化发展中的经验,转变思政教育理念,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思维。一方面,思政教育应立足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进行逐步改造,在不破坏大众文化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领域内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渗透入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地消融大众文化中的消极、庸俗、媚俗内容,提升群众的精神层次,带给大众更高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要立足大众,将思政教育作为服务指导人民生活与工作的一项服务性工作来开展,贯穿于群众学习、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使思政教育与大众文化一起成为一项常态化内容。如在学校教育中要通过思政教育来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要重点把握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在工作上要用思想政治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如此方能使思政教育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二)借助大眾文化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化空前繁荣,既有脱胎于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内容,也有许多现代社会的文化内容。这些大众文化中有许多都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所以思政教育工作也应充分利用这些大众文化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使群众在接触大众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健康的公民意识。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观念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因此思政教育可以通过一些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俗文化内容来宣传或组织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来寓教于乐,提升社会大众的整体文化素养和思想水平。再比如现代社会青少年所追崇的流行文化中既有教育青少年积极上进的内容,也有一些消极内容,这就需要思政教育开展必须先尊重青少年自己的文化,然后对其进行引导,同时吸收流行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素材,以增强思政教育在青少年中的亲和力。

(三)借鉴大众文化创新思政教育载体

大众文化发源于群众,传播于群众之间,因此其文化载体多种多样,既有群众小团体之间的文化活动,也有依托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的网络传播渠道。新常态下,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与载体内容空前丰富,这就要求思政教育也必须对此进行借鉴,创新思政教育载体。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大多是以书面文字、广播电视等载体进行宣传灌输式思政教育,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赋予思政教育更多可能。思政教育既可以利用影音、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也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来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如利用微信、微博、自媒体等社交媒体发起有关社会价值观念和热点问题的讨论,使思政教育由以往的单向传播转为双向互动,让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共同意识,促进公民意识的塑造。

(四)加强思政教育实践,营造思政教育氛围

大众文化背景下,公民的主体意识与行动参与力得到提升,比以往更渴望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思政教育应积极践行教育实践,借鉴大众文化经验开展立足于百姓生活的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如“文明你我他典型案例征集”“关爱老年人社区公益服务”“我和我的祖国先进事迹评选”“文明出行你我先行”等,从而使大众都有机会参与到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与弘扬、良好思想道德意识学习与构建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最终促进现代公民意识的顺利塑造。

五、结语

大众文化背景下通过思政教育塑造公民意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之贯彻于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中,就一定能够找到与大众文化系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卢秀颖.社会结构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9):93-95.

[2]裴文翠.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政工作的矛盾冲突与整合对策分析[J].才智,2016(22):63.

[3]徐莲.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间的关系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2):103-104.

◎编辑 王海文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背景公民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跟踪导练(一)5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