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沪剧之美》主题式PBL项目化学习方案设计的实践研究

2019-02-10程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34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音乐素养中国传统文化

摘 要 艺术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音乐、美术、艺术等学科,蕴含丰富而生动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学校作为民族艺术教育的主阵地,要加强树立以民族艺术为本的观念,在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实践,注重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弘扬。我校作为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传播民族精神为己任,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目前,沪剧在学校教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现以PBL项目化教学模式应用于传统文化教育,深入研究《沪剧之美》主题式PBL项目化学习方案设计,引起学生学习沪剧艺术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问题引导的课堂教育教学中,体现出问题化、情景化、主题式和探究式的新型的学生学习方式与思想理念,同时,为地方戏曲在校本课程推广中提供借鉴模式,进一步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音乐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 校本教材 审美教育 PBL项目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主题背景

民族艺术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民族艺术教育,要树立以民族艺术为本的观念,在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积及实践,注重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弘扬。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学校始终把培养“根植于传统文化积淀之上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学生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培养有教养、有文化、有品位的现代中国人。在学术界对沪剧文化研究领域中,及其缺乏对沪剧文化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在中小学沪剧音乐教学中难得发现,将沪剧文化作为书籍或者教材一个版块,进行分析研究的书籍或者教材。尤其学龄段为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的研究。在这方面有着广阔的实践研究领域,让沪剧文化从娃娃开始抓起,对不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其深远的重大意义。

2 PBL教育模式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的尝试与开发

2.1什么是主题式PBL项目化教育模式

PBL教育理念是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育理念。这是一个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案例教材,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最后将问题顺利解决。PBL的六大特征,在学习开展前需要有一个真实的、有价值的、有可行性的驱动性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之下,结合多学科知识,强调多方协作,最终以一个产品式结果进行展示,比较特殊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学习技术支持。

2.2《沪剧之美》主题式PBL项目化学习方案设计的实施过程

2.2.1明确主题设计意图

针对小学阶段四-五年级年龄段的学生,为点燃他们对沪剧艺术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学习沪剧艺术的兴趣,将主题设定为《沪剧之美》。

依据“音乐的表现力”这一学科核心内容,主题基本问题可概括为:

(1)歌曲如何运用委婉起伏的旋律、密集多变的节奏特点,江南丝竹韵味的伴奏乐器来表现音乐的情绪和情景,表达人物情感?

(2)音乐表演中怎样运用沪剧歌曲演唱一字多音、装饰音、“尖团音”唱法,地方语言特色和表演方式表现音乐的情绪和情景?

围绕《沪剧之美》主题式学习PBL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将大问题设计为“上海地方传统戏剧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2.2.2设定实施总目标与学习方式

根据课程安排,制定教学目标,先进行项目教学目标制定,再分解到每课时,依次进行课时目标制定。

在教师大观念问题化引领下,情景化、主题式地PBL项目化学习中,通过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对比等音乐学习过程,能在团队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上海地方传统戏剧沪剧的人文,我国江南丝竹音乐的特点,感知、熟悉沪剧的经典曲调和歌曲在音乐特点和语言特征等,感受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感受上海地方传统戏剧的魅力,并能够在团队的基础上,表达、表演主题式音乐作品。围绕以沪剧主题式学习PBL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在教师问题化引领下,分成四个团队自主探究不同研究主题,并认领探究合作完成音乐主题式PBL项目化学习。

2.2.3寻找并分析学习资源

打开小学十册音乐教材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重组、整合学习资源,经过研究讨论,确定了与沪剧主题相关的教材内容,作品《箫》与《紫竹调》分别选自四年级第二学期、五年级第二学期上音版音乐教材,根据学生年龄段,将项目学习定位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再根据《沪剧之美》方案主题,将两首课内作品与校本教材中的作品《燕燕做媒》进行有机结合。

具体分析几个作品包括音乐体裁与风格、音乐主题、音乐情感与形象以及音乐相关文化五个方面音乐要素,发现《沪剧之美》主题式PBL项目化学习以沪剧的经典曲调《紫竹调》为主線,以3首沪剧代表作唱段歌曲作为载体,(下转第147页)(上接第136页)形成从初步了解→深入理解→音乐表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通过普通话版《箫》、普通话版《紫竹调》、沪语版歌曲《燕燕做媒》及综合性编创沪剧歌曲的PBL项目化学习任务。

2.2.4规定实施的过程与路径规划

通过大问题设计,按照理解线索再细化到每个环节的关键问题设置来呈现课堂教学过程。

2.2.5构建主题内容结构与学法构思

通过两条理解线索来设计教学基本要求与学习要点,其中学习要点包括学习过程设计、学习方法设计和学习习惯三个方面。

2.2.6安排项目活动周期

第一课时:【初步感知沪剧曲调】复习歌曲《箫》、学唱《紫竹调》。

第二课时:【探究沪剧艺术特点】复习《紫竹调》、初步学唱《燕燕做媒》。

第三课时:【编创主题式沪剧】复习沪剧《燕燕做媒》、学习表演沪剧《燕燕做媒》、“主题沪剧”创编活动。

2.2.7设定学习目标

包括学情分析和学习难点预设两个方面,其中学情分包括析分析维度、分析要素及学习难点预设三个方面。

2.2.8设计项目学习评价

包括主题活动环节、评价内容、评价要点及目标指向四个方面。

3阶段成果

将音乐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相结合,以“海派风情”主题的“沪剧”单元为切入口设计的项目化学习方案《沪剧之美》的课堂演绎,教师和学生都在其中享受到创造的喜悦,迷上了沪剧,从中也感受到项目化学习为师生提供的成长空间。

通过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特征,对学校本身的性质、特点、条件、特征及可利用和开发资源的深入研究。让小学生在主题式PBL项目化学习中,真正地亲近沪剧艺术,了解沪剧艺术,学习沪剧艺术,享受沪剧艺术,在教师的感染下,与教师共同感受沪剧艺术的魅力。让学生通过沪剧艺术的学习,增进学生的地方自豪感,感受沪剧艺术的美和博大精深,同时,拓宽学生沪剧文化的视野。

主题式PBL项目化学习的研究促进了学校办学的发展,提升了上外双语的品牌知名度。在全新的课程体验、教学内容、学习环境中,提升学生对民族艺术领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传承与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积累通过专业化能力学习,培养提高教师对民族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能力并稳定为学校的课程特色,建立起学校创新的小学民族艺术校本课程教学模式与校本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程玥,1987.10,女,上海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小学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 柳清,王伟,林文.基于PBL方法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审计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时代金融,2012(33):294.

[2] 张琦.近代沪剧剧目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3] 毛时安.风中的紫竹调——上海沪剧院60年艺术历程中的现代戏创作[J].艺术评论,2014(02).

[4] 思遠.沪上升起一颗新星——记沪剧演员茅善玉[J].戏曲艺术,1985(03).

[5] 一明.众心铸就《罗汉钱》[J].上海戏剧,2009(09).

[6] 施祥生,赵玥.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7:29-52.

[7] 茅善玉.沪剧[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148-153.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音乐素养中国传统文化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开发咏春拳校本课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五年一贯制大专阶段二外日语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