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的探索与实践

2019-02-10邵来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34期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内容

摘 要 课程体系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本文针对地方性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践,提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教学内容 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不同类型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但就一般性地方高校而言,该专业重点培养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在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专业课程体系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但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执行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下面以浙江农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作一介绍。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有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例如《国际经济学》课程中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汇率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等也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和《国际金融》的重要教学内容;《国际商务单证》、《国际结算》及《货币银行学》中的票据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服务贸易》、《农林产品贸易》中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运输与保险中》的有关运输与单据知识;《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金融中》的票据知识……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在没有充分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为了保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不会减少或简化各自的教学内容。这样,一些知识点几门课程重复讲,没有新意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占用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1.2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的过于理论化

部分课程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存在重视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实用技能的培养。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侧重于理论的讲述、数学公式和模型的推导,忽略了理论和政策的应用实践分析,这样就会因为理论知识过多超出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并且常常会对它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产生疑问,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1.3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部分理论课程教材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跟不上国际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新形势,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再加上教师老化,不愿或不能及时更新知识,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从实践课程来看,由于教学软件更新缓慢,有的教学软件10多年才更新,一些规则变化了,但实验内容还是按老规则进行,导致实验教学脱离社会发展现实,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

1.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主要体现在: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实验课尤其是独立设立的实训课少;“双师型”师资缺乏,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没有实际外贸工作经验,他们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更倾向于理论教学;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由于经济利益、商业机密、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企业意向不高,实习环节往往流于形式。

1.5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部分课程的授课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授课方式。从学生接受知识的系统性来看,这种授课方式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学生掌握现有知识来看, 这种授课方式是一种快捷的方式。然而,由于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基本上处于盲目接收知识的被动状态,没有时间和机会积极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并且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扩散性思维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的惰性、依赖性、追随书本的习惯思维难以改变。老师满堂灌,学生参与少,师生互动少,学生听得困难,老师也讲得费劲,显然效果不太理想,并且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2.1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四年一大修,两年一小调”的动态调整机制,最近修订的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人才培养方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基本质量标准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确立人才培养标准,构建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学生毕业要求修满166学分,其中课内教育为160学分,课外教育为6学分。课内教育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跨专业教育五个部分。与旧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新人才培养方案特点体现在:(1)基于农林院校的特色和全产业链融合贯通的指导思想,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突出农林产品国际贸易与农村金融两大特色;(2)扩大专业选修课的选课范围,专业选修课开设学分与应修学分之比超过2:1;(3)专业教育中设置跨专业的个性发展选修课程;(4)专业方向选修课我们设置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国际商务与网络贸易两个模块;(5)设置课外教育平台,共6个必修学分,包含4个创新创业类学分和2个思政类实践学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与专业实践。

2.2梳理教學大纲,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我们编制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新大纲,从课程群的层面上,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大纲进行系统的梳理,避免不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叠与遗漏。具体措施是:(1)明确各课程的侧重点,如《国际经济学》应侧重于对国际经济规律和国际经济政策的理论模型分析,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和《国际金融》则侧重于政策性与应用性,更多的进行案例讲解和政策解读;《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侧重于一般贸易理论的讲解,而《国际服务贸易》和《农林产品贸易》应结合服务、农林产品的特点来讲解。(2)对相同知识点的讲解不同课程分详略。如涉及信用证内容时,《国际结算》比《国际贸易实务》详细;涉及国际运输方式特别是除水上运输以外的其他运输方式,《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比《国际贸易实务》详细。(3)根据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开课的先后顺序及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如,专业核心必修课开在前,侧重于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专业选修课往往开在后,侧重于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当后续课程涉及先行课程专业理论内容时,任课老师可以安排提问、讨论、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形式。

2.3调整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对本专业学生、用人单位调查、其他高校调研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去除陈旧老化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及时吸纳本课程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际部门的创新做法,以确保课程内容的前瞻性,教材选用突出专业知识新颖、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增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如我们停开了《世界贸易组织概论》、增设《跨境电子商务(含实训)》,《国际服务贸易》去掉服务价值理论部分、增加服务外包内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增加贸易摩擦,《国际金融》增加人民币国际化……;其次,在专业课教学团队层面上,对课程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进行统一和协调。理论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科发展要求,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教学编排应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统一,实现课内与课外有机衔接。实践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应用和实际技能的掌握。

2.4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组织建设

专业课课程群和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优化的组织保障。首先,按照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现状,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分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类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类两个课程群;其次,按照“一名教师至少能上3门课,每门课至少有3名教师能上”的原则,每门专业课程成立教学团队、加强专业老师之间的课程教学的交流合作,探讨教学经验、提高专业任课老师教学水平。再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每年我们都会安排老师以参加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浙江省国际贸易学会年会、高校师资暑期高级课程研修班、带队参加学科竞赛等方式让我们专业课老师走出去学习、交流,紧跟国际贸易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新形势。

2.5加强专业实践教学

首先,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共37.5学分,再加上课外教育6学分,实践环节学分超过总学分的25%。其中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如《国际贸易综合实验》、《经济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验》、《跨境电子商务实验》、《进出口单证》等的学分占比超过50%。

其次,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更新升级和申购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软件,我们2016年已实现对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的升级,后来购置了SimIS国际结算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软件、SimOS外貿跟单理实一体化等相关外贸教学平台软件,同时学院建立了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平台及财务会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验教学平台。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近3年我们与杭州三枪、虹越花卉、临安经济开发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临安园区等20多家企业和单位签订了校外合作协议,以保证本专业的教学始终以实践为依据,同时满足学生实习要求。

再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有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全国高等院校外贸单证岗位(电子化)技能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等。这些学科竞赛活动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比如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项目就包括:国际贸易参展商业计划书(中文10%)、国际贸易商品展展位设计与商品陈列(20%)、 国际贸易产品发表会(英文30%)和国际贸易商品展展场商务沟通(英文40%)4项内容。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影响力大的全国和省内学科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通过参加学科竞赛,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检验了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帮助。

2.6改变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破除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学方法多样化,结合课程特点,通过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进行问题引领、多维互动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和体验式教学;推行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学校网络课程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经过3轮建设,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除将一些专业核心课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建设成网络精品视频课程、精品视频共享课外,大部分专业课都完成了学校网络课程的建设;注重过程性评价,考核形式灵活多样化,推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业评价方式。

作者简介:邵来安,1973年生,安徽绩溪人,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农林产品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胡俊文,叶元,戴瑾.国际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2] 张彩霞,肖望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教育观察,2015(09).

[3] 牛芳,徐金丽.基于KSA模式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及实践模式构建[J].江苏科技信息,2015(09).

[4] 胡中应.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08).

猜你喜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内容
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校政企多向嵌入合作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当前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线性代数课程学—研—用教学内容及模式探索
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