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校构建辅导员多元文化素质的必要性
2019-02-10宋云
宋云
摘 要 在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群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群体不仅要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 还应具备多元文化素质。通过对民族地区文化概况进行简略分析,对民族地区高校特殊文化环境的描述,以及对民族地区辅导员工作性质的解读,从而论证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需要构建自身的多元文化素质来提升工作能力。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高校辅导员 多元文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地理环境与人群的特殊性
1.1民族地区文化的特殊性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部边疆地区,幅员辽阔、多民族聚居、文化结构多重、宗教信仰多元化、民族成份复杂。与新疆、西藏、甘肃、四川四省接壤,是黄河、长江以及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青海地广人稀,人口总数不多却有数十个民族在此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复杂多样的地理地貌使得各个民族以及他们的族群既独立又相互依存,形成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的绚烂的民俗文化。青藏高原上河湟文化、环湖文化、柴达木文化、三江源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海区域历史文化,青海的文化是多种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体现在文化内容的丰富性、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上。虽然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但是青海的各个民俗创造的文化是有着开放并能与周围区域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特点的外向文化。
1.2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青海高校生源族别和生源地区呈多样性,主要由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组成,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以藏族为主,同时还有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组成。 不同民族在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存在一定差异,不可采用一种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对于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需要根据他们的民族文化特征来施行不同的思想教育方式; 汉族大学生也可分为来自市区内或各州县,来自不同地域的汉族学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有区别的,不同民族的学生差异就更是避免不了的。自古以来,青海就是被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所影响的地方。这些文化的传承,辗转影响着当代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贵的是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仍然保持着本民族质朴和纯真的民族性格,诚实和追求简单的生活态度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独一无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习俗。 这种独特的心理会带来独特的处事方式,同一个民族间或许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处于不同民族聚集区,很有可能因文化差异、生活方式差异而产生矛盾,也对高校中各民族学生的交往和相处是不利的。
2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
与内地其他高校相比,青海省各高校的辅导员所需要接受的工作任务不但内容涉及广、工作责任负担大,而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更具有复杂性。
首先,工作对象的复杂性。 文化背景的不同影响着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等各方面。由于青海地区地域辽阔,经度跨度大,新入学的大学生在意识形态、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交流方式等方面会有明显区别。民族文化的差异也会增加辅导员工作的难度。民族文化差异可能使大学生在入学后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与汉族学生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和其他方面不一致,甚至会争执起冲突,经常还会出现较为敏感性问题,辅导员如若在这些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有不当之处,势必会激化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利于学校稳定和民族团结, 这也反映青海高校大学生在很多情况下与内地高校大学生存在较大差异。
其次,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在青海省中有藏族、汉族、回族、各民族,不同民族的学生所拥有的价值观不同,在这种特殊的文化差异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全国大学生的共性特征, 还有少数民族所具有特有的特征,所以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必须要考虑到青海学生的独特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同时要体现出公平性。首先要掌握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的风俗人情,及时把握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特别是要把握住民族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维护好校园的安全和稳定。其次要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并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来解决学生的不同需求,成为学生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人生发展规划师。
3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与普通高等院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既有共同点,又有独特性。作为一名民族地区高校的辅导员,首先要具备一名合格辅导员所应有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如下文:
3.1高校辅导员的基本素质
高校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大致可分为环环相扣的三种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其中,政治素质是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前提,业务素质是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基础,道德素质是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关键。
(1)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从学生塑造良好的政治素质,高校辅导员队伍必须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基础,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政治素质的构建。高校辅导员必须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准确把握党的政策,主动成为学生群体中先进思想的宣传者、推动者和落实者。
(2)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业务素质。包括文化修养,要求辅导员能够指导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的学生,这时需要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才可以赢得学生们的尊重;学习能力,指的是辅导员要积极学习国家政策、学校政策,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教育能力,指的是辅导员要做好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学生在校期间要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迁;管理能力,指的是辅导员要结合学生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服务能力,指的是辅导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帮助学生。
(3)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联系紧密的教育者,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诚实、乐观、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以影响和感染学生。现实中,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是繁杂而艰苦的,他们的日常工作有些是有形的,更多的是无形的,有些工作是在工作时间中进行的,有许多的琐事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所以,辅导员工作基本没有节假日概念,几乎一天24小时都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難以量化计算,全凭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因此,要做好学生工作,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
3.2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特殊素质
在民族地区这样一个独特的天地人文系统中,民族教育既担负着人类共有文化成果的传递,也要承担起本区域内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民族教育的这种双重属性必然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特殊的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中,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不得不将多语言、多文化作为自己关注的领域,还要考虑掌握所处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如何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特殊需求等诸多方面,而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特殊素质要求就是构建其多元文化素质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集中在多元文化知识的积累、多元文化态度的养成以及多元文化技能的掌握。
(1)多元文化知识的积累。本文中多元文化知识指的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民族文化知识,更侧重于民族文化知识的积累。由于民族地区各民族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气候条件和民族历史文化各异等原因,各民族在文化风俗习惯上存在很大差异,正确认识各个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掌握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是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多元文化素质构建的关键环节。对于每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特点,民族文化差异,都应该认真学习,正确看待,其目标就是为了帮助各少数民族学生识别文化差异以获得自身民族文化的理解。辅导员应懂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重视学习并积累民族文化知识,不仅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还容易与学生拉近心理距离产生亲近感,便于和学生沟通、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具有文化心理上的相同点或者是相似点。如果具备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积淀的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具有文化心理上的相同点或者是相似点,就能更大程度地赢得少数民族学生的信赖与认可,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来。学生只有信赖与认可自己的辅导员,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寻求辅导员的帮助,在这种信赖与认可的基础上与辅导员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因此,掌握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对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取得教育事业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2)多元文化态度的养成。在具有多元文化环境的民族地区高校,由于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辅导员不应该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主流文化,而是应教导学生具备多元文化的观念,也要求自身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以积极和主动的态度去接纳不同民族的学生,了解学生的文化差异,尊重并理解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文化认同是文化冲突的产物,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了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导致了文化局域的动态性和多样性,这使得文化认同的差异产生文化冲突, 而其实质则是背后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文化认同是人对精神倾向的一种赞同情感。 可以解析为对一种文化意义的肯定。每一种文化都会对处于该文化环境中的个体产生影响,其优秀成分能促使个体产生文化认同情感。
在多民族大融合的教育环境中,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地区学生,辅导员不仅要认同中华主体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还要认同学生个体的民族文化,让各民族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促进与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相互融合。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民族成员之间的团结,能够尊重其他异文化,促进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而使得辅导员带动年青一代的发展。
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必须树立多元民族文化观、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正确认识并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加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激发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多元民族文化观的核心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指以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承认各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理解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选择,并合理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文化尊重首先在于对文化的理解,文化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更包括对异文化的理解,这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尊重的前提。”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在面对形式内容极其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时,要重视运用多元文化态度看待文化差异,并根据少数民族教育提出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方案,大胆摒弃不合时宜的民族传统文化,积极筛选有效利用。如果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没有正确的民族文化意识,对某些民族文化存在歧视心理或盲目跟从,这将严重影响辅导员工作,同时让辅导员的自我发展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3)多元文化技能的掌握。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一旦具备了多元文化知识素质、多元文化态度素质,在平常的工作中将运用多元文化技能以达到辅导工作的最优程度,在民族地区高校中,辅导员经常遇到学生或师生之间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矛盾的時候,具备多元文化技能的辅导员,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表现的更有艺术,而这类技能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积累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有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胸怀,认同并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帮助学生和其他教师认识文化间的不同并允许差异的存在,在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诸多民族的学生,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要求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具备此类素质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赵宗福.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
[2] 华智海.青海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262.
[3] 李铁.高校辅导员素质与思想政治工作探索[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21.
[4] 苏雪芹,李琼.多元共存和谐共生——青藏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41.
[5] 吕少卿.内蒙古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7:131.
[6] 闫桂珍.浅析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责要求[J].内江科技,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