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语境下孝义皮影戏的音乐特色与传承探讨

2019-02-10武治梁杨美嫒

北方音乐 2019年23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

武治梁 杨美嫒

【摘要】孝义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有皮腔纸窗影戏和碗碗腔纱窗影戏两种形式,现阶段吕梁市孝义市正处于资源整合、转型发展的阶段,对于孝义地方小戏——孝义皮影戏的研究与发展尤为重要。笔者主要通过归纳皮影戏特点,探究皮腔和碗碗腔的音乐特点,结合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来更加深入地研究孝义皮影戏这一“非遗”果实。

【关键词】孝义皮影戏;皮腔;碗碗腔;传承;非遗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孝义皮影戏是古老的中华传统艺术之一,孝义皮影戏主要有皮腔纸窗影戏和碗碗腔纱窗影戏两种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在我国音乐戏曲中,对于孝义皮影戏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大多以孝义皮影戏中的皮影人偶、历史渊源、美学艺术等领域进行研究,对于所用声腔、音乐艺术特点与保护传承措施则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将通过这两个方面,对孝义皮影戏进行一些粗浅的研究与探讨。

一、孝义皮影戏概述

(一)孝义皮影戏的历史渊源

皮影戏作为我国戏曲艺术海洋中的一颗明珠,已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孝义皮影戏,可考也有近900年历史了,在宋金时期发展逐渐成熟,到明清时期走向成熟,遍布山西以及周边的省份,据资料记载,在1979年,在驿马乡榆树坪村发掘的一座金代墓葬中有一幅墓壁绘,壁画上有一老者右手高举一酷似皮影的头像正在验光,旁边还有一个妇人帮忙检验,孝义市的皮影木偶博物馆现在珍藏着这幅壁画供人浏览参观,与此同时,孝义市还有类似的壁画被陆续发现。

(二)孝义皮影的特点

孝义皮影主要有皮腔纸窗影戏和碗碗腔纱窗影戏两大流派,各派使用的伴奏乐器、人物造型以及演出方式都各有千秋,演唱声腔更是别有韵味,但是也不乏千丝万缕的联系。

1.平民性

孝义皮影戏一直都是扎根在民间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每逢过节、婚丧嫁娶,都要请戏班来唱戏,场面红火热闹。

2.精简性

皮影戏艺人一般在演出过程当中,需要边控制人偶的活动边演唱歌词,同行内部都流传着“七紧八慢九消停”的俗话,意思是:七个人演出,工作起来紧张;八个人演出,就可以流畅点;而九个人工作起来就轻松的多,所以其演职人员相对精炼。演出皮影戏仅需要人偶、伴奏乐器和幕布等琐碎道具,设备简单、道具小巧。

3.流动性

由于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而皮影戏班恰巧具备人员精炼、设备简单和道具小巧的特征,使得其在周圍地区都能够来去自如,加之普通民众对皮影戏的热爱,皮影戏班流动性极强,所以对周围县市乃至晋剧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4.教化性

皮影戏通俗易懂,老少皆宜,非常受群众的喜爱,并且内容大都以“神”“俗”“礼”为主题,比如“牛鬼蛇神”“天兵天将”,讲述一些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或者传教思想,对百姓起正面教育的作用,但是也体现了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难以登上大雅之堂,所以历来不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二、孝义皮影戏的音乐特点

正是因为皮影戏具有平民性、精简性、流动性的特征,才使得它能够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也正是普通民众对皮影艺术的喜爱才使皮影戏在孝义这片土地上经久不衰,所以就产生了两大皮影声腔流派,一支为孝义土生土长的剧种——“皮腔”,另一支则是从陕西传入的剧种——“碗碗腔”。下面本文将从孝义皮影戏的两种唱腔分别探究其不同的艺术特征。

(一)皮影戏声腔之一——皮腔

“皮腔”顾名思义就是“皮影戏声腔”,是一项古老而又悠久的民间音乐形式,在当地流传十分广泛,皮腔音乐的起源目前还无从考证,有人传言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人说起源于宋金时期,第二种说法较为切合史实。

皮腔音乐所用的伴奏乐器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吹奏类乐器和打击类乐器。

吹奏类乐器主要有小唢呐、笙和管子,其中小唢呐不但是皮腔的主奏乐器也是皮腔影戏的重要伴奏乐器,所以皮腔纸窗影戏又叫吹腔影戏。打击类乐器则与山西梆子中使用的乐器类似,主要有亮锣、狗娃子和木头(即梆子)。“狗娃子”是用响铜铸成,与小盘相似,在演奏时使用檀木片敲击,发出类似小狗的叫声,响亮尖脆。在乐曲演奏中一拍一击,声音贯穿于整首乐曲中。

除了这两类乐器之外,皮腔还用了唯一一件拉弦乐器——呼胡。呼胡形似二胡,琴筒比二胡大,长度更长,琴杆短而粗。演奏时艺人在指头上带上手帽,声音尖而亮,多用揉弦和压弦的技巧。

皮腔的调式主要是徵调式,其唱腔和过门(即间奏)的稳定音都是“sol”音。乐曲开始的第一个音一般都为“sol”音,其余旋律都是围绕此音进行的,皮腔的唱腔分为上下两句,大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也有少数为五字句。上句尾音可以结束在任何一个音上,而下句一般则结束在“sol”上。

皮腔属于板腔变化体,但也有一小部分保留着曲牌连缀体中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它的主要板式有平板、流水和扬腔。平板和流水也是晋剧当中主要的板式。但“扬腔”既是乐曲的板式,也是皮腔中的一种固定曲牌。其板眼为一板一眼,扬腔演唱时,节奏轻快,情绪欢快活泼,诙谐幽默,一般多用于有丑角和风趣人物的喜剧情景当中。

皮腔作为孝义地区土生土长的唱腔,独特别致,曲调优美,旧时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交通闭塞,使这种唱腔能够保留原汁原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皮影戏声腔之二——碗碗腔

孝义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孝义一带的一种民间皮影说唱音乐,逐步成为了一个地方剧种。碗碗腔最初是从陕西传入的,山西曲沃的碗碗腔和孝义碗碗腔都是在传入的过程中经过当地人民的改造和创新演变而成的。曲沃的碗碗腔受蒲剧和眉户的影响,孝义碗碗腔则受到皮腔、晋剧和汾孝秧歌的影响,经过长期的渗透和融合才各自成为不同的面貌。

碗碗腔从名字上就说明了一样伴奏乐器的重要性,那就是“碗碗”也称“盅盅”,其材料主要用响铜铸成,演奏时用细铁棒敲击,每拍一击,发出类似碰铃的声音,由于它这种清脆明快、细腻悠长的特殊音色该唱腔因此得名。

碗碗腔还使用了如节子、二弦等其他打击类和弦丝类乐器,也使用了皮腔中的部分打击乐,但是碗碗腔没有吹奏类乐器。

碗碗腔中还使用了两个特殊的音“fa”和“si”,与蒲剧相似,演唱时“fa”略高一点但没有到“?fa”;“si”略低一些但没有到“?si”,再结合呼胡和月琴这两样乐器的音色,使音乐更加婉转动听,以声传情。

碗碗腔的调式和板式与皮腔基本相似,曲牌也较不固定,但是句式结构和唱腔却有所不同,碗碗腔除了七字、十字、五字句以外,还有八字句和十二字句,演唱时腔随字走。碗碗腔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唱法——假声,假声均为衬词所用,分为“二音子”和“尖音子”。二音子是一个翻高八度的拖腔“咦”随旋律演唱。尖音子则是比二音子更高更尖的一个尾音,在耳音子结束时使用。

碗碗腔在孝义成就如此之高,离不开热爱艺术的民众,正是因为有如此狂热的影迷,才促成了皮影精湛的工艺和演员们扎实的功底。相辅相成,传承了民间艺术瑰宝,造福了汾水一方百姓。

三、孝义皮影戏发展的现况与调查

(一)当今孝义皮影戏发展的局势与情况

目前孝义市已经“申遗”成功的民间艺术有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皮腔的“申遗”工作也已经展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孝义土生土长的音乐皮腔也能被记录下来。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寻找和提升文化软实力,这将为孝义皮影戏的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孝义市在这一浪潮之下进行资源整合,努力打造一个舒适优美适合居住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美丽城市。目前,孝义市抓住自身特色,已经建立了皮影木偶培训基地,召集老一辈的艺人教授人偶制作和碗碗腔、皮腔的唱腔技法,并募招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皮影戏及其声腔的历史渊源和艺术风格。

孝义市政府也采取主动出击的做法,将皮影戏带入小学、中学课堂,通过第二课堂制作皮影、教唱乐曲和排练乐队,来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并结合孝义生态旅游文化,在三皇庙、金龙山、胜溪湖森林公园等地开设民俗文化节,免费向游客讲解和表演皮影、木偶等艺术。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建议

1.“非遗”进高校

高校一直都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集结地。现如今,各大高校都开设艺术系或者艺术类课程,学校有能力开展传承优秀文化的相关课程,让“非遗”继续传承下去,是作为青年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将“非遗”带入高校课堂,不但能让大学生学到更广泛的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为这些即将失传的文化上一道保险。

2.“非遗”与互联网+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已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道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重要文化的象征,更应该融入新集体。现如今自媒体越来越多,运营机制也越来越规范,接受这种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是越来越广泛,从老到少,从城市人到农村人,都在“快手”、“抖音”等平台上浏览、发布作品,“非遗”完全可以借助这些平台来宣传地方特色,既可以让“非遗”进入人们视线,又可为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注入一道靓丽的色彩,从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3.“非遗”入市场

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也一步步地从落后赶超,走向开拓引领,迅速变化的不光是经济,还有文化。街边买一个挂饰,可能蕴含了一种文化,何尝不可以将“非物质遗产”物质化呢?将皮影木偶、剪纸面艺制成小物件,供人们欣赏把玩,何尝又不是对文化的一种肯定与传承呢?所以,不管是政府还是百姓都应该努力将民间艺术商业化,使其在市场中大展身手。

四、结语

日新月异谋发展,传承文化秉初心。

赶路莫丢传家宝,砥砺前行展未来。

活灵活现的皮影,惟妙惟肖的表演,苍劲古朴的皮腔,韵味十足的碗碗腔,正是这点点滴滴酝酿了山西民间艺术的一大分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片砖片瓦。本文探索了孝义皮影戏的历史源流,归纳总结了皮影戏的特点,解释了皮影戏与“皮腔”“碗碗腔”的关系,最后又在“非遗”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进高校”“进网络”“进市场”,来促进民间地方文化特色进一步传承发展的措施。

前行的道路是未知的,积淀的财富却是有限的,但文化传承所带来精神的财富是无限的。传承地方特色文化需要每一位有识之士的担当与努力,“非遗”是对民间传统文化最有力的保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非遗”让孝义民间地方戏走向中国,走向世界,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孝义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孝义县志[M].北京:北京海潮出版社,1992.

[2]王策.浅析西孝义皮影的艺术魅力[J].文艺理论,2010.

[3]武淑红.孝义皮影戏的历史脉象与当代传承[J].当代音乐,2017(5).

[4]李晓娟.孝义碗碗腔管见[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9 (4).

[5]王正杰.孝义皮腔与民间吹打乐[M].三太原:晋出版社, 2016.

[6]马明高.孝义碗碗腔唱段选录[M].太原:三晋出版社, 2014.

[7]侯丕烈.中国孝义皮影[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9.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