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9-02-10谢晓龙

考试周刊 2019年102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精神基础教育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组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战场”。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基础教育;实验教学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组织,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战场”。

一、 激励导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始动力。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相关的生物学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如“基因的分离规律”教学。首先,讲述我国动物遗传学家陈桢对生物学研究的故事,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兴奋性。其次,“追踪”当年孟德尔的杂交试验情景、思维方法、研究过程和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激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动机,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然后,“进入”孟德尔的杂交试验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中。这样以其激情教学法,能把学生潜在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结合并利用知识点内容,运用激励导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的过程,又是学习“发现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相关知识点,设计适合学生发现、创造新知识的问题情境。如“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教学。首先,设计出问题:如果生物学家达尔文寿命延长十年或更多年,生长素会到1934年才被发现吗?生长素是怎样调节植物向性运动呢?你家庭院里的果树有“疯长”现象吗?如有你能打破此现象吗?你家庭院里的果树结果后不久有“落果”现象吗?如有你怎样防止“落果”的现象产生呢?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围绕问题中心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形式,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而且问题得以延伸和深化。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农业生产中的矮壮素(CCC)和多效唑(PP333),它能使植株变矮,也是生长素吗?”有的学生设想:“如果生物学家能创造出人类相同生长素,就可以有意识地控制人体身高。”大胆的质疑和有趣的设想,体现了他们的现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不同观点互相碰撞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诱思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对未知事物有一种好奇心、探究欲。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探讨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时,教师应以诱思方法,去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追溯知识的动态演变,在教师诱思、点拨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去探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强化学生的探索意识。

四、 積极创造实验条件

有的生物实验缺少实验条件,有的甚至仅仅缺少材料,并且通过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性完全可以解决。因此,可在实验前鼓励师生积极创造、做好准备,以保证实验能正常完成。如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实验中,需要用长有1~5 cm根长的洋葱作材料,而洋葱通常较贵且有时因季节而不易买到理想的材料,实验室培养条件也有限,难以满足多班实验的需要,因此,可在实验前几天,让学生用葱头或蒜瓣等培养生根,待实验时用;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实验用的绿叶通常是菠菜叶,但并非一定要用菠菜,可在实验前让学生寻找其他绿叶(越绿越好)代替;在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实验中,材料也不必一定用浸软的菜豆和玉米种子,结合时令,可用晒干的新鲜种子来代替。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了生物教学质量。

五、 优化组合实验小组

由于生物实验室及实验器材有限,往往不能满足一个班一次实验人均一套实验用具,而课时安排又不允许分次做。因此,设立实验小组就十分必要,方便以组为单位使用一套实验用具,每班一次性完成实验并产生良好的实验效果,既保证了教学进度的进行,又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当然,实验小组不能随便分配和自由组合,而应根据学生的差异互补搭配,并且最好在实验前对几个实验小组组长进行培训,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巡视并对小组长作好指导,要求学生人人动手完成实验,最终达到实验目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基本操作能力,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六、 积极改进实验设计

中学生物的每个实验,教材都有实验设计,但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有的实验设计不一定完全生搬硬套,可适当加以改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提取色素滤液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用传统的方法提取,由于丙酮易发挥,难以得到足够的滤液,补加丙酮后其浓度又低,实验效果差,成功率低。可将按传统方法得到的研磨浆直接装入试管,然后加入丙酮(液面高出浆面1/2至1倍为宜),振荡后静置待用。此法得到的色素液数量大、浓度高,实验效果好、成功率高。这样,会使学生拓展思路,增强做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和导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 师生协同准备实验

以往的生物实验都是由教师做准备,而如果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验准备,就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的认识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既增强了学生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一些溶液(10%盐酸溶液、30%的蔗糖溶液、层析液等)的配制及定性滤纸的干燥处理、洋葱根叶的培养和其他实验用具,都可以让学生参与准备,使他们了解一些溶液的配制方法,滤纸的干燥处理方法以及一些实验用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全面认识实验和做好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 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学,它的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经常参加实践活动,将获得的生物知识在实践中亲自体验,才能形成牢固的技能。但是对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如时间、场地、资源、经济等等,他们很少参加实践活动,他们的知识来源大部分是局限在课堂这个窄小的空间。所以对知识的来源、去脉只能抽象地接受,对知识获得过程中的失败、成功没有什么情感上的波动,所以记忆方面也不深刻,只是为了记忆而记忆,运用起来也不能得心应手。

现在,我们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就可以解决上述因素的限制,因为电脑可以将大自然搬回课堂,可以模拟实践所需的各种条件,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实践活动,就像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具体的课件设计如下:在《根对无机盐的吸收》一节中,根吸收哪些种类的无机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如果缺乏时,植物的生长会出现什么现象,受到什么影响。学生如果要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或用实验来验证所学的知识、时间、场地,特别是时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几乎是不能进行的。如果我们将这些实验、实践搬到电脑中,可用电脑来辅助教学,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具体操作如下:以番茄的无土栽培为例。培养相同品种、生活力相当的番茄植株,其中一部分完全在培养液中正常生长作为对照,另一些分别在缺乏某种矿质元素的培养液中生长,然后教师拍摄下番茄植株生长的各个时期的不同变化,再通过电脑制成实践课件(或用电脑动画来模拟实验过程)。让学生在操作电脑的过程中,就宛如自己在亲自做实验,结果也即时可见,而不受植物生长时间、场地等条件的限制。

通过这样的模拟实践活动,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性的知识,更在于让学生体验知识、原理的建立过程,自主地将所体验到的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九、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步骤、深入细致地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生物学实验最基本的环节;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记忆、思维、现象等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观察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观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十、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间接地概括认识事物的能力,是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备的条件,也是学生领会、理解教學内容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掌握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而通过有趣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使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如为了获得光合作用的概念,让学生先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组织学生按课本的实验方法、步骤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然后由学生自己获得实验的结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阳光、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须的条件。最后还组织学生讨论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系列问题:①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②为什么要把天竺葵叶放在酒精中?③为什么要把脱色的叶子用清水漂洗?④为什么要加碘酒?⑤为什么实验结果是见光部分变色而不见光部分不变色?这样,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综合等,掌握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思维得到不断升华,最终达到应用自如的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中学生物学教师应改变传统教法,探讨适合学生学习、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不断拓展思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活化教学内容,使生物学科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基地。

作者简介:

谢晓龙,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渭源县路园中学。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创新精神基础教育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浅议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