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影视动画中提高虚构角色可信度的方法

2019-02-10周子涵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7期
关键词:性格动画创作

周子涵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通过对动画发展历史的研究发现,动画影片的开始,与电影的创作方式不同,动画是一个纯粹虚构的世界,用单帧逐格拍摄的方式,虚构出不存在的画面。虽然很清楚这些画面都是虚构的,但人们愿意去相信动画世界内部的真实性。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动画角色可信度的追求越来越高。这种可信度不仅仅是对于人物造型上的追求,更是对动画影片中整个虚拟世界可信度的追求。越是可信度高的作品,就越是受到人们的喜爱。这种动画影片的可信度不是指的要与现实世界相似,这种可信度可以超越现实,甚至与现实世界相距甚远,但整体的价值观和世界构架又能与现实世界牢牢地贴合。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动画作品中的角色,总结出动画角色的创作思路。动画的创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动画角色的塑造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动画角色不是靠演员的表演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动画师的画笔直接将文字转化为一个具体的可以运动的形象。将没有生命的艺术元素组合在一起,创作出一个活物。如何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增加虚构角色的可信度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动画角色真实度的发展背景及意义

刚开始的动画片时长较短,动画角色性格相对来说并不明显。历史上第一部动画片《滑稽脸的幽默相》时长仅3分钟,整部影片风趣轻松,但在角色的性格塑造上相对较弱。随着动画制作时长越来越长,在后来的动画发展中,出现了像米老鼠、兔八哥等等一系列带有鲜明特征的动画角色,这个时期的动画角色性格相对单一,多采用夸张、幽默的表现方式,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角色的性格塑造上,离实际生活中的人差距较大。随着动画制作技术的提升,动画片的时长越来越长,播放途径也越来越多,动画影片由单一的纯粹动作变换,逐渐丰富,演变成一个个立体又丰富的虚构世界。由几分钟的短篇,逐渐发展成为连载长达十几年的系列作品。但不论怎么变化其内容本质仍然是将想象中的世界进行具体外化的一个过程,与一般的影视的创作过程相去甚远。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我将动画工作者们对角色真实度的追求分为外形仿真和拟人化、角色性格的塑造、角色设计的交互性三个方面。

(一)外部形象和细节的仿真

《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是由坂口博信、莫托·萨克巴拉执导,哥伦比亚影业等公司投资发行的一部科幻类CG电影。该片从1998年开始投入拍摄,至2001年7月在美国上映,从拍摄到制作耗时3年,耗资1.37亿美元。史克威尔电影工作室一共动用了200多位人员来完成这部影片。著名影片人罗杰·伊伯特将《灵魂深处》称为“技术里程碑式电影”。其中逼真的GC效果,自然的视觉特效,无一不展露了制作团队对于视觉写实的极致追求。在《灵魂深处》的幕后制作花絮中,坂口博信曾说过想打造一种全新的娱乐形式,将游戏的技术性与电影视觉特效结合在一起。但他并没有提到要塑造一个与这个写实风格相搭配的让人信服的动画角色。最终该片以8500万的票房惨败,史克威尔公司因为这部影片几乎破产,次年便与其他公司合并。

而同年在美国上映的动画电影《怪物史瑞克》,则以2.67亿元票房,成为那个年代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动画电影,此记录直到2003年,才被《海底总动员》打破。从外部形象上来说,公主菲奥娜的创作运用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通过奇妙的幻想、强烈的对比、绚丽的色彩、离奇的情节,表现出对传统童话类型角色的颠覆。

相反,经久不衰的迪士尼公司,似乎每年都能创造出一部关注度极高的动画作品,他们在视觉仿真上的追求欲望似乎并不是那么强烈,有时甚至有意识地制造出浓烈的卡通风格效果。

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对于角色真实度的追求,真的会让角色更受欢迎吗?这得从两个方面去讨论。首先是视觉仿真程度,其二是角色性格真实度。

视觉仿真的程度是即时性的,这在人们观看时会立刻反映出来。带来强烈的视听刺激,仿真度越高的影片,让人在观看的时候有越强烈的代入感,观看的时候越能信以为真。但是,随着实拍技术的不断成熟,影视后期技术的发展,似乎影片仿真技术正在走向一个日渐完美的方向。普通的仿真技术,已经能够满足人们对虚拟世界的幻想,当观众多次观看类似的视觉技术之后,会逐渐习以为常,而不再为之震惊和感叹。

当观众观看完影片之后,脑海中遗留的画面还会产生持续性的刺激,但这种刺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弱。人们对于视觉上的记忆会加入自己的幻想元素,这样一来,角色性格塑造上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成功的角色性格能够对观众产生持续性的刺激因素,让人不停地去回想影片中的事件,引发观众的联想,在粉丝群体内部进行动画角色的二次创作。这一现象可以增强动画影片的影响力和延长其受欢迎的时间,并且不断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

(二)非人类角色的拟人化

非人类角色的拟人化在动画当中是很常见的,因为动画灵活的可创造性,使得我们能将所有的东西都赋予生命。这种对生命的赋予往往带有拟人色彩。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艺术是模仿的产物,柏拉图在《法律篇》中说音乐“模仿善或恶的灵魂”。

这些观点放在现如今的动画创作中,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因为我们在进行动画角色创作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模仿。让动物们穿上衣服,像人类一样说话,做事。给动物或非生命性的物体赋予性格特征,反映的往往还是人类社会的缩影。

在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中,里面的角色都是动物拟人的造型,基本上不存在真实的人类,但里面的每一种动物都代表了一类人,反映出来的还是真实的人类社会的缩影。

兔警官朱迪,在设计这一角色时,作者不仅仅只是让兔子穿上了衣服,让她用两只后脚掌走路那么简单。一只草食系有娇小身材的动物,天生基因决定了他们世世代代只能种萝卜。所有的兔子们也都安于这样的一种状态,毕竟在体能方面,他们无法与大型动物相抗衡。朱迪的父母也告诉她,他们的幸福是因为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梦想。身边的人全都认为,兔子想当警察就是个笑话,可朱迪依然不愿放弃。这,像不像人类的发展史呢?朱迪代表的是一种人类之所以不断进步的积极的力量,从登月奇迹到互联网全球化,哪一样事件不是人类社会中的某些“异端”所发起的一场挑战常理的革命?

而羊副市长则代表的是生活中的另一类人——伪君子。《疯狂动物城》这部电影最与时俱进的观点就在于不要有种族歧视,不要贴标签,它看起来是什么样,不一定就是什么样,不要带有偏见。因此食肉动物不一定就是基因里带有野蛮本人就是野蛮;而食草动物也不一定基因里带有温顺本人就温顺。现实生活中也往往是这样,并不是所有看起来凶神恶煞的人就真的都是杀人犯。

除了动物拟人,我们还会将没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拟人化处理。在《美女与野兽》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里面的烛台、时钟都进行了拟人化处理。他们走路的样子,说话的方式,都带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这里的物体拟人虽然没有像疯狂动物城里面的动物一样,像人类一样行走,穿衣服。但是他们的言语、关系依然保留了拟人化的特征。特别是对于茶壶和茶杯这对母子关系的设定,他们的互动很容易就能让人联想到一位慈爱的母亲,和一个淘气的孩子。

在设计非人类角色时,除了造型上会有所差异,其实和设计人类角色的方法并无太大差别。能将一个具有特点的人物挪移到一个动物或物件上,会呈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高可信度角色的性格特点

本节通过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塑造出生动又令人信服的动画角色。第一方面是角色性格的多面性。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性格,同一个角色也会表现出同一性格的不同面。第二方面是塑造角色性格的成长性,即时间性。随着剧情的发展,角色的性格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即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下,同一角色会有不同的性格。

(一)角色性格的多面性

克里斯多夫·沃格勒理论认为一共有七种基本的这七种基本角色在一部影片中发挥着七种不同的功能。英雄是故事主角,是推动着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英雄是获得观众认同的角色。他在整个电影的过程中不断长大。在不同的阶段,同一人物可能会扮演不同的基本角色。克里斯多夫还指出,英雄代表的是自我——这是心理中负责个人认同的部分。这种主人公的心理认同如何实现呢?通过实例分析,我认为观众对于角色的心理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由叙事性影片中故事发展所体现出的角色性格的多面性所引发的。即,将角色放在特定的故事背景下,越接近于现实生活,角色性格特点越丰富,越是能引发观众的认同感,角色的可信度越高。

这种接近于现实人物的性格,很难把握,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角色的脸谱化。虽然作为主角、充当着“英雄”角色,但并不意味着角色本身要设计得和“英雄”一样完美。不同的角色在影片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因此就需要把握性格塑造的差异性,为了使人物更有吸引力,同一个角色也会表现出同一性格的不同面。

在迪士尼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中,就创作了具有多面性格的女主角艾莎,并大获成功。故事的主角不再是一个性格单一的人物,艾莎拥有着隐忍矛盾的性格。表面上她从容稳重,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女王,但实际上她也有脆弱和任性的一面。这样的设定,使得故事的剧情更加跌宕起伏。同时,这样矛盾的心理,也符合了如今许多人的内心,推动故事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以上是一个传统故事的角色分析。

(二)角色性格的成长性

在日本还会有一些连载时间很长的动画影片,这些动画片中的角色形象也深入人心,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这些角色不再是“常规”的角色,在故事的前后,会因为各类事件,而引发性格上的巨大转变。甚至会出现角色功能上的转变,由一开始的“英雄”角色转化成“关卡守门人”的角色。在长篇连载动漫《火影忍者》中,佐助这一角色性格具有很明显的时间性。在故事的开篇,他性格很酷,外冷内热,属于正义一方的阵营,是个万人迷似的角色。却因为一系列事件过后,产生了性格上的变化,变得冷酷、残忍。这样的转变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观众们和角色一起长大,看着这样的转变,也会很有代入感。

成长性是一个动画角色塑造的关键,成长即意味着变化,在有些动画作品中,角色的成长性甚至成了整部作品的线索,贯穿着整个故事的发展。角色的成长性甚至为整部作品带来了创作思路,例如在2018年末上映的动画电影《蜘蛛侠:平行宇宙》就是一部典型的“少年成长史”。角色的成长性成了故事的主要表现内容。男主角迈尔斯·莫拉莱斯从一开始的迷茫、混沌、胆小,演变成了一个正义有实力的英雄形象。

角色塑造中的成长性多见于长篇的连载类型的动画作品中。角色的成长性可以增加故事的复杂程度,同时人物的成长性又能反作用于故事的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真正做到让角色融于故事之中,而不是让角色脱离于剧情而单独存在。特别是对于动画这样一个载体而言,其角色的虚构程度,故事的科幻程度要远远大于传统影片。基于这样的因素,我们在创作动画角色时,更需要考虑到角色的成长性,由此才能让故事具有整体感,形成一个完备的逻辑。

(三)角色性格的时代性

动画影视作品相对于传统影视作品,运用了更多陌生化的艺术语言,掺杂了更多的想象力,创作者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动画从无到有的创作方式决定了动画创作中对于“创新”的追求十分迫切,不再局限于现有的物体,以及符合规律的运动。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动画角色的创作中。这种“创新”在角色性格塑造中就是紧紧抓住时代性。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最近几年迪士尼公主形象的转变。由一开始传统意义上等待着被救援的形象,成为了非典型的英雄形象。这一点,在2019年最新的动画电影《无敌破坏王》中得到了很好的佐证。迪士尼在历史上第一次将曾经出现过的公主形象聚集在了一起,并换掉了她们的公主裙,改成了舒适的休闲服装。同时,还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不是长腿细腰美女形象,个性缺点明显的公主形象。迪士尼公主形象的转变是非常具有时代性的,这个和近几年席卷全球的女权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在创作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角色,也必定带有符合我们这个时代价值观念的角色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真实性。

三、动画角色的交互性

由于近几年交互方式的发展,游戏与影视的结合,交互式观影模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动画角色开始具有了交互性。

动画创作者不必完全设定好角色的所有特性,而是把角色的创作权交一部分给观众。在《底特律:变人》《奇异人生》等交互式动画电影中对动画角色的交互性做了很好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观众不仅可以自行修改角色的造型,还会在剧情进展时通过选择不同的选项改变角色的性格。增加了观众的真实体验。相信在未来这种具有交互性质的动画角色会更加的普及。

四、创作方法总结

人们对于动画角色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写实”,可信度越高的角色越能受到人们的喜爱。想要创造出可信度高得动画角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注重仿真,将动物、物体拟人化处理。在角色性格的塑造上越贴近现实越好。角色的性格最好能具有多面性和时间性,与观众产生共鸣。虚构世界以现实结构为基础,又能超越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更外化的表现。使动画角色具有多维性和时代性。在创作动画角色时有意识地增加动画角色的互动性,通过可更换的服饰、可改变的性格,为观众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不断增加动画影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增加动画角色与真人之间的互动,让现实世界能对动画角色有一定的干涉。■

猜你喜欢

性格动画创作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猫的性格爪知道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创作心得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