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王祠文化与艺术装饰审美探究

2019-07-30靳凤华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7期
关键词:藻井装饰建筑

靳凤华

(福建工程学院,福州 350118)

闽王祠原为五代十国时期的闽王王审知故居。闽太祖王审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是唐河南固始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因王审知对福建发展贡献很大,福建人尊称王审知为“开闽尊王”“开闽圣王”或“忠惠尊王”。

一、闽王祠的文化背景

闽王祠,即忠懿闽王祠、闽王庙,是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庆城路的一座祠堂建筑,主祀五代闽太祖王审知。唐末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民不聊生。当时处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闽越族是蛮夷之地,处于无政府管辖之中。王审知随兄王潮参加农民起义,带领大批中原流民入闽,开疆辟土,统一全闽。后将三山纳入城中,使“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再引潮入市,修桥铺路,“白塔如剑,乌塔如钟”蔚为大观。主闽二十九载,广施德政;睦邻友好,保境安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发展农业;兴学招贤,广纳名士,兴办文教;疏江僻港,招睐远舶,发展商贸,使得身处五代十国战乱时期的福建还能呈现一派升平景象,同时也为宋元时期福建的开拓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功勋卓著,光耀青史。

闽王祠原为王审知旧居,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改为庙,为了纪念王审知对治理闽国的德政,宋开宝七年(974年)吴越刺史钱昱奉钱俶命重修府第为忠懿闽王庙,祀王审知。北宋时的公元976年(开宝九年)重修,元代庙毁。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下诏鼎建祀宇,赦令春秋祀典,并将闽王庙赐名“忠懿闽王祠”。清末及民国初重修,1981年修复后对外开放。

二、闽王祠的整体布局

闽王祠占地面积有1621平方米,坐北朝南,依次为碑院,大殿,后座。门墙为牌楼式,墙檐有宽幅彩画博古花边,红墙青瓦。辟三门,中门前有一对抱鼓石,旁有石狮。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穿斗式构架,歇山顶鹊尾脊。祠厅额匾“功垂闽嶠”,中供闽王塑像。祠西侧庭院,有董太后殿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祠内现存唐碑一通,宋碑两通,明碑一通。

闽王祠从牌楼式院墙到大殿再到后座,建筑装饰风格独特,不论是色彩艺术还是装饰艺术,都展现出了明代祠堂建筑的艺术特色。

三、闽王祠的装饰艺术符号

(一)宗祠装饰文化中的色彩符号

闽王祠的外墙是牌楼式外墙,主体颜色是绛朱红色(图1),以红色为主体颜色,既显得庄严稳重,又给人一种敬畏感,同时表达一种含义:要问鼎宫墙所保卫的权力,请拿等量的血来交换。所以宫墙的红色偏暗,偏稳重。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红色是帝王建筑或者是庙堂建筑的色彩,一般的平常百姓的建筑是不能使用的,是表示对皇帝权威的认可或者显示皇家建筑的威严。

> 图1 正门

> 图2 正门檐口细节图

> 图4 石狮子

> 图5 藻井

> 图6 正门口门匾

> 图7 “重修忠懿王祠碑记”

> 图8 “乞土胜地”石碑

在外墙的上面,墙檐有宽幅彩画博古花边,宝蓝色的底色,配上白色的装饰图案(图2),对比鲜亮,再加上大面积的朱红色墙体,色彩对比明确,图案清新飘逸,又不失雅致。整堵墙的肩部是点睛之笔的灰白花岗岩的“暗八仙”,左右各一,呈起伏状,似翻动的书页,又似流动的浮云,让整堵墙高大而灵动,雄伟而富灵性。

院落内,色彩顿时庄重素雅起来:白色墙体上嵌有灰色花岗岩,上写“绍越开疆”四个大字,与陈列在下面的7个形如柱础的石墩“戟座”遥相呼应,自成一体。“戟座”也是由灰色的花岗岩雕凿而成。院中有座棕红色方亭,亭内立有一块黑色高大的石碑(图3),碑高5米,宽1.87米,由整块黑页岩雕凿而成。相对低矮的白色内墙体和高大巍峨的黑色黑页岩石碑对比分明,庄重肃穆,令人敬畏。

二进的闽王祭殿,深红棕色的明朝建筑,门楣高悬匾额,鎏金的四个大字“功垂闽峤”醒目庄重。大殿神龛内供奉王审知塑像,衣着棕红色的朝服,与棕色建筑交相呼应。

(二)闽王祠装饰文化中的建筑雕塑符号

闽王祠起起落落历经几百年,建筑雕塑完善精湛,体现在每一个建筑细节中。门墙是牌楼式三层对称叠加式建筑,在墙檐不仅有彩绘,还有呈凹凸状的多层装饰,连接彩绘檐顶的就是重檐歇山式燕尾脊,燕尾脊高高挑起,下面是缤纷的垂鱼,构成了闽式建筑独具的艺术风格。闽王祠的正门有一对圆雕石狮子(图4),历经风雨,已经风化和磨砺得几近看不出棱角,也正因为如此,更能体现出雕塑的稚拙和精湛。

除了屋顶的雕塑,最能凸显闽王祠雕塑艺术的符号是门窗的木雕和藻井(图5)。祠内木雕雕刻,采用浮雕和透雕两种方式,门和窗的木雕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装饰,在门的下部配合施以简单的浮雕,大气庄严。纹理分明,线条流畅,缕刻精工。藻井与普通天花一样都是室内装修的一种,但藻井只能用于最尊贵的建筑物,如神佛或帝王宝座顶上。唐代就有明确规定,非王公之居,不得施重拱藻井。闽王祠的藻井堪称精美,雕刻精致:大莲花藻井,井内只画一朵大莲花,井外边饰层次较多,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是八边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三)闽王祠装饰文化中的图案纹饰和文字彩绘符号

在门墙的檐部,在宽幅的宝蓝色底上画有各种装饰性的花瓶和器皿,各种随风飘逸的彩带,甚至还有八仙过海中的人物。不规则的图案纹饰连绵不断,不仅在门墙正反两面绘有,在院落里面的平墙上都绘有,在燕尾脊的下面的矮墙也同样绘有。图案和底色呈现蓝白相间的对比,各种图案更显得清新隽秀。

文字的彩绘和雕饰也随处可见。大门上方匾额:“奉旨祀典”“忠懿闽王祠”。左右边门上方分别写有“崇德”和“报功”(图6)。在这些刻匾额的花岗岩上方都有至少四层花卉装饰图案,这些装饰色彩不一,从里及外,由低到高起伏有致。院落的正面墙上有“绍越开疆”四个大字依距排开,红色大颜体在白色墙体的衬映下格外庄严肃穆。大门内的庭院树立了3块碑,碑亭里是最古老的唐代石碑,建于天佑三年(906年)。“恩赐瑯琊郡王德政碑”,是研究唐末五代福建历史的重要资料。“重修忠懿王祠碑记”(图7),由叶向高篆额,叶向高在万历天启两朝曾担任首辅,百姓称为宰相。在院落的右前方的墙内侧花岗岩上嵌有“乞土胜地”(图8)红色的四个隶书,是王审知为了鼓励农耕而立,到每年立春,福州城的最高地方长官都会在这里乞土,发动春耕。

四、闽王祠文化和艺术装饰对当今艺术设计的意义和启迪

闽王王审知作为闽国开疆辟土第一人,在闽境乃至中国整个历史上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人物,研究他的宗祠及旧居的文化和装饰艺术,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传承和沿袭具有更深远的涵义。

当前,闽王祠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对它的保护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被摧毁或者消亡,这是文化和物质财富的巨大损失。对闽王祠的文化和艺术装饰研究当前还处在比较表面的阶段,但研究宗祠文化和艺术是当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需要。传承、探究及分析其内在寓意和文化内涵,提取闽王祠文化和艺术装饰符号元素,将其运用在当今的艺术设计之中,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藻井装饰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传统经典藻井纹样——创意百变宝相团花
鲤鱼旗装饰坠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中唐早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
DIY节日装饰家
藻井仅仅只为装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