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进展及展望
——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019-02-10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研究思政

张 晓

(苏州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党历来高度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高校思政课既是一项教学工作,又是塑造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保障、政治保障。如何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如何不断改革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始终是教学理论工作者热议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高要求,更加需要认真总结思政课教学的研究进展,开辟未来教学研究的思路,切实推动教学质量的稳步发展。

一、 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的四个维度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在青年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工作。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当代青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机制和意识形态形成机制的关键环节。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的发展,为学界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动力。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开展,许多教学成果和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资源。就目前来看,学界主要围绕四个维度,对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对思政课教学体制机制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有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政策发展、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并且对各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总结,线性展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逻辑。[2-3]同时,一些学者还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升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新思路。冯刚根据加强推进大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进行了回顾,指出应当正确处理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标准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系,不断反思教育标准制定的内容和根据。[4]骆郁廷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他将整个发展过程分成从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恢复重建阶段,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深化发展阶段,从21世纪初到十八大以前的全面加强阶段,再到十八大以来的质量提升阶段,总结了这些阶段思政教师队伍发展的主要成就和成功经验。[5]

其次,从整体或单一课程出发对思政课教材改革历程的梳理。教材的编写、完善和研读,对思政课的开展起到基础性作用。从教材的编订和改版来说,一方面,学者们从思政课教材的整体演变经历进行了思考。他们认为,21世纪以来,本科思政课程教材经历了数次改版,无一不是以结合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显著特征的。2018年新版思政课教材问世后,陶文昭等总结了其改革的总体要求,即始终坚持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6]另一方面,学者们专门研读了各个课程的教材。贾少英、王易、肖贵清等对“05方案”出台以来思政课程不同版本教材的改版经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新内容和新框架的内涵进行了深入解读。[7-9]魏强等针对新版教材的某一特定新章节展开讨论,研究教学新思路。[10]

再次,对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全面剖析。在对新教材的内容和框架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学者们讨论了如何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意愿,进一步打造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要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时互动。崔海英指出,在当前课堂中,要夺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加强网络舆情引导[11],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在推动学生参与、丰富课堂内容、扩展考核方式等方面,全面深化对新技术的使用。这需要加强教师对新技术的学习,以及探索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机融入新技术中。[12]陈德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的策略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把教材内容准确地向学生表达出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接受思政课教学内容为导向,将学理化同通俗化相结合[13],让学生真懂、真信思政课。

最后,对思政课教学理念的不断挖掘。思政课的开设目标是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学者们认为,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思政课的功用,继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陈章龙、张雷声等认为,要扩大研究领域,加强中西对比,构建比较研究模型,增强政治定力,充分突显思政课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使之与理论课和实践课充分融合[14-15],教会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实践中。孙兰英认为,要根据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政治信念,并在实践中加以践行。[16]另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思政课的民族功能和时代功能。刘武根认为,应当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程的地位,将学生个人发展、思政课建设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不断呼唤高校思政课的“课堂革命”[17]。可见,思政课要培养面向时代、面向世界的时代新人,要从精神境界、理论能力、交往沟通能力、价值辨别能力等方面打造青年,让他们认同中国道路的同时,放眼世界,成为为世界谋大同的生力军。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的四个特征

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和部署,从多个角度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体来看,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研究具有四个显著的特征。

首先,不断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行反思,突显理论导向。柳礼泉等认为,高校思政课是在党的领导下、在相关方针政策指引下开设的旨在坚定大学生人生信仰、提高政治站位、树立正确世界观、方法论的必修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较,高校思政课具有突出的政治性、民族性,已超出了传统课程的含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每一次重大理论的形成,都极大地充实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也不断地诠释了思政课的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对思政课程的教学不断提出新要求。这既需要教学人员持续学习理论,又需要他们能够及时地把新理论新思想转化为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新话语。因此,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话语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阶段都要展现出与各阶段理论相统一的教学内容,探索与新思想相契合的教学方式。[18]

其次,不断结合教学的最终目标进行探索,突显目标导向。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思政课,既是为国家和民族源源不断地培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青年的过程,也是提升个人获得感的过程。因此,在既有研究中,杨志平等从国家民族层面和个人层面,明确思政课教学研究的目标,避免脱离最终目标而孤立地研究教学本身。[19]张一认为,应将个人获得感有机融入思政课的政治性、民族性使命当中,并将大学生的获得感作为衡量思政课课程质量和改革成效的核心指标[20]。张耀灿、李才俊等认为,应增强教学目标、教学工作与学习主体发展的“范式”一体化、多维一体化研究[21-22],使之成为相关教学研究的主线。

再次,不断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研究,突显受众导向。学生是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体。如何摆正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构建二者之间的主体关系,是学者们热衷思考的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学生自身需求的变化。“多元化”就成为研究成果中的一个高频词汇。一方面,要意识到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给青年成长带来多样化的认知素材的同时,也给他们的价值观带来诸多影响。这既是当前思政课要面对的问题,也是要解决的难题。[23]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陈潜提出,基于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应当“因生施教”;要“因需施教”,满足每个人的个性需要;也要按照思政课的特点和内容,把课程教学艺术化,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24]

最后,不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进行创新,突显现实导向。思政课不仅要教会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还要教会他们正确运用课堂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社会问题,指导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社会的发展现实能够作为课程教学的生动素材,提高课程的可接受性,促进“双向互动”[25]。在结合社会形势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应当首先研究如何用课程理论将社会现实解构,并向学生展示这一解构的方法,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课程理论与现实的关联,熟练掌握、运用理论知识的方法。社会发展的现实是“一个开启学术思考的导火线”,也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有效教学方法。[26]在充分肯定社会案例教学法的同时,薛小平对如何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展开了论述,即加强对实践环节的利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课程的责任感[27],加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对思政课形成更加鲜活的认知。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的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同时,他还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首先,需进一步增强教学研究的系统性。思政课程已经跳出单一的课程架构,发展成一门涉及整个教育体制的课程。因此,扩大思政课教学研究领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要切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培养具有民族情怀的新时代青年的目标同教学体制研究发展相对接,打造新时代教学研究新风貌。最后,需进一步研究切实加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归根到底,开展教学研究是要提高教学效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相关研究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不断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这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不断提升,并促使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教学工作也要不断开拓,勇于创新。高校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需求更加紧迫,加强教学体系协同性、增强教学效果更显必要。因此,在新时代,我们需要进一步对思政课教学机制开展更加全面和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保证教学紧跟时代需要,旗帜鲜明地维护社会主义办学宗旨不动摇。

首先,要围绕“三进”要求扩宽研究视域,增强教学研究的系统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28]。探讨如何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思政课摆脱传统的说教模式,成为学生感兴趣、学得进、记得牢、用得熟的课程,是完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任务的集中阐释。一方面,研究要注重教学机制的整体性。相关研究应当基于教学,认识到思政课教学研究并非只限于课堂教学研究,而是涉及课堂教学反馈、实践教学反馈、教材完善更新、教学师资建设、教学管理协调等方面。因此,研究思政课教学机制应当尽可能涵盖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枢、以整个教学体系为对象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研究要注重教学学科的跨专业性。教学活动中,主体是人。研究要以人作为出发点,既要研究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思政课的过程中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也要研究被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对课程的态度和看法。二者具有紧密的关系,不可孤立来看。因此,思政课的教学研究,要将上述关系融入其中,并结合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进行探索,“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将思政课教学研究打造成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典型。

其次,要紧密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主题,增强教学研究的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29]思政课承接着向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民族真理的重要职责,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独特使命,开辟一条独特的民族教育理念。一方面,要研究如何通过教学,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感。作为成长阶段价值观的“定型器”“矫正器”,思政课教师需要始终牢记教学使命,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铭记共产主义信仰,不忘初心,实现“小我”与“大我”、个人与民族的紧密绑定。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民族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民族意识有机融入思政课之中,让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发展与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他们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另一方面,要在提升大学生民族感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教会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发展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30]。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仍然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使命感,就必须结合我国当前所处的重要历史阶段和需要面对的重大历史课题,设计出能够提升青年的主人翁意识的话语体系。

最后,要更加着眼学生的课程获得感,提升教学研究的实际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而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28]青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也是容易出现困惑的阶段。此时,增加他们的思政课学习获得感,就能及时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可靠、可为、敢为的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加要求广大青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保证思政课教学始终遵循这一目标,一方面,要研究如何通过教学提升青年的获得感。思政课教师一要研究运用何种教学话语和教学形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在精神灵魂层面,不断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树立对民族未来发展的信心;二要研究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质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实践问题”[31]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思政课的获得感同人生价值的获得感紧密相连,在用政治立场充实价值立场的同时,用政治理论武装科学理论,形成政治理论与科学理论有机融合,进而实现政治教学与科学教学同向开展的互动。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实现知识的不断扩充;二是教师通过学生政治意识的提高,获得政治的成就感。综上,我们要致力于研究如何构建积极向上、师生互励的课堂教学氛围,切实将思政课打造成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研究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