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高考公平不可忽略教育公平
2019-02-10木须虫
木须虫
背景:5月12日,深圳市教育局网站发布《关于对深圳市富源学校“高考移民”调查处理进展情况的通报》。指出:经查实,深圳市富源学校2019年高考报名考生中,有32名考生属“高考移民”,弄虚作假获取广东省报考资格。将取消此32名考生在深圳市的高考报名资格,并责成深圳市富源学校董事会作出深刻检查,责令深圳市富源学校对直接责任人及有关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5月13日中新社)
随着调查终结,事件尘埃落定。富源学校无论从河北“引援”掐尖子,还是把一些优秀学生送到衡水中学“培优”,打破了广东高考竞争的现行规则,认定为“高考移民”,予以“犯规”处罚,应无异议。此举也会增强针对“高考移民”功利效仿的震慑力,更好地维护公平。
不过,结果公平并不意味着过程的必然公平,富源学校“高考移民”的原动力更值得反思。撇开手段的合法性不谈,“高考移民”其实可以抽象地视作对“优质生源”和“优质师资”的能动追求,这正是决定学校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教育公平的根本。
高中教育名校化是公开的秘密,名校化导致了教育资源投放、优质师资以及优质生源的定向扎堆儿,让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最终形成泾渭分明的层级。名校之外的普通学校看不到希望,包括学生在内进不了名校意味着与985、211大学无缘,本质上来说难言公平,特别是对学生来说,没有考上名校连逆袭机会都没有。
富源学校在当地招生中分数线低于四大名校100多分,而且学生成绩断层严重,这意味着在面对高考时,他们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类似的情况,恐怕在全国都有普遍性。面对如此局面,各地教育政策事实上倾向于对名校的保护,不断拉长长板,而不是去补短板。
对此,“富源模式”创造的其实是“逆袭”的捷径,或许不合政策,但满足考生的诉求,而其带来的冲击,与其说是对公平的损害,不如说是对既定格局的影响。如深圳此次针对“富源模式”的高考移民,反映最强烈的不是市民,恰恰是四大“知名高中”。“高考移民”作为竞争手段或许可以禁止或堵死,但学校竞争的冲动无法抑制,即便掐不到尖、玩不了借鸡生蛋,在疯狂引进师资力量和教育模式上也总会找到突破口,打造出平民版的“高考工厂”只是时间问题。以此观之,加剧应试教育功利化的推手恰恰是名校化。当然,结果无非是让考大学的代价越来越高,这可能导致教育彻底的贵族化。
维护高考公平,教育公平不能被刻意忽略,在政策与导向上更应注重“损有余而补不足”,一方面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补强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则要在控制名校垄断性竞争上有所作为,让学校之间、学生之间都能从竞争中看到希望,这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