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峰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症所致月经过多简析
2019-02-10董春霄张晓峰
董春霄,张晓峰*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2.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张晓峰,陕西省名中医,陕西省中医药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硕士生导师。
子宫腺肌症(AM)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基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形成一种良性病变[1]。多见于育龄期妇女。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等。AM归属于中医“痛经”“癥瘕”等范畴。临床观察来看AM所致月经过多中属气虚血瘀证型较为多见。
1 病因病机
1.1 脾肾气虚为基本病因
肾主封藏、生殖和生长发育。与肝之疏泄功能共同调节月经,胞宫藏泄有时才使月经发而有时、量色适中。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是月经产生的重要环节,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致月经失常。导师认为患者当经期,产后生活不节,或多次分娩小产宫腔镜检查等宫腔操作导致冲任、胞宫功能受损,影响到生殖轴的正常运行;脾气虚无力运血,致血行迟滞冲任淤阻,其当行不行,当泻不泻,停滞体内成为淤血;气虚统血不及同时可致月经量多;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无以滋养肾之先天,故则肾气愈虚。此为致病之根本。
1.2 淤血为基本病理因素
离经之淤血阻滞经络致新血不得归经可使月经量增多。离经之血蓄积胞宫。胞络不通,经行不畅,不通则痛;淤积日久,形成癥瘕;淤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因而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离经之血久留于胞脉胞络,随着月经周期中的阴阳消长发生相应变化,经后期随阴长之势出现增长,氤氲期后,阳气渐长而淤有所消[2]。行经时淤血阻碍经血排出,迫新血妄行,或淤血郁而化热,热迫血行。现代有资料证明腺肌症患者子宫肌壁中出现子宫内膜小岛,致使该处子宫肌壁的张力和收缩力下降,该处血管受平滑肌挤压力下降,血流较正常肌壁处血管快,血栓形成明显减慢,最终导致月经量的增加,形成月经过多[3]。患者长期月经量多致失血过多,伤耗气血,如若不及时治疗,迁延日久,淤血渐重愈发耗伤气血,出现虚实夹杂的证象。
2 遣方用药
组方:根据“气虚血瘀”证型,导师自拟处方,该方由黄芪、党参、白术、陈皮、醋柴胡、当归、白芍、没药、三七、鸡内金、清半夏、炙甘草等组成。
方解:本方主要以补气摄血、化瘀消癥为法。“黄芪升补之功,尤善治流产、崩带”,其升脾气,举清阳,以党参、白术、陈皮增黄芪补脾益气、固摄冲任之功。当归活血补血,调经止痛。白芍能敛阴柔肝止痛,调肝养血。柴胡醋用取其升提之力为用。没药活血止痛,三七祛瘀止血止痛,能止血而不留淤,化瘀而不伤正。现代药理研究也指出三七不但具有良好的止血、活血化瘀双向药理作用,且具有显著的造血功能,而且三七所含皂苷与人参皂苷类似,有滋补强壮作用[4]。炒鸡内金善健胃消食,祛瘀化痰。清半夏可清淤血内结之热,又可散结消肿以消癥块。全方共收益气化瘀,软坚散结之效。
加减:治疗此病导师多按经期、非经期分别论治。经期重在化瘀止血,伴血块多加蒲黄、五灵脂;经量过多或淋漓不尽者加茜草、海螵蛸化瘀止血,贯众炭、荆芥炭等收敛止血;腰酸困者加盐杜仲、川断;痛着加小茴香、元胡,恶心酌加吴茱萸;乳房胀者加炒麦芽、青皮;非经期着重软坚散结、祛瘀化湿,加用浙贝母、生薏苡仁等。
3 验案举隅
患者任X,42岁。2017年11月3日首诊,患者以月经量多2年为主诉就诊,既往月经规律,Lmp:2017年10月12日,量多明显,色黯,血块多,伴有小腹隐痛。刻下症见:神疲乏力,一般情况可,舌黯苔薄,脉弦细。B超示:子宫腺肌症。辩证属气虚血瘀,冲任不调。治宜益气化瘀,调摄冲任。予以:生黄芪30 g,党参、炒白术、炒鸡内金、云苓、川断各15 g,当归、清半夏各12 g,陈皮10 g,醋柴胡9 g,三七粉、炙甘草各6 g。6剂。2诊:2017年11月10日,Lmp:2017年11月6日月经量多,较前显减,血块,痛经不著,余症均有所改善。守原方去益母草,加煅瓦楞12 g,北沙参15 g。共7剂。3诊:2017年12月8日,患者经来已净时就诊,经量较前有所减少,无明显血块,小腹隐痛。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以调整组方。随访患者半年可见患者月经周期规律,量适中,未见明显不适。
4 心得体会
本症多表现为经血多如雪崩之势或淋漓不尽,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宜选大量的炭药以止血,然若纯用炭剂止血犹如隔靴止痒,未能把准确握疾病的本质。且一味用炭剂其收敛止血之功可致经血排出不畅,违背经期应因势利导的原则,经血滞留体内即有助邪之嫌,使得淤血愈增,反有加重病情的可能,往往收效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