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手术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探析
2019-10-31左燕
左 燕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3)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往往合并睡眠障碍表现,对病情恢复带来一定影响。选取60例宫颈癌手术患者,对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4月6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选病患均满足相关诊疗标准[1],病情明确均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患者意识清晰,能够配合临床诊疗工作。本组患者年龄31-62岁,平均年龄(42.52±3.59)岁。病例选取符合伦理要求,纳入标准:(1)符合研究条件者;(2)临床资料完整者;(3)无交流障碍者;(4)自愿参与研究者;(5)满足治疗指征者;(6)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2]:(1)合并肝肾、心肺功能严重损伤者;(2)多种原因致中断治疗者;(3)合并精神类、脑器质性病变、免疫系统、血液系统严重疾病者;(4)合并多器官严重损伤危及生命安全者;(5)耐受性较低者;(6)出院后随访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是否合睡眠障碍分组,A组(n=18)患者出现睡眠障碍,B组(n=42)无睡眠障碍,对比2组患者年龄、情绪、疼痛、夜间起夜等情况,开展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临床资料中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结合相关资料,对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对比睡眠障碍患者针对性护理效果。
1.2.2 护理方法
对于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及时分析影响因素,结合实际反馈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例如,针对情绪状态不佳者,做好情绪疏导,适当给予心理支持,降低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针对术后疼痛感较强的患者,做好疼痛护理,详细观察患者皮肤、肢体、皮温等情况,指导患者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根据患者主诉,结合疼痛评分,对疼痛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划分疼痛等级。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用药前监测血压,做好用药监控,降低风险。疼痛持续但是能够耐受者,采用物理疗法缓解疼痛,避免切口牵拉。讲解疼痛机制、睡眠评估方法,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结合个体情况,分析术后睡眠紊乱形成原因,鼓励患者参与到睡眠影响因子应对中,减轻外界干扰,提高患者睡眠质量。针对夜间起夜次数多的患者,科学指导术后饮食,鼓励患者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时补充维生素A,建议患者多食用坚果,调整脾胃。
1.3 观察指标
对合并睡眠障碍的开展护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睡眠质量评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量表进行量化判断,主要包括7个项目,分别为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催眠药物,采用0-3分评分标准计分,总计21分,分数越低睡眠质量越好[3]。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A组和B组年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情绪、疼痛、夜间起夜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相比(±s)
表1 2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相比(±s)
2.2 多因素分析结果分析
将情绪、疼痛、夜间起夜次数作为协变量,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证实,情绪不良、严重疼痛是合并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 睡眠干预结果分析
护理前本组患者PSQI评分为(17.52±3.56)分,通过睡眠干预后,本组患者PSQI评分将至(5.58±0.57)分,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宫颈癌手术患者多合并明显的术后疼痛症状,不仅直接影响到患者手术恢复,同时也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从而引发睡眠障碍,增加临床护理难度的同时,也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4]。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不断优化,可促进患者术后护理工作质量提升,缓解疼痛,提高睡眠质量。关注宫颈癌患者术后睡眠情况,分析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和危险因素,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睡眠障碍风险[5]。对睡眠问题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患者需要,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例如,本研究结果证实,情绪不良、合并疼痛、频繁起夜是术后睡眠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提倡为患者做好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疼痛等级,提供全面的镇痛护理,可在明确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及时给予患者对应护理,从而改善睡眠障碍。通过分析证实,宫颈癌患者术后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多,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术后安全保障,改善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