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2019-02-10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程

费 宏 达

(大连财经学院 法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00)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部分高等院校转型成为应用型高校。自我国高校改革以来,应用型高校担负起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与此相适应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当随之改变,否则,应用型高校改革就无法实现。但由于高校自身的原因和政策、机制等诸多原因,该领域的工作发展还很缓慢,因此,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该类型高校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高等院校。”[1]应用型高校的内涵要求其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更实用的专业技能。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定位于应用型,但人才培养模式,如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仍停留在过去的研究型模式,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

一、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沿袭旧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程度低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高等院校仍然沿袭过去的教学模式,虽然在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增加了与之有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课时,但是缺乏具体的执行措施,大多流于形式。

由于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足,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和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很低,学生的内动力几乎为零,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习的重心仍放在拿到毕业证所需的各项考试上。对于创新创业,学生们认为一没资源,二没时间,更主要的是社会和学校对创新创业没有明确的评价体系与指标,对自己的学习和就业没有什么帮助。很多高校的一线教师也认为: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指导教师,大学生们既不想创新创业,也不具备创新创业所要求的能力和条件。

2. 创新创业教育边缘化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边缘化现象比较严重。虽然高校也开展了很多创新创业活动,并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人数占全体学生的比例较小,学生的热情很低,学生选课的初衷只是为了完成学分。

很多高校已开展了一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活动,例如,与当地的社会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开展就业培训课程;组织申报大学生参与全国及地方各级创新创业课题和大奖赛;建立学校内部的大学生创业园或者企业孵化器等,但是目前开展的相关活动过于分散,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3. 缺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备的资源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必然要求新的教育资源来完成;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求高校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教师资源、教学设施及社会资源。但是,目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师资源和物资资源严重不足,大多数教师仍是偏重理论教学;缺少相关教师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是由辅导员而非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4.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形式不明确

目前,高校没有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事实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仅是哪一门课程所能完成的。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由学校免费提供场地和必要的设施,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由于缺少必要的课程设计和考核、管控,现实中往往是将创新创业等同于开店做生意,有的高校将是否盈利作为创业成功与否的标准。学生也许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但结果可能是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

二、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1. 不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从高校自身利益来看,我国高校缺少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内在驱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从上至下推行的,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也缺少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考核和监管。从中央到地方乃至高校内部,在教学评估和考核中,创新创业所占的比重很小,考核内容与转型前相比变化不大。

本人也曾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课业中所占比重很轻,大多数学生根本不重视创新创业有关活动;一直是老师在前面牵着,在后面推着进行的。本来是应该由学生完成的工作,不论老师怎样频繁催促还是收效甚微,背后的原因固然有大学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但更主要的是学校没有对创新创业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

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对创新创业教育高校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在实施层面无法构建体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缺少体系化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方法等,缺乏培养体系的建构。另外,创新创业课程还处于摸索阶段,课程内容单调,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是学生不愿意参与的主要原因。在此种无体系无章法的情形下,高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只能利用现有条件,能做些什么就做些什么,导致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陷入无序和盲动。

3. 缺乏法律政策的支持

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并没有带来资源的重构,高校拥有的主要教育资源仍然是沉旧的,这就使得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尽管高校在教师的构成上增加了实践资质的要求,但大多数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人士,由于各种原因达不到高校对于学历等硬性要求而当不了教师。同时,由于该项工作没有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有创新创业教育热情的高校教师担心会占用科研和教学时间而影响晋级和职称评聘,而不愿意从事创新创业教学。

物资资源缺乏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由于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有限,高校由于欠缺经费而无法建立内部的实践、实验基地,很多高校转而通过校企合作寻求外部资源的支持。但是,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无法持续地免费提供足够的资源;另一方面,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热情,不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这使得社会资源在利用上又大打折扣。

由于缺乏法律政策的支持,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和高校的合作一般以互利为前提,高校可供利用的是知识、智力方面的资源。但是,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尚不具备将知识、智力转化成生产力的能力,即使是在高校教师的带领下也很难具备研发、创新的能力。在此种资源不对等的情形下,企事业单位并不能提供真正有效的创新创业资源,高校师生也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创新创业中去。

4. 缺失创新创业课程设计

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试、考核方面,高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纳入其中;尽管高校课程中有实践教学内容,但一般都是理论教学实操层面的辅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事实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已经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若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和完善的教学指导,他们自身很难进行富有实际意义的创新和创业。

三、 完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建议

针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四条建议。

1. 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考核

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考核制度与考核体系。以法学专业为例,高校设置了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配有设计科学化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对于学时、学分也都有明确要求。这些制度是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摸索形成的。发展还很不成熟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相关教育制度,可以参照专业教育的考核标准和制度体系加以完善。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高校评估、教师晋级挂钩,把创新创业教学列入主干课和必修课,制定适合创新创业教育标准化和体系化的考核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的融合,促使高校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使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主流教学有机融合。

2. 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本价值取向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其目标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2]。目前,应用型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把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放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上,而鲜有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事实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是培养企业家和发明家,而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其本质是育人,这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本文建议采取两种模式:一是将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并重,并相应地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培养制度;二是制定独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制度,待时机成熟后再将其合并到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是十分关键也是十分困难的。如何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适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所有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深入探讨的课题。

3. 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法律政策扶持

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资源短缺,仅凭高校自身的力量很难突破困境,亟需国家的法律政策扶持。

(1) 壮大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应当改革教师的聘任、考核和晋级标准,对具有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制定单独的系列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对创新创业有经验、有兴趣的人才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施展才能,改变高校教师聘任在学历及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一刀切的硬性指标。同时,高校也应当大力加强对教师进行创业创新方面的教育培训,将从事创业创新教育教学的业绩与教师的升迁挂钩,努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鼓励更多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总之,应当从国家政策层面解决创新创业教师资源的供给问题。否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始终不能可持续发展。

(2) 增加创新创业实践资源。国家应当出台法律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为高校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场地、机器设备和人力,给予这些企事业单位以税收上的优惠、贷款上的便利及社会荣誉等激励,并为这些企事业单位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使实践资源的供给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给予企事业单位以资金扶持或者替代货币的优惠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单位为高校创新创业提供条件势必会花费人力、物力,这些花费如果由高校给予补贴,大部分高校没有这样的实力,而且操作起来十分困难;而由国家直接补贴给企事业单位,则会大大激发其积极性,从而引导企事业单位主动寻找与高校进行协同创新的合作机会。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但使高校获得了资源,同时也为企事业单位创新创业带来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性互动。

同时,国家也应当鼓励高校建立内部创新创业资源,给予高校以资金上的扶持,如建立前企后校、校内工作室、校企联合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合本校学生的人才培养基地,从而将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教学紧密结合,探索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制度。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当出台政策鼓励高校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创办校内实验室、工作室或者开办企业,将课堂教学和创新创业教学进行“无缝对接”。同时,各高校应当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参加创新创业大奖赛,并给予物质上的支持和奖励。

4. 加强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

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面,创新创业课程与理论专业课有很多不同,应当成立专门的课程设计委员会进行讨论和设计;并通过多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反馈,通过反复修改和打磨,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方案。创新创业课程的主旨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当与所学专业结合、与地方经济实际结合;课程的内容和采取的方式应当生动和富有创意,课程考核也应当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与理论教学课程大纲每两年更新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大纲应当每个学期更新,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小班、小组编写课程大纲和教案,结课考核也可以编制企划书、实际创办企业、取得专利证书等多种形式进行。

可以在低年级设置全校的创新创业基础课,普及创新创业领域的新发展、新理念,讲解浅显易懂的创新创业知识;在高年级设置创新创业专业课,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学生个人兴趣爱好,成立专门的课题班或者课题组,从事更专业的专门研究。另外,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重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参与虚拟商业环境课程、电子商务实训、模拟股市等综合性的创业实训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创业教学[3]。

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是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国外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高校应当参考借鉴,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待时机成熟后,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总结各地经验并创设全国统一标准的创新创业必修课程。

四、 结 语

创新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高校在创新创业领域应当承担起引领整个社会的重任,高校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培养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人才[4]。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学生自身能力、教师队伍等诸多因素有关;高校、政府与社会应当共同努力,解决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让高校带动地方整体的创新创业水平,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课程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