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
2019-02-10陈艳敏
陈艳敏,王 亚
(河北省邯郸市中煤一公司岭北职工医院 防保科,河北 邯郸 056003)
产后出血(P P H)是指胎儿娩出后2 4 h内阴道出血量≥500ml。PPH是发生在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造成产妇死亡的关键因素,PPH的原因有很多,如孕妇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孕妇子宫内翻等,受到了妇产科的关注与重视[1]。为进一步探索产后出血预防对策,我院选取正常分娩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在对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在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之间分娩的产妇120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年龄在22岁到33岁之间,平均(26.19±5.24)岁,初产妇46例,经产妇14例,孕周在38周到41周之间,平均(39.3±0.9)周;观察组年龄在21岁到34岁之间,平均(26.21±5.22)岁,初产妇48例,经产妇12例,孕周在39周到41周之间,平均(39.1±0.7)周。两组产妇在年龄、产次及孕周等资料上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采用预防性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包括:①心理干预。有针对的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其缓解负性情绪,提升安全感;②生理干预。产前指导产妇深呼吸,轻度按摩腹部、腰骶部,以降低疼痛感、保存体力分娩,并指导其在宫缩间隙少食多餐,以补充体能,确保分娩时体力充沛;③产程护理干预。对于重点产妇要关注其第二产程护理,指导其适当控制腹压,以免分娩过快。有出血倾向的产妇在第二产程初期应注射葡萄糖注射液与葡糖酸钙。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立即注射催产素并将卡孕栓置入肛门。既往有人流手术史产妇,胎儿免除后15min若胎盘还未剥离,应进行人工剥离。产后出血多发生于产后2h,因此这一时间段是护理关键期,应对产妇进行2h观察,收集、测量产后出血量、估测引导分娩产后出血量。产后24h内每隔0.5h即对宫缩、膀胱充盈、引导流血等情况进行检查,压出宫腔内积血,有效促进子宫收缩;④记录出血量。胎儿娩出之前在臀下放置接血的器皿,注意血液不能溢出,一直接到娩出后2h,胎儿娩出24h内出血量≥500ml则为产后出血。
1.3 统计学处理
文中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利用卡方检验,统计学软件为SPSS19.0,检验标准α=0.05。
2 结 果
观察组产后24h平均出血量为(158.22±23.42)ml,对照组为(261.62±27.21)ml,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有1例(1.7%)出现产后出血,对照组共有8例(13.3%)出现产后出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也是造成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不能及时止血,往往会引发急性肾衰竭、失血性休克等,其预后随失血速度、失血量及产妇体质不同而异,预后直接关系到产妇身体健康及恢复情况,因此预防、建设产后出血非常重要[2-5]。产后出血主要受到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影响,产科护理人员应熟悉产后出血的常见影响因素,并熟练掌握处理技能,全面了解产妇身体情况,预见诱发出血因素并及时采取预防性措施,这对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意义重大。
分娩后2h是产后出血高发期,对于具有出血风险的产妇应在其结束分娩后留观2h以上,以避免紧急情况发生,并随时检测产妇各项身体情况,以便尽早发现出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从最大程度上降低产妇由于出血而死亡的几率。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产后24h平均出血量(158.22±23.42)ml明显低于对照组(261.62±27.21)ml,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率(1.7%)明显低于对照组(13.3%),P<0.05,该结果与叶慧珍等报道结果一致[6]。
综上所述,针对产妇实施预防性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其产后出血率,以便降低出血量,由于引发产后出血的因素非常多,医护人员必须全面掌握产妇身体情况,对其实行综合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率,提升产妇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