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2019-02-10陈彦超程嘉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人类

陈彦超, 程嘉琪

(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沈阳 110870)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认真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首先,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于大自然提供的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同时,人可以积极地改造自然,促进自然的变化和发展。其次,强调土地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最后,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现实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经济生产活动的本质,形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思想。这些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内涵。

1. 辩证自然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过程中,通过扬弃传统的自然观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在实践基础上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他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思想,阐述了实践中的自然人性化概念,并以黑格尔的“人与自然的绝对精神”取代了这种观点[1]。它也取代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和直觉的人性化观点。

马克思早在他青年时期所著的《青年选择职业的思考》中就曾谈及人和动物在大自然环境下生活方式是不同的:人可以主动地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对好的或不好的生存环境作出自我选择;而动物只能被动地接受大自然赋予的生存环境,不能改变自然环境。从此之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就一直伴随着马克思。他具体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著作中。在该书中,马克思提出人本主义的自然思想和实践基础上的辩证自然观[2]。首先,他提出大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产生于自然界的,同时人是从属于自然界的。他认为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活资料要靠自然提供[3],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与自然不可分割的,都与自然界紧密切相关。这就明确指出了自然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源,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其次,他提出人可以再生产自然界,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造自然界。这就为人们正确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指明了方法和途径。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且可以再生产自然界,维持自然界良性运转,并按照美的法则建造自然物体来美化我们的自然世界。最后,他强调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可以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主观意识的作用。人们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即改造和再生产自然界,证明自己是有主观意识的存在[4]。所以,人改造自然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应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该过程中要遵守自然法则。

由上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成果。这一思想也对我国目前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新时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成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源泉。

2. 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早并不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提出的,而是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并被世界所认可和接受的。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这一思想理念已经有所体现,最具代表性的是恩格斯的思想理论。恩格斯致力于倡导树立人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首先,他认为人类不能过度沉迷于对自然界的无限制征服中,自然界在每一次人类的征服之后都会以其他形式施加在人类身上。人类不能沉迷于征服和讨伐自然,要与自然友好相处。他接着也提到: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当初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而破坏了森林,但是现在这些地区却变得寸草不生,没有了森林和水源;阿尔卑斯山上的居民把北坡的枞树都砍光了,导致当地的高山畜牧业无法发展,更造成了不间断的洪水泛滥成灾[5]。这些例子都是自然对人类肆意破坏环境的报复。其次,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属于自然并在自然中存在的,所以人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法则,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时要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而绝不能过度开发或违背自然法则破坏自然。最后,恩格斯认为人类起源于自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作为自然中的存在者必须依靠自然来生存和发展,自然界对于人和社会来说具有一定的基础作用,处于“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同时也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随着人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的人及其社会无法脱离的基础性关系。

由上可知,在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上,恩格斯认为要树立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人类应该与自然友好相处,不能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而是要尊重、适应和保护自然。恩格斯的这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2002年中国SARS病毒肆虐和2003年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认可,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重要性。

3.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了生态与政治的内在关系。

首先,他认为人、自然与社会形成了一个社会有机体。在社会有机体中,生态问题已经超越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界限,是由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所决定的。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也反映了政治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之间是具有密切联系的[6]。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资本家为了满足自己的私人利益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过度开发自然、破坏自然,因而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活动的根本面目。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生产活动就是资本家占有劳动工人的剩余价值[7]。他从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角度批判了资本家从经济生产与工作环境上压榨工人的本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生态环境恶化的最重要原因。他认为,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同利益团体的对立与分化,使得多数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人们只能屈从于资本高度集中的生产体系,最终就演变为生态危机。他提出一种更高水平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社会,认为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马克思认为,只有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等,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因为“社会化的人民,即统一的生产者,将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化,并将其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通过消耗最小的力量,并在最值得和最适合其人性的条件下实现这种物质上的转变。”[8]

可见,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具有前瞻性,在当时爆发的社会生态危机中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根本问题:资本家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浪费,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与分化。他犀利地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活动的本质,并提出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来解决社会生态危机问题。因此,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思想为我国新时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发挥了指导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处于一个任务艰巨的关键期,也进入了必须提供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突破期[9]。因而,当前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从理论上来说,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从实践上来说,它有利于指导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

实质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收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首先,他指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山水林田湖草也是生命共同体,处于一个社会的有机体之中;整个世界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属于一个生态共同体。其次,他认为新时代我国要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最后,他强调要实现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解,并创造性地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他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0],生态环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习近平在出席国家重要会议时多次强调这一思想,如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领导专题研讨会上,他指出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对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认为,人与自然既然是生命共同体,那么人类的命运和大自然的命运就是相互依赖的,人类就需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所以人类要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懂得伤害自然就是伤害人类自身。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也提出:人类要尊重大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人类合理利用并与之友好相处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肆意掠夺大自然、粗暴对待大自然时,自然界就会给人带来无情的惩罚[11]。目前,人类已经逐渐认识到对自然的破坏和摧残最终还是会伤害人类自身。习近平认为,山水林田湖草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他提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要求用系统的思想看待山水林田湖草,它们属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要协调规划和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他提出要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对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呵护[12]。自然环境是统一的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紧密相关的整体。人的生命在于田野,田的生命在于水中,水的生命在于高山,山的生命在于大地,土的生命就在森林和草地——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习近平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呼吁世界各国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他认为,现在世界各国处于同一个地球村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出现了问题也会影响到他国的自然环境,所以要树立全球生态文明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护全球的生态系统。

总而言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点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同时要坚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环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地球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他提倡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些思想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也是新时代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绿色中国的行动指南。

2. 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第二个重要理论成果就是提出了我国要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延续与发展,是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的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早在2005年于浙江省安吉县考察时就提出了著名的“两山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保证自然环境的绿水青山,也不能舍弃生态经济的金山银山。”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他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的重要法则,要积极推进“两山论”新发展理念。他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经济生产力,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进行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大以来,“两山论”已成为新时代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理论基础,为全国各地保护自然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南。“两山论”揭示出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关系。这一思想延续了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遵守自然法则;发展经济不能忽略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也不能背离经济发展;要坚持在保护环境中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忘记保护环境,使自然环境体现出其经济价值。

习近平也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取决于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不仅属于生态问题,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2018年,他首次提出生态环境与党的使命和宗旨有关,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影响人民生活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一思想继承和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思想,都认识到生态问题离不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社会在政治上的关系。他指出,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和对大自然发展规律把握不当。在2016年省部级领导专题研讨会上,他鼓励各级干部要对保护生态环境树立信心,绝不能再以破坏自然环境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13]。这些讲话都体现出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以及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信心。

习近平“两山论”指明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新时代要重视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赢。这一思想延续了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是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因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利于推进新时代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

3. 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第三个理论成果是提出要以人民为核心,重视民生,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这一思想也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延续了马克思提出的在改造自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解决社会生态危机的观点。马克思强调人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这一观点,提出要以人为本,制定严格的制度以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所以党和人民一定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而要坚定保护自然环境的自信心。

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首先强调要设立明确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用最严格的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早日实现自然环境领域生态治理能力和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14]。在生态保护方面,要设立一条红线来确保我国生态环境面积不少、性质和功能不变,使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都遵守这条生态红线。在环境质量方面,设立明确的质量底线,确保环境质量不能下降、不能变坏,这是底线和原则问题。在资源利用方面,要把握好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仅要考虑当代国民的需求,更要考虑后人的需求,不能断了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后路。

其次,习近平强调要制定严格的法律程序来监管和规范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法律制度关键在于实施,要建立明确的生态责任追查制度,对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严格追责并终生有效。这将有利于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制度不明确、执行不力、惩罚不到位等问题。

最后,习近平提出新时代要抓住重点行业、薄弱领域,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打好蓝天保卫战方面,钢铁、机械、建筑等重点行业以及“脏乱差”行业要重视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强化环保执法督察,减少废气、废渣排放,减少空气污染,提高人们对蓝天的幸福认可感。在打好碧水保卫战方面,强调治水并保障人民用水安全:一方面要减少工业、农业以及生活污染物排放,减少对水质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治理,提高水系统的净化和排污能力。在打好净土保卫战方面,要重视改善土地质量,保证土壤酸碱平衡,严格规范城市建筑用地面积,不能强占耕地;同时要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减少垃圾对土壤的破坏与污染,使人民吃得安心、住得放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延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把重点放在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方面,并在重点行业、薄弱领域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最终实现生态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三、结 语

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涵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较高要求,更包括对生态居住环境的新要求[15]。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解决目前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其中蕴含着许多有深刻智慧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深入研究这些思想,对于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并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因而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我国新时代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早日实现绿色中国和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明人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