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程序化管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2019-02-10杨继云
杨继云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山东 济宁 272000)
手术室患者中多为情况危急,病症严重者,有些手术是患者甚至面临着生命的威胁。对于患者而言,手术室护理水平的高低直接与他们的生命健康相关,因此,做好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以及护理人员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手术治疗方法越来越多样,部分手术模式难度增大,以往的手术室护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护理方法和模式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中。本文以手术治疗患者为例,分析了护理程序化管理对手术室患者护理质量产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方式治疗的100患者,用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护理组(50例)和参照组(50例),患者均能够正常与医护人员进行自主交谈,且无心脑等其他重大合并疾病。在征求患者个人以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后,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开始此次试验研究[2]。干预护理组中男女比例27:23,年龄24岁~73岁,平均年龄为(52.1±3.4)岁,患者手术类型:骨科术19例,脑外科术7例,普通手术24例;参照组中男女比例22:28,年龄22岁~76岁,平均年龄为(54.2±4.2)岁,患者手术类型:骨科术17例,脑外科术10例,普通手术23例。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性良好。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常规护理,包括协助患者顺利进行手术治疗,做好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检测工作等。
干预护理组:护理程序化管理护理模式,措施有:(1)基本护理工作的程序化管理:明确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基本规章制度,包括无菌操作、标本存取、用品消毒等方面的基本章程。同时,明确各个护理人员的护理职责,实施分工之,确保各司其职,规范化开展护理工作。(2)手术室护理过程的程序化管理:术前,对患者病例进行详细阅读,并与患者及其家属适当交谈,了解患者病情、病因、心理、经济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更好的为不同的患者设置合理的护理方案。术前,做好对患者的心理调节工作,术中严格按照手术室规程进行操作,与医生合理配合,术后,做好对术中用药的统计工作,同时清点手术用具,正确清洗之后,合理保管,为下次手术使用奠定基础。通过对整个手术治疗过程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患者手术治疗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治疗的效率[3]。(3)护理人员护理质量的程序化管理:定期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对新兴的术后设备操作方法等进行掌握,以提升其护理业务能力。同时,对于手术治疗过程中存在的护理方面的问题和漏洞,及时进行调整,不断完善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基本规章制度。
1.3 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考察内容包括:手术室的服务、环境以及安全管理的护理质量。每项内容满分为30分,分数越高则护理质量也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其中包括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干预护理组患者的手术室的服务、环境以及安全管理的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27.8±2.6)分,(28.4±3.2)分,(28.5±3.7)分,参照组患者评分分别为(20.4±2.7)分,(21.3±2.1)分,(22.8±3.1)分,(t为13.9597,13.1166,8.3499,P,均小于0.0000),干预护理组患者评分均要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后预后,同时也决定了护患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否以及医疗纠纷事件数量的多少。
本研究中对手术治疗患者给予了规范化管理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强调护理过程的规范性和有序性,通过制定各种手术室治疗规章,增加了手术室治疗工作合理性的同时,也能够避免护理过程中出现护理步骤遗漏或者护理衔接不当等问题。我们在向患者护理时,首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患者治疗实际的护理方案,同时针对常规性问题,将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加以确认,使得各个护理人员有制度可依,并大大提高自身护理行为的规范性。此外,及时的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使他们的业务能力能够不断的得到提升。
总之,程序化管理护理模式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临床应用价值大。